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又走了许久,长安街头的喧嚣渐渐淡去,游人三三两两散去,灯火虽依旧明亮,却多了几分夜色的清冷。
苏叶双腿隐隐发颤,也不知这尊大佛何时才会回宫。
萧承熠余光瞥见她步伐缓了几分,猜到她许是走累了。
他停下脚步,目光扫过河边一处平整的青石,淡声道:“坐下歇歇吧。”
苏叶一怔,连忙摇头,福了福身,低声道:“陛下请坐,微臣不敢。”
萧承熠闻言,唇角勾起一抹戏谑的笑,语气轻缓却带着几分不容置疑:“你要不坐,咱们就再走上一个时辰。”
这话让苏叶心头一激灵,顾不得礼数,忙老实坐到了青石上。
萧承熠站在她面前,借着河边灯火,他细细打量着苏叶。她未施粉黛,鹅黄色衣裳衬得她一张脸纯净无暇,仿若落入凡尘的仙子,清丽中透着几分灵动。
看了许久,他轻声开口,声音低沉而温和:“你可有意中人?”
苏叶闻言,身子一僵,缓缓抬头,目光不慎撞进萧承熠的眼眸。
那双眸子深邃如渊,灯火映照下似藏着星光,流转间带着几分复杂的情绪,叫她捉摸不透,似温柔,又似探究。
她心头一乱,正想着该如何回答这突如其来的问话,却听萧承熠又补了一句,声音低沉却带着不容违逆的威严:“朕要听实话。”
“朕”字一出,他周身的气场陡然一变,温和的贵公子之姿刹那褪去,帝王的威严扑面而来,让苏叶心头一震,她收了诓他的心思,老老实实道:“没有。”
她话音刚落,便见萧承熠唇角勾起一抹笑,眼中星光更盛,弯成两弯新月,俊美的脸庞在灯火下愈发好看,带着几分少见的柔和。
苏叶一瞬间晃了神,没想到陛下笑起来竟是这般模样,仿若夜空中的星辰,耀眼却不刺目。
鬼使神差地,她竟不怕死地补了一句:“但微臣今年……准备嫁人了。”
话一出口,萧承熠脸上的笑意骤然敛去,周身的气场瞬间冷了下来,仿若河面的灯火都被这寒意压得黯淡了几分。
苏叶低头不敢看他,只觉那目光如刀,自己生生要被盯出几个洞来,但她不过是实话实说罢了,他们不是一个世界的人,她不想进入他的世界,他不是一直都知道吗?
沉默许久,空气仿佛凝滞,河边的喧嚣都似远去。
终于,她听到萧承熠开口,声音冷淡而低沉:“来人,送她回去。”
苏叶心头一松,仿若卸下千斤重担。
她忙将那把桃木梳轻轻放在青石上,福了一礼,低声道:“微臣告退。”
说罢,她匆匆转身离去。
萧承熠目光沉沉,盯着那抹鹅黄色的身影在灯火下渐行渐远,直至完全消失在夜色中。
他低头看向青石上那把桃木梳,缓缓俯身拾起,掌心摩挲着木梳的纹路,指尖微顿,随即将它拢进袖中。
走了一路,他早已想好了,若那男子真是她的心上人,郎有情妾有意,他便成全她,何必强人所难。
可当她低声说“没有”时,他心底却涌起一股抑制不住的欢喜。
只要她尚未心有所属,日子久了,他自有办法软化她,让她心甘情愿。
可她随后那句“今年准备嫁人了”,却如一记重锤砸在他心上,欢喜刹那化作一团怒意,堵得他胸口发闷。
嫁人?嫁给那顾珩吗?她既说无意中人,为何还要嫁他?
