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
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
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
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
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簁簁!
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
卓文君与司马相如“凤兮凤兮归故里,遨游四海求其凤”的爱情故事在中国广为流传。卓文君追求爱情的自由精神,冲破了封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包办婚姻枷锁,在四川乃至全国产生了深远影响。如今,漫步成都街头,随处可见卓文君与司马相如伟大爱情的见证:古韵今风的琴台路,文君当垆、相如涤器的邛崃文君井。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千百年来,柏拉图式的爱情一直是人们热衷和谈论的话题。才子佳人历来被视为标配,但历史上真正的才子佳人却极为稀有,偶尔出现一对,结局往往悲惨。如女词人李清照,她的爱情最终只能在《声声慢》中化作一声声独守空房的叹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南宋大诗人陆游与表妹唐婉儿的爱情同样梦断香消四十年,两人隔空对吟《钗头凤》。陆游唱到:“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唐婉儿回应:“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错错错,我们都曾爱过也哭过,爱情本身是痛也是过。
然而,苏轼与王弗的爱情却是千古佳话,堪称千百年来美好爱情的典范。苏轼、苏辙两兄弟的婚姻均由母亲程夫人主导。后来,苏轼与王弗“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爱情盟誓,以及苏辙与妻子史氏“一生一世一双人”的长相厮守,都验证了程夫人择媳的独到眼光和伟大智慧。
在宋朝,有一种说法叫“榜下捉婿”。科举是宋朝读书人仕途的唯一途径,每逢科举放榜之日,京城的达官显贵、豪绅富商们全家出动,争相挑选进士及第的仕子做女婿,情景如同大妈在菜市场抢购物美价廉的商品,坊间戏称为“捉婿”或“脔婿”。苏轼在《和董传留别》一文中特地记录了这一盛景:“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对于宋朝榜下捉婿的世风,苏洵和程夫人有不少顾虑。鉴于女儿八娘婚姻的不幸和家庭发展的需要,苏家即将面临苏轼、苏辙二兄弟进京参加科举,程夫人身体每况愈下,纱縠行的生意也需要人打理。程夫人认为应在两个儿子参加科举考试前解决好他们的婚姻问题。苏洵在是否期待科举中榜后与达官显贵联姻,还是在本地找个门当户对、实实在在的女孩之间犹豫不决。最终,程夫人对苏洵说:“要是遇上了难缠的富家小姐怎么办,不如在本地找一个知根知底的人家,能够陪着孩子把日子过好就行。”苏洵这才放弃了让儿子参加榜下捉婿的想法,同意了程夫人在本地为两个儿子选择配偶的意见。
虽然苏轼与王弗的婚姻由母亲程夫人主导,属于传统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民间关于他们爱情的传说却充满了浪漫与唯美,其中最广为流传的便是“唤鱼传说”。王弗的父亲王方,是眉州青神县的一名仕宦,曾在青岩书院担任苏轼的老师。王方对苏轼的才华赞赏有加,心中早有将女儿王弗许配给他的念头。然而,受限于宋朝榜下捉婿的风气,王方知道苏轼必将科举仕进,不便主动向苏洵和程夫人提亲,加之婚姻之事自古由男方主动,王方一直未能开口。
姻缘总是如此奇妙,千里姻缘一线牵。不久,一场学术活动将这两位年轻人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中岩书院附近的中岩寺下,有一处奇妙的清泉,相传为慈老龙所居。池水清澈见底,平时空无一物,但若在池边击掌或喊叫,便会涌出无数鱼儿,仿佛从天而降。然而,这池子虽奇,却一直无名。
