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梦远书城!手机版

您的位置 : 梦远书城 > 宫斗宅斗 > 一代文宗苏东坡 > 第4章 慈母劳苦似波涛

第4章 慈母劳苦似波涛

卷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有才德的女人,她的儿女称她为有福之人。在一个家庭中,对于孩子而言,母亲的角色和地位至关重要。母亲不仅是管理者、保护者,更是情感的维系者和权威的教育者。家庭教育,尤其是母亲的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根基,足以影响孩子的一生。

程夫人一生共育有六个子女,其中长女不到一岁便夭折,次女长至十岁不幸意外离世,长子景先四岁因病夭折,最终活到成年的只有苏轼、苏辙和姐姐苏八娘。在八娘、苏轼、苏辙年幼时,程夫人亲自教导他们,常告诫道:“汝等读书,勿效仿曹耦,仅以书生自居而已。”程夫人教子之识虑高绝,堪称千古教子之典范。《宋史》中苏轼的传记及苏辙后来为母亲撰写的长篇碑文里,均记载了这样一件事:一日,程夫人教导儿子苏轼、苏辙阅读《后汉书》中的范滂传。

建宁二年,遂大诛党人诏下急捕滂等督邮吴导至县抱诏书闭传舍伏床而泣。滂闻之,曰:“必为我也。”即自诣狱。县令郭揖大惊,出解印绶,引与俱亡,曰:“天下大矣,子何为在此?”滂曰:“滂死则祸塞,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其母就与之诀。滂白母曰:“仲博孝敬,足以供养,滂从龙舒君归黄泉,存亡各得其所。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再拜而辞。行路闻之,莫不流涕。时年三十三。”

苏轼读完,抬头望着母亲,用稚嫩的声音问道:“母亲,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意思即儿子长大后若成为范滂那样的人,母亲您会允许我吗?程夫人低头看着苏轼稚嫩却严肃的脸庞,拉着他的小手,一脸严肃地答道:“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耶?”

雅斯贝尔曾说:“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程夫人在教导三个孩子时,不仅注重言传,更重视身教。在苏轼的记忆中,母亲有两件事让他铭记于心:一是不发宿藏,二是不残鸟雀。

苏家在眉州纱縠行做生意的早期,因尚未有固定住处,程夫人带着一家老小及丝绸店的两个婢女,在纱縠行旁的院子里租了几间房子居住。一天,正在劳作的两个婢女在熨帛时,突然发现堂屋大门前塌陷了一个深坑。她们走近一看,发现坑里埋着一个胖肚细颈的坛子,坛子上还盖着一块乌木。两个婢女认定坛子里一定藏着金银珠宝,欲取之。程夫人见状,急忙制止了她们的行为,并让人用土填塞了深坑。这件事对苏轼影响深远。

多年以后,苏轼在任凤翔府通判时,一年冬天,他发现遍地积雪,唯有居室外的柳树下有一块地方不积雪。苏轼断定此处下面定埋有丹药一类的宝贝,便欲挖掘。此时,妻子王弗提醒他:“使先姑在必不发也。”苏轼遂放弃了挖掘的念头。

程夫人对待外物敦厚不贪的品德,对苏轼一生超迈洒脱、傲物傲世的情怀产生了重大影响。事后,苏轼想起此事,撰写了一篇纪念母亲的短文《记先夫人不发宿藏》,时刻警醒自己,为官为人不贪不占。

先夫人僦居于纱毂行。一日,二婢子熨帛,足陷地。视之,深数尺,有一瓮,覆以乌木板。夫人命以土塞之,瓮中有物,如人咳声,凡一年而已。人以为有宿藏物,欲出也。夫人之侄之问闻之,欲发焉,会吾迁居,之问遂僦此宅,掘丈余,不见瓮所在。其后吾官于岐下,所居古柳下,雪,方尺不积雪,睛,地坟起数寸。吾疑是古人藏丹药处,欲发之。亡妻崇德君曰:“使先姑在必不发也。”吾愧而止。苏轼后来在贬居黄州期间,作《赤壁赋》,苏轼写到:“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所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另一件则是程夫人教导子女博爱万物、为天下苍生谋福祉的典范。苏家拥有一座庭院,院内栽种了各式果树,常吸引众多昆虫与鸟儿在此栖息。程夫人对这些欢快鸣叫的鸟雀尤为喜爱,并告诫苏轼兄妹不可伤害它们。日积月累,万物有灵,鸟儿们逐渐发现苏家庭院极为安全。每逢春回大地、花开时节,鸟儿们纷纷飞至苏家庭院筑巢育雏。即便是警觉性极高的桐花凤,这种鲜少现身人类居地的鸟类,在苏家庭院中时常见到。有一次,一只桐花凤在院子里被一只野猫追逐,苏轼苏辙兄弟看到了,将桐花凤从野猫的嘴巴里救了下来,但这只桐花凤因受伤严重,还是死掉了。桐花凤的肉质非常鲜嫩,周边邻居小伙伴见了,就想将桐花凤烤来吃了,苏轼兄弟于心不忍,将桐花凤葬在了院子里的一棵李子树下。