李德站在萧承熠身后一侧,暗暗观察着主子的神色。
河边灯火摇曳,可陛下脸上的神情却阴沉得似要凝出霜来,显是不虞。
李德心头一紧,顾院史当年曾对他有恩,如今瞧陛下这模样,怕是对那顾小公子生了不满。
他琢磨着,回头得寻个机会悄悄提醒顾院史一声,莫让小顾公子懵懂无知,惹了圣怒,招来祸端。
第二日一早,长安城的晨雾尚未散尽,太医院内已是一片忙碌。
苏叶刚放下药箱,便听见几名太医聚在一处低声议论:“听说了吗?昨晚顾太医竟遇上了贼人!银钱被抢了个干净不说,还被套了麻袋打晕,扔在巷子里,啧啧,真是倒霉。”
另一太医摇头叹道:“今早顾院史气得脸都黑了,一大早就去了京兆尹府要彻查。可昨夜街上人那么多,又没看到贼人的脸,哪那么容易抓到?怕是白忙一场。”
苏叶在一旁默默听着,心头泛起一阵莫名的虚。
她昨晚与顾珩分开后不久,便遇上了陛下,当真是巧得很。
莫非……是陛下派人动的手?她心头一紧,忙压下这念头,告诫自己不可胡乱揣测。
今日下值后,须得去顾府探望顾珩。不管此事是否与陛下有关,她既决意嫁与顾珩,便当真心实意待他。他如今遭此横祸,自己理应前去探望,尽一份心意。
过完上元节,长安城的年节喜庆渐散,街巷间恢复了往日的清冷。
日子过得不紧不慢,转眼到了正月底,苏叶启程的日子。
天气已转暖,春意初现,路边的柳枝抽出嫩芽,带着几分新绿。
苏叶收拾好行囊,带着母亲,租用了镖局的一辆宽敞马车和一个车夫,车内铺着软垫,坐起来还算舒适。
镖局安排了四名镖师护送,皆是身手矫健、佩刀而行的汉子,车马辘辘,他们一行人踏上了前往叶榆郡的路途。
___ ___
储秀宫内,灯火明亮,鎏金香炉中燃着安神香,袅袅烟雾弥漫。丽嫔斜倚在软榻上,手中把玩着一串碧玉珠链,眉眼间带着几分不耐。
身旁一名贴身宫女低声禀道:“娘娘,奴婢方才听闻,那苏太医近日告了假,已离京去了西南夷的叶榆郡,说是为祭拜亡父。”
丽嫔闻言,手中的珠链一顿,眼中闪过一抹冷光,登时来了劲。
呵,果真?
那贱人害得她被陛下禁足至今,连除夕宴与上元节宴陛下都不准她参加!如今连隔壁那小门小户的夏美人都敢嘲讽她!
在宫里她有陛下护着,她动不了她,可这千里迢迢去西南夷,谁知道路上会出什么岔子?
她冷哼一声,朝宫女挥手:“取笔墨来。”
宫女忙奉上笔墨,丽嫔提笔在纸上匆匆写下几行字,折成小纸条,递给身旁一个不起眼的小太监,低声吩咐:“将这个传出宫去,办得妥当些。”
小太监低头应是,悄无声息地退下。
与此同时,凤祥宫内,烛光煌煌,姜皇后端坐于暖榻上,月白宫装衬得她雍容大气,手中的佛经已翻到末页。
身旁的贴身宫女挽月低声开口:“娘娘,您说,丽嫔会动手吗?”
姜皇后闻言,唇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目光从佛经上移开,淡淡道:“消息本宫已放给她了,依她那心高气傲、睚眦必报的性子,若不动手,反倒是本宫小瞧了她。”
挽月垂首,低声道:“娘娘英明。”
姜皇后目光从香炉的青烟上收回,忽而又问:“睿儿可下学了?”
