范阳裹着用"雪绒纱"织就的围巾,在展厅内来回踱步,观察游客与展品的互动。几个孩子正围着一台老式纺车叽叽喳喳,其中扎着双马尾的小女孩指着墙上的《木棉谱》插图,脆生生地问志愿者:"姐姐,古人真的能把棉花纺得像云朵一样软吗?"
回答孩子问题的不仅有志愿者,还有突然造访的特殊客人。只见一位身着藏青色棉袄的老者拄着枣木拐杖,慢悠悠地走到纺车前。他布满老茧的手轻轻抚摸着纺车的木质框架,浑浊的眼睛里泛起亮光:"好物件,和我年轻时用的一模一样。"说罢,老人解下围巾,露出同样用"雪绒纱"编织的毛衣,"我这身衣服,穿了快二十年,越穿越暖和。"
范阳立即迎上前,将老人请到休息区的暖炉旁。火光映照着老人沟壑纵横的脸庞,他缓缓讲述起往事。原来老人名叫陈守拙,曾是江南一带有名的棉纺匠人,年轻时亲历过"雪绒纺"的辉煌岁月。"那时候,家家户户都有纺车,"老人望着跳动的火苗,声音带着回忆的震颤,"姑娘家出嫁,嫁妆里少不了两床雪绒被,又轻又暖,盖在身上就像被云朵托着。"
听到这里,范阳心中一动。他想起《计然篇》中"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的未雨绸缪,如今"雪绒纺"虽已复原,但技艺传承仍面临断层危机。当下便诚恳地邀请老人:"陈老,能否请您在乐园开设'雪绒工坊',把这门手艺传给年轻人?"
老人沉默许久,从怀中掏出一本泛黄的笔记本,纸张边缘磨损严重,字迹却工整清晰。"我记了一辈子的纺线心得,"他将本子轻轻放在桌上,"就怕带进棺材。"话音刚落,姜老闻讯赶来,看到笔记本上的内容后,激动得双手发抖:"这是失传的'雪绒三十六捻'技法!陈老,您可算来了!"
"雪绒工坊"的筹备工作迅速展开。乐园特意将临河的一座老宅子改造成教学场所,青砖黛瓦的院落里,十二架纺车整齐排列。陈守拙老人每天清晨准时到场,手把手教徒弟们弹棉花、纺线。他的教学方式极为细致,连如何调整坐姿、控制呼吸节奏都一一讲解:"纺线就像写字,心浮气躁,线就断了。"
第一批学员中,有纺织专业的大学生,也有当地的家庭主妇,甚至还有从北方赶来的手工爱好者。其中一位叫阿青的年轻女孩,因幼年意外右手不便,起初连握住纺锤都困难。陈老没有让她放弃,而是根据古籍记载的"左手纺法",为她量身定制了改良纺车。当阿青用左手纺出第一缕完整的"雪绒纱"时,工坊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然而,传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随着网络上"雪绒纺"的热度攀升,一些商家开始推出假冒产品,用普通棉纱掺杂化纤冒充"雪绒纱"。面对质疑,范阳没有急于回应,而是带着团队制作了详细的鉴别教程。他们在工坊前搭建"辨纱擂台",让陈老和徒弟们现场演示真假纱线的区别:真的"雪绒纱"遇火即燃,散发天然棉花的焦香;假纱线则会蜷缩成黑色硬块,气味刺鼻。
这场公开演示吸引了大批游客围观。一位买到假货的阿姨当场掏出围巾请陈老鉴定,确认是赝品后,忍不住叹气:"怪不得不暖和,还起静电。"范阳适时递上一张宣传单:"阿姨,下周我们有免费的'雪绒纺'鉴别课,您带着家人一起来听听?"
为了进一步推广正宗技艺,乐园联合当地政府举办"雪绒文化节"。活动当天,工坊前的广场上摆满了棉花堆,孩子们在里面嬉笑打滚;老匠人们现场展示弹棉花、纺纱、织布的全过程;最热闹的当属"雪绒创意赛",参赛者用"雪绒纱"制作出各种新奇物件:会发光的毛线灯、能自动调节温度的护膝、甚至还有结合3D打印技术的棉花雕塑。
文化节闭幕那晚,范阳陪着陈守拙老人坐在工坊的廊檐下。月光洒在雪地上,远处传来孩子们放烟花的欢呼声。老人望着院落里整齐排列的纺车,感慨道:"没想到这辈子还能看到'雪绒纺'热闹起来。"范阳折出一个纸棉桃,轻轻放在老人手心:"陈老,您看这些飘落的雪花,看似零散,聚在一起就能装点整个冬天。这手艺的传承,也是同样的道理。"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