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府新生:簪缨重续亦风波
第十四章江南旧梦寻故影,侯府新声启华章
苏清欢站在船头时,江南的春雨刚停。
乌篷船划破镜湖的水面,漾开圈圈涟漪,将岸边的绿柳倒影揉碎成流动的碧色。她指尖拂过船舷上凝结的水珠,微凉的触感让她想起小时候——父亲曾牵着她的手,在这镜湖边的桃林里放风筝,那时的桃花开得比现在更盛,粉白的花瓣落在父亲的官袍上,像撒了一把碎雪。
“在想什么?”萧彻从身后走来,将一件素色披风披在她肩上。披风上绣着细密的兰草纹,是出发前晚翠连夜赶制的,还带着淡淡的皂角香。
苏清欢回头,望着他眼底映着的湖光山色,轻声道:“在想父亲当年在这里驻守时的样子。管家说,父亲每次打完胜仗,都会来镜湖泛舟,还说要等战事平息,就带着我和母亲在此定居。”
萧彻握住她的手,指尖温暖有力:“如今心愿虽迟,却也算实现了。等我们看完你父亲当年驻守的城池,就去桃林走走,看看是不是还像你记忆里那样。”
乌篷船缓缓靠岸时,岸边早已站着几位身穿官服的人。为首的是湖州知府林文彦,他是苏振邦当年的下属,得知苏清欢要来江南,特意提前三天就在码头等候。见船靠岸,林文彦连忙上前,对着苏清欢深深一揖:“下官林文彦,见过苏侯夫人。老侯爷当年对下官有知遇之恩,今日能迎候夫人,下官深感荣幸。”
苏清欢扶起他,目光落在他鬓角的白发上——记忆里的林文彦还是个意气风发的少年郎,如今却已显老态,想来这些年,他也为当年的旧案牵挂不已。“林大人不必多礼,”苏清欢语气温和,“此次前来,一是想看看父亲当年驻守的地方,二是想向大人打听些父亲当年的旧事。”
林文彦点头应下,引着他们往知府衙门走去。沿途的百姓听说苏老侯爷的女儿来了,都纷纷围在路边,有人手里捧着自家种的桃花糕,有人提着刚采的新茶,嘴里不停念叨着“苏老侯爷是好人”“当年若不是苏老侯爷,咱们湖州早就被敌军攻破了”。
苏清欢看着百姓们真挚的眼神,眼眶微微发热。她想起父亲生前总说“为官者,当以百姓为重”,如今看来,父亲的付出,百姓们一直都记在心里。
到了知府衙门,林文彦取出一个陈旧的木盒,递给苏清欢:“夫人,这是老侯爷当年留在湖州的东西。当年老侯爷被诬陷后,下官怕这些东西落入小人手中,便偷偷藏了起来,如今终于能物归原主了。”
苏清欢打开木盒,里面整齐地放着几样物品:一本泛黄的兵书,书页上满是父亲的批注;一枚磨损的虎符,是当年父亲调兵时用的;还有一块白玉佩,上面刻着“守土安民”四个字,是先帝赐给父亲的。最底下,是一张小小的画像,画的是年幼的苏清欢坐在父亲膝上,手里拿着一只纸鸢,父亲的笑容温柔得能滴出水来。
“这张画……”苏清欢指尖轻轻抚摸着画像,声音带着哽咽。她记得这张画,是父亲请湖州最有名的画师画的,当年她还因为画师把自己画得太胖,闹了好几天脾气。
林文彦叹了口气:“老侯爷当年最疼夫人了。每次打完仗回来,第一件事就是问‘清欢今天有没有好好读书’,还总说要把最好的东西都给你。可惜……”他话未说完,却已红了眼眶。
萧彻轻轻拍了拍苏清欢的背,对着林文彦道:“林大人,不知可否带我们去当年父亲驻守的军营看看?”