挽月忙答道:“回娘娘,大皇子应在回来的路上。今日陛下亲自考校两位皇子的学问,还夸了大皇子学识扎实,颇有进益。”
姜皇后闻言,唇角勾起一抹淡淡的笑,语气中带着几分骄傲:“睿儿乃本宫嫡出,自是比那妾室生的强些。”
大皇子萧睿,年方八岁,乃姜皇后嫡出,亦是皇长子,眉眼间颇有陛下清俊之姿,性子沉稳,聪慧过人,深得皇后与太傅的喜爱。
二皇子萧澈,六岁,母亲是已故的淑妃,如今养在容妃膝下,性子活泼,容貌俊秀,却因生母早逝,略显敏感。
两位皇子虽年幼,相争之势却已初显。
挽月见皇后神色柔和,继续道:“大皇子有娘娘与陛下的悉心教导,自是出类拔萃,远非旁人可比。”
提到陛下,姜皇后眼中闪过一丝落寞。她自陛下还是太子时,便由先帝赐婚,做了他的太子妃妃。
这些年,陛下待她敬重有加,礼数周全,可夫妻间的情意却始终淡薄。
除了初一十五的例行侍寝,陛下从不召她入寝殿。
十余年夫妻,她仅得一子,陛下对睿儿与二皇子萧澈并无明显偏颇,宠爱相当,这让她一时也摸不准陛下的心思。
她暗自叹息,如今沈淑仪亦即将生产,若是个皇子,于他们母子而言,也是一份威胁。就算沈淑仪不生皇子,可陛下正年轻,往后其他妃嫔自不会少生皇子。
若自己能再生个皇子,定能更稳妥些。只是自己年纪渐长,陛下对自己也不算宠爱,越往后,新进的妃嫔越来越多,想再得一子,谈何容易。
正想着,殿外传来一声脆生生的“母后”。姜皇后抬头一看,正是大皇子萧睿回来了,小小的身影迈进殿内,脸上带着笑,朝她行礼。
凤祥宫的烛光映得他眉眼生动,皇后唇角的笑意愈发柔和,挥手唤他近前。
萧睿快步上前,规规矩矩地行了一礼,抬头时脸上带着几分孩子气的笑:“母后,儿臣今日得太傅夸了,说我《论语》背得熟,陛下也说儿臣有长进!”
姜皇后闻言,唇角笑意更深,伸手轻抚他的头顶,温声道:“好,睿儿有心,母后甚慰。陛下既夸了你,便要更用心读书,莫辜负陛下与太傅的期许。”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他单薄的小身板,这孩子什么都好,就是身子骨弱了些,这些年她不知熬了多少个整夜,才养成如今这模样。
她轻声道:“今日可是累了?用过膳了没?”
萧睿点点头,脆声道:“回母后,儿臣已用了膳,太傅今日讲了《诗经》,儿臣还作了一首诗,想给母后瞧瞧!”
他从袖中掏出一张纸,展开递上,纸上字迹虽稚嫩,却工整清秀。
姜皇后接过诗稿,细细读来,见诗句虽简单,却意境清新,颇有几分灵气。她笑着道:“不错。待明日,母后将这诗拿给陛下瞧瞧,陛下定会欢喜。”
她将诗稿小心收好,拉着萧睿坐下,命宫人端来一盏为大皇子特意熬制的燕窝粥,粥香清甜,温热袅袅。
她柔声道:“睿儿,天色不早了,用完这粥,早些歇息,明日还需早起读书。”
正说着,一名宫女急匆匆入殿,跪下禀道:“娘娘,钟粹宫的沈淑仪临盆了!”
姜皇后闻言,眉心微动,起身道:“睿儿,你用完粥好生歇息。”
她又转头嘱咐身旁的宫女与嬷嬷:“好生照看大皇子,不可怠慢。”说罢,她整了整衣襟,乘上凤撵,径直前往钟粹宫。
沈淑仪产子,对她而言虽非喜事,但身为皇后,照料皇嗣是她的职责,若出了半点差池,陛下定会治她的罪。无论如何,今晚她须得在钟粹宫守着,以保万无一失。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