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梦远书城!手机版

您的位置 : 梦远书城 > 宫斗宅斗 > 一代文宗苏东坡 > 第3章 良朋益友程夫人

第3章 良朋益友程夫人

卷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圣经.箴言》有一段关于才德妇人的描述:

有才德的妇人,谁能得着呢,他的价值胜过珍珠。

她丈夫心里倚靠他,必不缺少利益.

她一生使丈夫有益无损。

她寻找羊绒和麻,甘心用手作工。

她好像商船从远方运粮来。

未到黎明她就起来,把食物分给家中的人。将当作的工分派婢女。

他想得田地就买来,用手所得之利栽种葡萄园。

他以能力束腰,使膀臂有力。

他觉得所经营的有利,他的灯终夜不灭。

他手拿捻线竿,手把纺线车。

他张手周济困苦人,伸手帮补穷乏人。

他不因下雪为家里的人担心,因为全家都穿著朱红衣服。

他为自己制作绣花毯子;他的衣服是细麻和紫色布做的。

他丈夫在城门口与本地的长老同坐,为众人所认识。

他作细麻布衣裳出卖,又将腰带卖与商家。

能力和威仪是他的衣服,他想到日后的景况就喜笑。

他门口就发智慧;他舌上有仁慈的法则。

他观察家务,并不吃闲饭。

他的儿女起来称他有福,他的丈夫也称赞他,

说:才德的女子很多,惟独你超过一切。

艳丽是虚假的,美容是虚浮的,惟敬畏耶和华的妇女,必得称赞。

愿他享受操作所得的,愿他的工作在城门口荣耀他。

四川有座山,名为劳资蜀道山。这个名字源自四川女人的口头禅,是四川男人闻风丧胆的“老子数到三”的谐音。四川女人外表柔弱,内心却异常强悍。自上古时代起,四川女人都是立起是正的,躺起是硬的,响当当的存在。相较之对比下,四川男人多以“耙耳朵”著称。但这里说的粑耳朵只是相对于自己的妻子和家庭地位而言,川军出征,震撼巍巍华夏,在国家危难面前,四川男人是个顶个的雄起,有四川男人在,中华不灭。

四川堪称母权文化的发源地。伏羲和女娲的母亲——始祖母,曾生活在离眉山不远的阆中地区。炼石补天的女娲在四川首创婚姻制度,创造了人类,播下了华夏文明的种子。母系神权领袖西王母亦是四川人。

秦汉唐宋以来,巴蜀女人不断上演大女主的剧本,将这一角色演绎到极致。她们不畏封建男权,勇于摆脱古代强加于女性的“夫为妻纲,出嫁从夫”的枷锁。例如,第一个大胆喊出“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爱情宣言的卓文君;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差点颠覆唐朝的杨贵妃;从孤女到垂帘听政,有吕武之才却无吕武之恶的千古第一皇太后刘娥;女诗人薛涛;红岩精神的代表人物江竹筠;抗日女英雄赵一曼等。

程夫人则是众多杰出四川女性的代表。三苏一程,没有一程何来三苏?若非程夫人这位贤良的妻子和母亲的辅助,就不会有占据唐宋八大家三大席位的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程夫人正是《圣经·箴言》中所描述的那位有才德的妇人。后来,司马光在《武阳县君程氏墓志铭》中详细记载了程夫人一生的贤良与功德。

曰:治平三年夏,苏府君终于京师,光往吊焉。二孤轼、辙哭且言曰:“今将奉先君之柩归葬于蜀。蜀人之祔也,同垄而异圹。日者吾母夫人之葬也,未之铭,子为我铭其圹。”光固辞,不获命,因曰:“夫人之德,非异人所能知也,愿闻其略。”二孤奉其事状拜以授光。光拜受,退而次之曰:夫人姓程氏,眉山大理寺丞文应之女,生十八年归苏氏。程氏富而苏氏极贫。夫人入门,执妇职,孝恭勤俭。族人环视之,无丝毫鞅鞅骄居可讥诃状,由是共贤之。或谓夫人曰:“父母非乏于财,以父母之爱,若求之,宜无不应者,何为甘此蔬粝?独不可以一发言乎!”夫人曰:“然。以我求于父母,诚无不可。万一使人谓吾夫为求于人以活其妻子者,将若之何?”卒不求。时祖姑犹在堂,老而性严,家人过堂下,履错然有声,已畏获罪。独夫人能顺适其志,祖姑见之必悦。府君年二十七犹不学,一日慨然谓夫人曰:“吾自视,今犹可学。然家待我而生,学且废生,奈何?”夫人曰:“我欲言之久矣,恶使子为因我而学者!子苟有志,以生累我可也。”即罄出服玩鬻之以治生,不数年遂为富家。府君由是得专志于学,卒为大儒。夫人喜读书,皆识其大义。轼、辙之幼也,夫人亲教之,常戒曰:“汝读书,勿效曹耦,止欲以书生自名而已。”每称引古人名节以厉之,曰:“汝果能死直道,吾亦无戚焉。”已而,二子同年登进士第,又同登贤良方正科。自宋兴以来,惟故资政殿大学士吴公育与轼制策入三等。辙所对语尤切直惊人,由夫人素勖之也。若夫人者可谓知爱其子矣。始夫人视其家财既有余,乃叹曰:“是岂所谓福哉!不已,且愚吾子孙。”因求族姻之孤穷者,悉为嫁娶振业之。乡人有急者,时亦周焉。比其没,家无一年之储。夫人以嘉祐二年四月癸丑终于乡里,其年十二月庚子葬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享年四十八。轼登朝,追封武阳县君。凡生六子,长男景先及三女皆早夭,幼女有夫人之风,能属文,年十九既嫁而卒。呜呼,妇人柔顺足以睦其族,智能足以齐其家,斯已贤矣;况如夫人,能开发辅导成就其夫、子,使皆以文学显重于天下,非识虑高绝,能如是乎?古之人称有国有家者,其兴衰无不本于闺门,今于夫人益见古人之可信也。铭曰:贫不以污其夫之名,富不以为其子之累,知力学可以显其门,而直道可以荣于世。勉夫教子,底于光大。寿不充德,福宜施于后嗣。