一日,中岩书院的主持僧人邀请王方为池子命名。王方谦逊地表示:“我才华有限,不如邀集附近青年才俊,举办一场中岩寺文学聚会,集众人之智,为池子取一个别开生面的名字。”实际上,王方别有用心,女儿王弗已年方十六,按宋朝习俗,女子十三岁即可婚嫁,十四岁未嫁则父母需交罚款。王方想借此机会为女儿择一贤婿。在他眼中,王弗自幼饱读诗书,端庄淑丽,温柔谦谨,才貌俱佳,唯有才貌双全的青年方能与之匹配。在受邀的众多青年才俊中,苏轼自然成为首要人选。
转眼间,中岩寺聚会的日子如期而至。青神山方圆百里的才子们应王方之邀,齐聚中岩寺的水池旁。众人目睹池中鱼儿争相涌出的奇景,纷纷议论开来。有人提议将池子命名为“飞鱼池”,也有人建议叫“仙鱼池”,但这些名字要么过于普通,要么显得俗气,王方和中岩寺的主持均不满意。王方转而看向苏轼,问道:“苏公子,久仰大名,不知你可否为这池子赐名?”苏轼不假思索,脱口而出:“鱼儿应声而出,不如称之为‘唤鱼池’如何?”“唤鱼池,‘唤’字生动形象,妙不可言!”王方竖起大拇指,对苏轼赞不绝口。中岩寺的僧众和众才子也纷纷竖起拇指,称赞苏轼取名的巧妙。
此时,王弗的丫鬟端着托盘走到王方身旁,对众人说道:“王家小姐也为这鱼池取了一个名字。”王方急令展开纸张,只见上面工工整整地写着“唤鱼池”三个大字。金风玉露,奇妙相逢,王方及众人都惊讶于苏轼与王弗小姐的见解竟如此一致。其实,大家心知肚明,王方此次召集众人聚会的真正用意。于是,在一位青年才俊的带头起哄下,众人开始戏谑苏轼和王弗小姐,齐声高呼“在一起、在一起”,场面热烈,颇似现代求婚的场景。中岩寺的主持和僧众也凑过来打趣王方,主持笑道:“恭喜王贵人一举双得,既为水池得名,又喜得佳婿。”
站在一旁的苏轼在众人的哄笑声中,羞得面红耳赤,一直红到脖子根。而躲在中岩寺外屋观看的王弗,从丫鬟口中得知自己与苏轼为池子取了相同的名字,远远听到众人的起哄声,便掀起窗帘向鱼池这边张望。苏轼的才名在眉州早已传遍百里,王弗其实早已注意到他。人群中,王弗远远望见年方十九的苏轼,身材修长健硕,面容宽阔,双目细长而炯炯有神,笑容豁达,气宇轩昂,犹如鹤立鸡群。王弗凝视着苏轼,心中想着“唤鱼池”的奇妙缘分,不觉低头轻抚嘴角,露出一丝微笑。
苏轼与王弗的爱情故事在民间流传着另一个才子佳人的奇遇版本。相传,苏轼的姐姐八娘在遭受婆家折磨后不幸离世,一向与姐姐感情深厚、血气方刚的苏轼发誓要报仇。他曾多次冲动欲杀表兄程之才及舅公、舅母,但每次都被家人拦下。因无法报仇,苏轼陷入巨大的悲痛之中,形容枯槁,意志消沉。后来,在一位道士的指点下,苏轼才逐渐走出悲痛,但心中的怒火仍难以平息。一向热爱诗词的苏轼开始迷恋习武,希望有朝一日能上阵杀敌,以泄心中悲愤。
一日,苏轼在山中练习骑马射箭,不慎被自己射出的箭矢所伤,昏迷跌落山崖。幸亏青神名士王方及时相救,将他带回家中疗养。王方的女儿王弗正值二八芳龄,见苏轼满身英豪之气,不禁暗生情愫,日夜守在床前悉心照料。几日后,苏轼醒来,见到眼前的美丽女子,迷迷糊糊地唤道:“小兔。”王弗惊讶,苏轼如何知道自己的小名。原来,王弗生肖属兔,王方便为其取乳名“小兔”。苏轼又迷迷糊糊地问:“小兔,你见我的‘三川弓’了吗?”王弗听后羞红双颊,原来她从小写字时喜欢先写“三”,再写“川”,最后写“弓”,小伙伴们便给她取了个外号“三川弓”。而苏轼之所以如此称呼,是因为他常自比广寒宫砍桂花树的吴刚,愿以己之力拯救苍生。没想到,苏轼射出的这支箭竟是月老的丘比特箭。
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苏轼与王弗互生情愫,常偷偷约会。父亲王方看在眼里,心想在崇文抑武的宋朝,一直希望为女儿觅得一位文学才子作为乘龙快婿,便决定考一考苏轼的才学。一日,王方拿出一副对联考苏轼,上联是:“一叶小舟,载着二三位考生,走了四五六日水路,七转八弯来到九江,十足呆举子。”苏轼略加思索,对出下联:“十年寒窗,读了九八车诗书,进了七六五次考场,四往三返登二门,一等奇进士。”王方听后,对苏轼的才学深感折服,竖起大拇指称赞道:“此子将来必中进士。”遂将女儿许配给苏轼。
当然,无论是唤鱼池的姻缘传说,还是小白兔的故事,大多属于民间杜撰的浪漫爱情故事。后来从苏轼的部分著作中考证可知,受道家思想的影响,苏轼年轻时是排斥婚姻家庭生活的。在《与刘宜翁使君书》中,苏轼写道:“轼龆龀好道,本不欲婚宦,为父兄所强,一落世网,不能自逭。然未尝一念忘此心也。”意思是,他幼年时就喜好道学,本不想结婚做官,却被父兄强迫,一旦落入尘世的罗网,便无法自行逃脱,然而从未有一刻忘记过这个初心。苏轼在写给侄婿王庠的书信中也坦言:“少时本欲逃窜山林,父兄不许,迫以婚宦,故汩没至今。”
