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瀚站在空荡荡的旧办公室纪念馆里,指尖轻轻划过那张被坐得塌陷的沙发。这里的时间仿佛凝固在二十五年前——墙上墨小鱼手写的"治愈系心理学"字迹依然清晰,桌面上散落的文件保持着原样,甚至连那台老式电脑的电源灯都还亮着,像一颗不肯熄灭的初心。
这是"全系统干预"计划推行后的第六个月,基金会的影响力扩展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但程瀚却感到一种难以名状的空洞。今天下午,在与世界银行代表的谈判中,当对方提出要将基金会的模式打包成"心理健康解决方案"向全球推广时,他突然语塞了。
当使命变成商品,初心就成了最先被遗忘的代价。
与此同时,其他三位秘书长也各自面临着相似的困惑。妮拉在北极圈与萨米长老的对话中,被问及:"你们现在帮助那么多人,但还记得最初是为什么开始帮助第一个人的吗?"卢卡在布鲁塞尔的政策辩论会上,发现自己更多地是在讨论预算分配而非心灵需求。卡迪尔则发现,基层社区开始把基金会看作"资源提供者"而非"同行者"。
这种异化的感觉在周四的管理层会议上达到了顶点。当团队在讨论如何优化全球项目的KPI指标体系时,程瀚突然打断了会议。
"我们是不是走得太远了?"他的问题让会议室陷入沉默,"我是说,从那个只需要关心眼前这个人需要什么的时候。"
当晚,程瀚独自来到纪念馆。令他意外的是,李晓雨正坐在那张旧沙发上,就着台灯的光线阅读一本泛黄的笔记。
"就知道你会来,"李晓雨微笑着说,拍了拍身边的位置,"坐吧,这张沙发见证过比这更艰难的時刻。"
有时候,前进最好的方式,是允许自己暂时后退。
程瀚倾诉了他的困惑:关于规模的困惑,关于影响力的迷茫,关于在系统化运作中逐渐模糊的初心。
李晓雨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翻开手中的笔记——那是基金会记录的第一个案例。1999年,一个因校园欺凌而自闭的男孩,在墨小鱼三个月的陪伴下重新找到了勇气。
"知道这个孩子现在在哪里吗?"李晓雨轻声问,"他成了一名特殊教育老师,去年获得了全国模范教师奖。而当年欺负他的那个孩子,在他的帮助下成了反校园欺凌的志愿者。"
她合上笔记:"我们常常忘记,系统改变的最终目的,是让更多这样的故事能够发生。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应该忘记珍视每一个具体的人。"
这次谈话后,程瀚做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他建议四位秘书长暂时放下手头工作,进行为期一周的"初心回顾"。
妮拉回到了她第一个海外项目所在地——肯尼亚的基贝拉贫民窟。七年前,她在这里建立了第一个社区心理支持小组。令她惊讶的是,当年的小组成员不仅还在持续活动,还将模式推广到了邻近的三个社区。
"你教给我们的不只是方法,"当年的组长对她说,"而是一种信念——每个人都值得被倾听。"
卢卡则拜访了基金会最早的合作律师范·德·维尔德。老律师已经退休,但在花园里开辟了一个小工作室,免费为移民提供法律咨询。
"记得吗?"老人笑着说,"当年你说,法律应该保护心灵的健康,而不只是财产的权益。这句话改变了我后来的职业生涯。"
卡迪尔的选择是回到云岭村。石头现在已经成了"乡土疗愈中心"的负责人,他带着卡迪尔去看后山新开辟的"心灵步道"。
"你当年说,最好的疗愈要长在自己的文化土壤里,"石头说,"我们一直记得。"
初心不是需要找回的失物,而是需要不断重新认识的起点。
四人重聚时,带着各自收获的启示。他们没有立即回到全球事务中,而是在纪念馆里举行了一场特别的"静默工作坊"——阅读早期的案例记录,观看珍贵的访谈视频,甚至重新扮演基金会初期的经典案例。
在这个过程中,一些重要的认知逐渐清晰:
首先,系统化不是问题,问题是在系统化中失去了对人的关注。
其次,影响力不是目标,而是更好服务个体的自然结果。
最重要的是,专业化不应该导致异化,而应该让帮助变得更有效。
基于这些反思,团队制定了"初心守护"机制:
每月安排一天,所有高管参与一线服务
每个新项目必须包含具体的个人故事追踪
定期重访早期项目点,聆听最真实的声音
变化是潜移默化而深刻的。在与世界银行的后续谈判中,程瀚坚持在合作框架中加入"个案优先"条款——任何系统干预都必须确保能惠及具体个人。
更令人惊喜的是,这种"回归初心"带来了新的创新。在重新参与基层服务时,妮拉发现了社区长者自发形成的"生活智慧分享圈",这个模式后来被整合进老年心理健康项目,效果远超专业的干预方案。
在季度反思会上,程瀚分享了这段心路历程:"我们曾经以为,成长意味着不断向前奔跑。但现在明白,真正的成长是懂得在适当的时候回望,让过去的光芒照亮前行的路。"
李晓雨作为特邀顾问出席了会议,她在最后说道:"记住,无论我们的系统多么庞大,影响力多么广泛,都要保持最初那双能看见具体的人的眼睛,那颗能为一个生命的转变而感动的心。"
夜幕降临,程瀚再次独自来到纪念馆。但这一次,他的心情完全不同。他打开那本最早的案例记录,在空白处写下:
规模不是敌人,遗忘才是。系统不可怕,冷漠才是。让我们永远记得,一切的一切,始终关于每一个具体的人,每一颗渴望被理解的心。
窗外,新总部大楼的灯光璀璨夺目。程瀚知道,明天还有无数的会议、谈判和项目在等待。但此刻,他只想坐在这张旧沙发上,感受二十五年前第一个求助者曾经感受过的希望。
在这个追求效率与规模的时代,或许最大的智慧就是懂得适时慢下来,聆听来自初心的回声。因为那些看似过时的东西,往往蕴含着最恒久的真理。
“走得太快时,要记得听听来时路上的脚步声。”
亲爱的书友们,
写完这一章,我的内心充满了一种宁静的感动。初心这个主题,让我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得以暂停片刻,回望来路,审视当下。
不知道你们是否也有过这样的时刻?在忙碌奔波中突然停下脚步,问自己:我最初是为什么出发?现在的方向,是否还和当初的梦想一致?
这让我想起一位书友的分享,她说每年生日那天都会重读大学时的日记,这个习惯帮助她在事业快速上升期始终保持清醒的自我认知。
在这个变化加速的时代,我们都需要:
在追求效率的同时,不忘保留感受的温度
在扩展规模的同时,不失对个体的关注
在专业化的道路上,不让技术遮蔽初心
我很想知道你们的感悟:
在你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帮助你们"不忘初心"的方法?
你们如何看待"效率"与"温度"之间的平衡?
在快速变化的时代,你们如何守护内心最珍视的价值?
每次读到你们分享的人生故事,都让我对"初心"这个永恒的话题有了更深的理解。让我们继续这个关于成长、选择与坚守的对话。
衷心感谢你们的陪伴,
你们的伙伴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79章 寂静回声,初心回望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