程夫人于1010年出生于四川眉山青神的程家嘴,出身名门望族,其父为眉山大理寺丞程文应。程夫人自幼博览诗书,深谙礼仪之道。18岁时,她嫁入苏洵家中,当时苏家已五世不显,家道中落。尽管拥有田产,却仅能勉强维持温饱。加之苏洵之父苏序乐善好施,慷慨大方,常在自身难保之际仍打肿脸充胖子,周济乡邻,致使苏家老少生活困苦,时常吃了上顿没下顿,生活异常艰难。尽管苏序的次子苏焕已仕途为官,时常会接济家中,但终究杯水车薪,苏家一大家子仍过着捉襟见肘的日子。

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一个男人最大的底牌和投资,莫过于拥有一个好的妻子。“少年喜奇迹,落拓鞍马间。纵目视天下,爱此宇宙宽。山川看不厌,浩然随忘还。”苏洵性格古怪,不喜劳作,不爱读圣贤书,常与友人游山玩水,且眼高手低。当时的苏家经济条件一般,堪称贫困没落的家庭。程夫人嫁给苏洵,在当地人看来,如同跳入火坑,属于下嫁,但程夫人从不冷眼看待自己的丈夫,对苏家家人也非常尊敬。

古人讲究“出嫁从夫”,后世称程氏为程夫人,而非苏夫人或苏程氏,这一称呼在以男性为主导的封建社会实属罕见。通常女子出嫁后,离开父母,就失去了自己的姓氏,往往随夫姓改名为王张氏、张李氏等。翻遍历史,古代封建社会极少有未随夫姓的妇女,而以自己姓氏相称的,仅有三国刘备的糜夫人和甘夫人,汉高祖的戚夫人、汉武帝的钩戈夫人等寥寥数位,且她们多为皇室成员,有其他称呼如糜皇后、戚妃子或钩戈贵人,未随夫姓有其特殊原因。历史上未随夫姓的普通妇人,实实在在唯有程夫人一人。

然而,四川自古以来别具一格,巴蜀文化与中原文化格格不入。四川女性的社会及家庭地位数千年来均高于其他地区,这也是四川女性在中国历史中演绎无数大女主剧本的根本原因。即便在当代,四川女性仍不同于北方及中原地区的女性,这点在家庭地位中尤为明显。在四川家庭中,男性地位相对弱势,四川男人素有“粑耳朵”之称,通常下厨房、操持家务的都是男人。程氏称程夫人而未称苏夫人或苏程夫人,一方面得益于四川先天女性地位崇高的社会风气,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她的贤良——精心照顾丈夫,用心培育孩子,成就了三苏。程夫人这一称谓,也是后世对她贤良的敬称。

有才德的妇人,是丈夫的坚实依靠,她的一生对丈夫而言,益处良多而毫无损害。程夫人辞世后,苏洵在祭奠亡妻的文中写道:“自子之逝,内失良朋。孤居终日,有过谁箴?”由此可见,程夫人与苏洵不仅是夫妻,更是彼此最亲密的朋友。

当年程夫人嫁给苏洵时,邻里曾质疑:“你怎么嫁给这样一个不求上进的夫君?”程夫人总是坚定地回答:“我相信我的丈夫,他将来一定会有一番作为。”婚后,程夫人从未强迫苏洵读书。即便大女儿不幸夭折,大儿子景先出生几年后又夭折,苏洵依旧保持着浪荡公子的习性,整日不是画张果老像祈求程夫人早生儿子,就是与朋友游山玩水。加之公公婆婆年事已高,程夫人内外操劳,终日忙碌不已,每晚累的腰酸背痛,还要顺应丈夫的愿望,期盼早生儿子,但她始终毫无怨言,从未逼迫丈夫。