前文曾记述,苏轼幼时师从道士张易简,与坐化升仙的道士陈太初为同窗。苏轼崇尚道家“道法自然”的理念,讲究天道无为,一生都在出世与入世、隐与仕的矛盾中纠结。对于婚姻家庭,苏轼一直秉持着顺其自然的态度。苏轼最初的暗恋对象是自己的堂妹,但受制于自古以来堂兄妹近亲不能结婚的伦理和法律禁锢,他只能将这份爱情深埋心底。由于古代生命科学不发达,普遍认为堂亲属于自家人,而表亲才是亲戚,因此古代表兄妹可以婚配,但堂兄妹不行。
苏轼与王弗的婚姻是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结合,然而他们的婚姻却十分和谐幸福。从苏轼在新婚夜所作的《南乡子·寒玉细凝肤》一词中,可以看出他对王弗爱情的热烈:“寒玉细凝肤,清歌一曲倒金壶。冶叶倡条遍相识,净如。豆蔻花梢二月初。年少即须臾,芳时偷得醉工夫。罗帐细垂银烛背,欢娱。豁得平生俊气无。”词的上半部分着重描写王弗的美丽,她清俊的容貌和柔润洁白的肌肤,唱一曲《倒金壶》的清亮之歌,婀娜多姿的《杨柳枝》全都熟悉,比得上二月初的豆蔻梢上的花。王弗之美,清丽脱俗,犹如一朵含苞待放的花骨朵。美好的时光转瞬即逝,良辰暗暗换得醉酒的工夫。丝罗帐子柔和地垂在银烛背后,欢乐之中,仿佛舍弃了平生的英俊气概。**一刻值千金,年少、芳时、罗帐细垂,苏轼在此形象地描绘了一幅年轻夫妻新婚夜璀璨夺目、翻云覆雨的情爱场景。
王弗聪敏而沉静,智慧且谦逊。初嫁苏轼时,每逢苏轼读书,王弗总是静静地坐在丈夫身旁。某日,苏轼撰写文章需引用一典故,虽熟悉却一时记不起出处,急得抓耳挠腮。正当他苦闷至极,王弗微微一笑,轻声说出典故的出处。苏轼惊讶地张大了嘴巴,因古代女子以无才为德,婚前他并不知王弗亦饱读诗书,精通四书五经。
苏轼惊异地问王弗:“你读过书吗?”王弗谦逊地答道:“在家随父亲略读过一些。”苏轼见王弗自信可爱的模样,心中生疑,便拿起桌上的《后汉书》欲考验妻子。结果,王弗对书中每一典故都对答如流。苏轼又取《论语》《左传》等多本书考她,王弗依旧应答自如。苏轼对王弗愈发刮目相看,未曾料到妻子竟有如此不输于己的才华,且贤良冷静,自持得体。
自此,在王弗的协助下,苏轼的学问日渐精进。
俗话说:女人之美,不在于外貌,而在于才情;才情固然重要,却不及懂事;懂事虽佳,更难得的是善解人意。王弗的聪慧与沉静,不仅体现在她的才智上,更在于她独具慧眼识人的能力。苏轼天性率真,洒脱不羁,行事不拘小节,与人交往时,无论对方是谁,皆能成为知己,坦诚相待。苏轼曾自诩:“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中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然而,苏轼在人际交往中的天真无邪,常使他成为小人嫉妒和陷害的对象。王弗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但她与婆婆程夫人一样,担心伤害丈夫的自尊,从不责备或打断他的言行。
每当苏轼与人交谈时,王弗便隔着帘子细心倾听,以便事后指出其交往中的得失。她总能准确无误地复述丈夫与客人的对话,并精准地指出对方的优缺点,这便是“幕后听言”的典故由来。相传,章惇未发迹时曾拜访苏轼,离去后,王弗直言不讳:“此人言辞闪烁,毫无主见,只会随波逐流,迎合他人。一旦得势,必生阴险之心。”果不其然,多年后章惇升任宰相,手段残忍,多人受害,连豁达大度的苏轼也感叹:“此生若为鬼,亦不愿再见章惇。”
婚后,苏轼对王弗情深意重,只愿与爱妻朝夕相伴,共度岁月,相依煮茶,赏花观景,看窗外的春去秋来,燕飞月升。
苏轼与王弗成婚的第二年,弟弟苏辙也与祖母的族家女子史氏婚配,自此,王弗在苏家是妻子、是媳妇、也是大嫂。婆媳、妯娌相处,王弗都相处的非常和谐。当时的苏家,程夫人卧病在床,苏洵、苏轼、苏辙三人一心读书或治学或准备科举考试,纱縠行丝绸店的生意,照顾公婆公公,辅助丈夫读书,家庭的重担都落在王弗身上。王弗不仅将家中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对长辈更是关怀备至。程夫人卧病期间,她每日亲自熬煮汤药,细心喂服,还变着花样做些可口饭菜,只为让婆婆能多吃几口,身体能快些好起来。对于公爹苏洵,她也是恭敬有加,家中大小事务都会先询问公爹的意见,让苏洵深感欣慰。在辅助丈夫读书方面,王弗更是尽心尽力,她会根据苏轼的学习进度,为他整理相关的书籍资料,在苏轼读书疲惫时,送上温热的茶水,轻声细语地鼓励他继续努力。而对于弟弟苏辙和弟媳史氏,王弗也如同亲姐姐一般,时常关心他们的生活,妯娌之间相处得如同姐妹,从未有过半句口角。整个苏家在王弗的操持下,处处洋溢着温馨和睦的氛围。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