鸟儿们在苏家院子里筑的巢异常低矮,小孩子只需抬头便能瞧见。苏轼后来创作了一首回忆童年这段欢乐时光的诗歌《异鹊》。

昔我先君子,仁孝行於家。

家有五亩园,么凤集桐花。

是时乌与鹊,巢鷇可俯拏。

忆我与诸儿,饲食观群呀。

里人惊瑞异,野老笑而嗟。

云此方乳哺,甚畏鸢与蛇。

手足之所及,二物不敢加。

主人若可信,众鸟不我遐。

故知中孚化,可及鱼与豭。

柯侯古循吏,悃愊真无华。

临漳所全活,数等江干沙。

仁心格异族,两鹊栖其衙。

但恨不能言,相对空楂楂。

善恶以类应,古语良非夸。

君看彼酷吏,所至号鬼车。

诗中描绘了鸟儿自在栖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温馨画面,也透露出他对母亲教导的深深感激与怀念。程夫人不仅自己身体力行,爱护万物,更将这份博爱之心传递给子女,让苏轼从小就懂得了尊重生命、敬畏自然的重要性。这份教诲,如同波涛般汹涌澎湃,深深烙印在苏轼的心中,成为他一生行事为人的重要准则。在他日后的仕途中,无论遭遇何种困境,都始终保持着对天下苍生的深切关怀与同情。

同样,苏轼也写了一篇《记先夫人不残鸟雀》文章来纪念母亲对万物的仁爱之心。

吾昔少年时,所居书堂前,有竹柏杂花,丛生满庭,众鸟巢其上。武阳君恶杀生,儿童婢仆,皆不得捕取鸟雀。数年间,皆巢于低枝,其鷇可俯而窥也。又有桐花凤四五百,翔集其间,此鸟羽毛,至为珍异难见,而能驯扰,殊不畏人。闾里间见之,以为异事。此无他,不忮之诚,信于异类也。有野老言:“鸟巢去人太远,则其子有蛇、鼠、狐狸、鸱鸢之忧,人既不杀,则自近人者欲免此患。“由是观之,异时鸟雀巢不敢近人者,以人为甚于蛇鼠之类也。“苟政猛于虎“,信哉!

他张手周济困苦人,伸手帮补穷乏人。司马光《武阳县程氏墓志铭》记载,始夫人视其家财既有余,乃叹曰:“是岂所谓福哉!不已,且愚吾子孙。”因求族姻之穷者,悉为嫁娶振业之。乡人有急者,时亦周焉。前文讲述了程夫人将丝绸店的生意经营得风生水起,后来她还带领乡邻共同发家致富,形成了流传千年的纱縠行。苏家也在眉州购置了大量的田地。邻居见苏家日益兴旺,便对程夫人说:“你真有福气!”程夫人问:“为什么?”邻居答道:“你看你的生意越做越好,相信再过几年,苏家就会成为眉州第一大户。”程夫人却说道:“这就是所谓的福气吗?如果这种情况不停止的话,我们的子孙就会被钱财所蒙蔽。”

程夫人遇到家乡困苦的人,总是慷慨解囊接济他们;遇到有难的外乡人,她也毫不吝啬地拿出钱财相助。程夫人扶危济困的善举对苏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苏轼后来也常常周济身边有困难的朋友。

尽管苏家丝绸店的生意在程夫人的精心经营下红红火火,苏家也因此积累了不少财富,但程夫人自幼便教导苏轼兄弟“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勤俭之道。苏轼和苏辙兄弟在寿昌书院求学时,因家离书院较远,中午需自带饭菜。学堂的同学们都知道苏家是当地富户,纷纷猜测他们的伙食必定是山珍海味。