直到有一天,苏洵良心发现,主动对程夫人说:“吾誓要发愤读书,求取功名。”程夫人才坦言,她其实很早就想规劝丈夫发愤读书,但不愿让丈夫感到有思想包袱,认为是为了家庭和她的逼迫才不得已而为之。这件事一方面展现了程夫人对丈夫的深切尊重,另一方面也彰显了她的智慧:一个人做什么或不做什么,逼迫往往收效甚微,唯有发自内心的渴望,才能激发出充足的动力,才能真正干出一番事业。

作家萧伯纳曾言:“家是世界上唯一隐藏人类缺点与失败的地方,它同时也蕴藏着甜蜜的爱。”程夫人对苏洵的尊重与支持还体现在另一件事上。大儿子苏景先出生后,苏家的生活陷入困境,几乎到了难以为继、揭不开锅的地步,日常饮食常以糟糠野菜充饥。周边邻居见苏家日子过得如此艰难,纷纷劝程夫人道:“你娘家并不缺钱,凭借父母之爱,若开口求助,理应不会遭到拒绝,为何甘愿如此清苦?难道不能说一句求助的话吗?”意思是她娘家富足,为何不向娘家寻求资助?程夫人答道:“诚然,我向父母求助,确实可行,但若让人误以为我丈夫无力养家,而求助于他人,那该如何是好?终究还是不求为好。”此事足见程夫人的涵养与智慧,以及对苏洵的深切体贴与关爱。

程夫人对苏轼的爱还体现在她对苏洵家人的关怀上。刚嫁入苏家时,苏洵的祖母尚健在,老祖母年事已高,性情严厉,家人从她堂前经过,若脚步声稍显杂乱,便会遭其责罚,大声斥骂,以致苏家无人敢亲近她,即便是亲孙子苏涣和苏洵,也唯恐避之不及。然而,老祖母却对程夫人却颇为喜爱,常与她长谈,在整个苏家数十人中,唯有程夫人和苏洵的母亲史夫人能得老人欢心。

她犹如远道而来的商船,满载着粮食。……她擅长经商,深谙购货之道,犹如一艘充满事业心的商船。她利用自己赚得的资金购置田地,种植葡萄,以此获取利润,创造新的财富。程夫人不仅勤劳,而且智慧,她善于持家,精于经营管理和理财。当苏洵决心发愤读书,追求功名时,他对程夫人说:“吾自视,今犹可学。然家待我而生,学且废生,奈何?”意思是,他觉得现在依然可以学习,但似乎觉悟得太晚,白白浪费了青春岁月。如今他想要专心读书,却担心家里的生计无法维持。程夫人答道:“我欲言之久矣,恶使子为因我而学者,子苟有志,以生累我可也!”意思是,她早已期待这一天,只要苏洵有志气成就事业,家中的事务完全可以交给她来承担。程夫人温暖而坚定的话语给了苏洵极大的信心,从此他下定决心追求功名,闭门苦读。

《幼学琼林》中写道:“阴阳和而后雨泽降,夫妇和而后家道成。”夫妻同心,其利断金,妻子是丈夫生命中的半边天。迷茫时,她给予开导;委屈时,她给予宽慰;疲惫时,她给予陪伴。妻子全心全意地对待丈夫,不仅能改善生活,还有可能改写丈夫的命运。

为了支持丈夫专心求仕,程夫人毅然变卖了自己的嫁妆及金银首饰,在眉州城中开了一家丝绸商铺。关于程夫人开丝绸铺子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这样一个故事。相传当年眉州遭遇大灾荒,一位衣衫褴褛的行人闯进苏家,向程夫人讨一口饭吃。乐善好施的程夫人,尽管自家也濒临断炊,仍拿出仅有的一点存粮热情招待了这位求助者。行人深受感动,决心报答程夫人。原来,这位行人本是川颠一位著名的丝绸商,因在眉州路上遭遇土匪,盘缠被抢,沦落至此。离别之际,他向程夫人建议:“眉州栽桑养蚕历史悠久,若开设一家丝绸店,生意定会兴隆。”这建议正合程夫人心意,她与苏洵商议后,果断变卖了嫁妆首饰,在眉州城开了一家集蚕丝产销于一体的丝绸店。

程夫人豁达待人,宽厚仁慈,且经营有方,加上那位川颠商人的合作帮助,程夫人丝绸铺子的生意异常火爆。不久,苏家便发达起来,积累了万贯家财。程夫人便在眉州城里购置土地,修建了气势恢宏的苏宅,即现今“三苏祠”的前身。发达后的程夫人并未忘记乡邻,在她的帮助和带领下,许多乡邻也在眉州开设了丝绸铺,逐渐形成规模,整条巷子皆为丝绸铺,吸引了远近客商云集。丝绸因此成为眉州千年的支柱产业,并远销海内外。时任眉州太守董储一日拜访苏宅,程夫人邀请太守为小巷命名,董太守提笔写下“纱縠行”三字。从此,眉州城便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纱縠行,这也是今天我们在眉山看到的千年古街巷——纱縠行的旧址。

“温良品性世难寻,一生成就三苏人”,程夫人对苏洵而言,既是贤妻也是良母。《三字经》中记载:“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若再加上“得妻勉”,则更为公正和恰当。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西江的船

狩心游戏

六十二年冬

我的18岁男房客

宁得岁岁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