一次用餐时,一位同学出于好奇,打开了苏轼的饭盒,只见里面仅有一份白饭、一碗清汤和一盘白萝卜。同学们不禁疑惑,苏家的伙食怎会如此简朴,甚至流露出讥讽之意。面对同学们的疑问,苏轼却淡然一笑,解释道:“这便是道家的养生饭——三白饭。”

妇人柔顺,足以和睦其族;智能卓绝,足以齐整其家,此已堪称贤良。何况如夫人者,不仅能开发辅导、成就其夫与子,更使他们皆以文学成就显赫于天下,若非识见高远、思虑绝伦,岂能至此?古人云,有国有家之兴衰,无不根植于闺门之内,今观夫人之行,益信古人之言不虚。

一门三苏,皆为文坛巨擘。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其文言之有物、论之有理,除受欧阳修古文运动之熏陶外,更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程夫人对万物之喜好。程夫人素来反对古代读书人闭门造车、不问世事的读书方式。闲暇之余,她常携苏轼、苏辙兄弟漫步于纱縠行,徜徉于田间地头,体验生活之趣。她带孩子上山植树,至田野放牧,寓教于乐。苏轼后来见书晁所绘《考牧图》,曾撰文追忆儿时与母亲、弟弟在田间地头的欢乐时光。

我昔在田间,但知羊与牛。

川平牛背稳。如驾百斛舟。

舟行无人岸自移,我卧读书牛不知。

前有百尾羊,听我鞭声如鼓鼙。

我鞭不妄发,视其后者而鞭之。

泽中草木长,草长病牛羊。

寻山跨坑谷,腾趠筋骨强。

烟蓑雨笠长林下,老去而今空见画。

世间马耳射东风,悔不长作多牛翁。

程夫人一生勤勉,相夫教子,经营纱縠行生意,独自支撑起整个苏家。对她打击最大的是几个孩子的离世,尤其是苏八娘之死。苏八娘是程夫人和苏洵的第四个孩子,也是苏轼、苏辙的姐姐。苏洵在经历多次丧子之痛后,格外疼爱这个女儿,从小便如对待苏轼、苏辙般教她诗词,并亲自辅导。苏八娘聪慧伶俐,常与苏轼、苏辙斗诗词,往往不相上下。

民间传说苏轼有一小妹,名为苏小妹,后嫁给苏门四子之一的秦观。苏小妹新婚之夜三难新郎秦观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在《醒世恒言》《东坡梦》《眉山秀》等文学作品中,均有苏小妹的身影。然而,现实中苏小妹并不存在,其艺术形象的原型正是苏八娘。八娘自幼天真烂漫,博学多才,能文擅赋。苏洵在嘉佑四年所作的《自尤》中曾提到:“女幼儿好学,慷慨有过人之节,为文往往有可喜。”

宋仁宗皇佑二年(1050年),苏八娘嫁给了表兄程之才。婚后,八娘与程之才聚少离多,感情日渐淡漠。然而,最令苏八娘痛苦的是,程之才的母亲性情尖酸刻薄,性格刁钻古怪,极难相处。自幼被父亲疼爱的苏八娘,性格并不像母亲程夫人那般能忍辱负重,也不擅长处理婆媳关系。在程家,八娘与公婆的关系极为紧张。两年后,八娘产下一子,却遭遇丈夫的冷漠和公婆的忽视,深感无助,最终患上了严重的产后抑郁症,身体也逐渐恶化。程家公婆故意怠慢,不及时为八娘诊治。

直到有一天,程夫人前往探望女儿,才惊觉女儿的处境如此恶劣。苏洵从程夫人口中得知女儿的状况后,痛心不已,立即雇了一顶轿子,将女儿和刚出生不久的外孙接回家中。然而,苏八娘的病情刚有好转,程家公婆便蛮横无理,如同泼妇般闯到苏家门前兴师问罪,指责八娘不尽孝道,还痛骂苏洵夺走了他们的孙子。一番吵闹后,八娘伤心欲绝,旧病复发,不久便离世。

八娘去世后,苏家上下陷入巨大的悲痛之中。苏轼、苏辙兄弟愤而与表兄程之才断绝往来,程夫人整日以泪洗面,与娘家人不再往来。苏洵每每想起爱女,总是老泪纵横,于是作《自尤》一诗,以追忆女儿。

《自尤》

五月之旦兹何辰,有女强死无由伸。

嗟予为父亦不武,使汝孤冢埋冤魂。

死生寿夭固无定,我岂以此辄怨人。

当时此事最惊众,行道闻者皆醉辛。

余家世世本好学,生女不独治组紃。

读书未省事华饰,下笔亹亹能属文,

家贫不敢嫁豪贵,恐彼非彼难为亲。

汝母之兄汝叔舅。求以厥子来结姻。

乡人婚嫁重母族,虽我不肯将安云。

生年十六亦已嫁,日负忧责五欢欣。

归宁见我悲且泣,告我家事不可陈。

舅姑叔妹不知道,弃礼自快纷如云。

人多我寡势不胜,祗欲强学非天真。

昨朝告以此太甚,捩耳不听生怒嗔。

余言如此非乃事,为妇何不善一身。

嗟哉尔夫任此责,可奈狂狠如痴麏。

忠臣汝不见泄治,谏死世不非陈君。

谁知余言果不妄,明年会汝初生孙。

一朝有疾莫肯视,此意岂尚求尔存。

忧惶百计独汝母,复有汝父惊且奔。

此时汝舅拥爱妾,呼卢握槊如隔邻。

狂言发病若有怪,里有老妇能降神。

呼来问讯岂得已,汝舅责我学不纯。

急难造次不可动,坚坐有类天王尊。

导其女妻使为孽,就病索汝襦与裙。

衣之出看又汝告,谬为与汝增殷勤。

多多扰乱莫胜记,咎汝不肯同其尘。

经旬乳药渐有喜,移病余告未绝根。

喉中喘息气才属,日使勉强飡肥珍。

舅姑不许再生活,巧计窃发何不仁。

婴儿盈尺未能语,忽然夺去词纷纷。

传言姑怒不归觐,急抱疾走何暇询。

病中忧恐莫能测,起坐无语涕满巾。

须臾病作状如故,三日不救谁缘因。

此惟汝甥汝儿妇,何用负汝漫无恩。

嗟余生女苟不义,虽汝手刃吾何言。

俨然正直好礼让,才敏明辩超无伦。

正应以此获尤谴,汝可以手心自扪。

此虽法律所无奈,尚可仰首披苍旻。

天高鬼神不可信,后世有耳犹或闻。

只今闻者已不服,恨我无勇不复冤。

惟余故人不责汝,问我此事久叹呻。

惨然谓我子无恨,此罪在子何尤人。

虎跑牛触不足怪,当自为计免见吞。

深居高堂闭重键,牛虎岂解逾墙坦。

登山入泽不自爱,安可侥幸遭骐驎。

明珠美玉本无价,弃置沟上多缁磷。

置这失地自当尔,既尔何咎荆与榛。

嗟哉此事余有罪。当使天下重结婚。

苏洵对女儿的思念愈发深沉,对程家的恨意也随之愈加强烈。在女儿不幸离世后,苏洵撰写了大量抨击程家的诗文。目睹程夫人因女儿的离世而日渐憔悴,苏洵对程家的恨意更是达到了咬牙切齿的地步,恨不得食其肉、寝其皮。后来,苏洵自费修建了一座“苏轼族谱亭”。在亭子落成之日,他邀请了周边的乡邻前来,当众揭幕一块石碑,碑文赫然刻着:“乡中某人恶行贯豪门,道德尽沦丧。逐幼侄独霸家产,宠侍妾欺压正妻。父子同饮纵情淫乐,家中女子丑名远播,全家势力小人欺上媚下……而私以戒族人焉。”乡邻们目睹碑文,心知肚明这是苏洵在暗指程家。

苏洵的言辞激烈而尖锐,骂得颇为解气,然而他却在此刻忽略了程夫人的感受。一边是惨死的女儿和愤怒的丈夫,另一边是自己的娘家人,程夫人陷入两难,无奈之下只能强忍悲痛,心中积郁成疾。后来,随着两个儿媳的进门,程夫人的病情略有缓解,她便立即催促丈夫带着苏轼、苏辙两兄弟进京参加科举考试。然而,在苏洵父子三人离开眉州后,程夫人又开始为他们的旅途安全担忧,常常夜不能寐,原本稍有好转的身体再度急转直下。几乎在苏轼、苏辙兄弟高中进士的同时,程夫人的病情突然恶化,医治无效,最终在眉州家中辞世。令人遗憾的是,程夫人离世时,苏轼、苏辙兄弟高中进士的喜讯尚未传回眉州家中。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西江的船

狩心游戏

六十二年冬

我的18岁男房客

当我在地铁上误连别人的手机蓝牙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