“当然可以。”林文彦擦干眼泪,起身道,“军营就在城外的西塞山,老侯爷当年就是在那里训练士兵,抵御敌军的。这些年,下官一直派人打理着军营,还把老侯爷的兵书抄录下来,教给新来的士兵。”
一行人来到西塞山军营时,夕阳正斜照在营墙上。军营的大门还是当年的样子,只是门上的铜环已经换了新的,营墙上刻着的“保家卫国”四个大字,经过岁月的冲刷,却愈发清晰。
几个士兵正在操场上训练,见林文彦带着人来,都纷纷停下动作,恭敬地行礼。林文彦指着操场中央的高台,对苏清欢道:“夫人你看,那就是老侯爷当年训话的地方。每次有新兵来,老侯爷都会在那里告诉他们,当兵不是为了当官发财,而是为了守护身后的百姓和家国。”
苏清欢走上高台,俯瞰着整个操场。风从耳边吹过,仿佛还能听到当年士兵们训练时的呐喊声,看到父亲站在这里,意气风发地训话的样子。她闭上眼睛,轻声道:“父亲,女儿来看您了。您放心,您守护的家国,如今很好;您牵挂的百姓,也都安居乐业。”
离开军营时,天色已经暗了下来。林文彦邀请他们去府中赴宴,苏清欢却婉言拒绝了:“林大人的心意我们心领了,只是今日想早些回客栈,整理一下父亲的遗物。”
回到客栈,苏清欢将父亲的兵书和画像一一摆放在桌上,仔细地擦拭着。萧彻坐在她身边,为她泡了一杯当地的雨前茶:“别太累了,明日我们还要去桃林,去看看你小时候放风筝的地方。”
苏清欢接过茶杯,浅啜一口,茶香混着淡淡的桃花香,在舌尖漫开。她看着萧彻,笑着点头:“好。对了,你说我们要不要把父亲的兵书带回京城,交给太子殿下?或许对军中事务能有些帮助。”
“这个主意好。”萧彻眼中闪过赞许,“太子殿下一直想整顿军务,老侯爷的兵书里记载了不少练兵和作战的方法,定能帮上大忙。等我们回京城后,就把兵书献给太子。”
第二天一早,苏清欢和萧彻就去了镜湖旁的桃林。此时的桃林正值花期,成片的桃花开得如火如荼,粉白的花瓣落在地上,铺成了一条粉色的小路。
苏清欢沿着小路往前走,忽然看到不远处的桃树下,放着一只和她小时候一模一样的纸鸢。她快步走过去,拿起纸鸢,只见纸鸢上画着一只展翅的雄鹰,翅膀上还写着“清欢”两个字。
“这是……”苏清欢惊讶地看向萧彻。
萧彻笑着揉了揉她的头发:“昨天让林大人帮忙找的。知道你想念小时候和父亲一起放风筝的日子,就想让你再体验一次。”
苏清欢眼眶一热,握着纸鸢的手紧了紧。她拉着萧彻的手,跑到桃林中央的空地上,迎着风,将纸鸢放飞。纸鸢越飞越高,在空中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像一只真正的雄鹰,翱翔在桃花和蓝天之间。
“父亲,您看到了吗?”苏清欢仰着头,声音带着笑意,“女儿又在桃林里放风筝了,这次还有萧彻陪在我身边。您放心,女儿会好好生活,好好守护侯府,不辜负您的期望。”
萧彻从身后轻轻抱住她,在她耳边轻声道:“以后的每一年,我都陪你来看桃花,陪你放风筝。”
苏清欢靠在他怀里,看着空中的纸鸢,心中满是幸福。她知道,父亲虽然不在了,但他的爱和精神,会一直陪伴着她;而萧彻的出现,也让她在经历了那么多风雨后,终于找到了可以依靠的肩膀。
在江南待了半个月后,苏清欢和萧彻准备回京城。离开的前一天,林文彦带着湖州的百姓,在码头为他们送行。百姓们手里拿着各种特产,有桃花糕、新茶、丝绸,还有孩子们亲手画的画,画的是苏清欢和萧彻在桃林里放风筝的样子。
苏清欢接过百姓们递来的东西,对着他们深深一揖:“多谢各位乡亲。父亲当年能得到大家的认可,是他的荣幸;今日能得到大家的厚爱,也是我的荣幸。日后若有机会,我定会再来看大家。”
乌篷船缓缓驶离码头,苏清欢站在船头,看着岸边的百姓们渐渐变小,直到消失在视线里。萧彻走到她身边,握住她的手:“舍不得吗?”
苏清欢点头:“嗯。这里有父亲的影子,有这么多善良的百姓,真的很舍不得。”
“没关系,”萧彻笑着道,“我们以后可以常来。而且,京城还有侯府等着我们,有很多事情等着我们去做。”
苏清欢想起离开京城前,太子派人送来的书信。信中说,陛下已经下旨,让侯府负责修缮京城的忠烈祠,还让苏清欢担任忠烈祠的监修官,为那些为国捐躯的将士们立碑纪念。她知道,这是陛下对侯府的信任,也是对父亲的认可。
“是啊,”苏清欢眼中闪过坚定,“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要修缮忠烈祠,要整理父亲的兵书,要让侯府重新成为京城的名门望族,还要……”她看向萧彻,嘴角扬起温柔的笑容,“还要和你一起,好好生活,守护我们的家国和侯府。”
萧彻握紧她的手,眼中满是深情:“好,我们一起。”
回到京城时,侯府早已张灯结彩,等候着他们的归来。管家和下人们都站在门口,见他们回来,连忙迎上前:“小主,殿下,你们可回来了!宫里派人来了好几次,说太子殿下等着你们回来,商量修缮忠烈祠的事情。”
苏清欢点头:“知道了。你先让人把带回的东西收拾好,我们明天一早就去东宫见太子殿下。”
第二天一早,苏清欢和萧彻来到东宫。太子和太子妃早已在殿内等候,见他们进来,连忙起身迎接。太子笑着道:“清欢,萧彻,你们可算回来了。听说你们在江南玩得很开心?”
“托殿下的福,一切都好。”苏清欢行礼道,“此次在江南,还找到了父亲当年留下的兵书,想献给殿下,或许对军中事务能有些帮助。”
太子接过兵书,翻开看了几页,眼中满是赞许:“太好了!老侯爷的兵书真是难得的珍宝,有了它,朕整顿军务就更有把握了。清欢,多谢你。”
“殿下客气了,这是臣妇应该做的。”苏清欢道。
太子妃笑着道:“好了,别光顾着说正事。我已经让人备好了午宴,都是你们喜欢吃的菜,我们边吃边聊。”
午宴上,太子和苏清欢聊起了修缮忠烈祠的事情。太子道:“忠烈祠已经有些年头了,很多碑石都已经破损,朕想重新修缮一番,再为这些年为国捐躯的将士们立碑,让百姓们永远记住他们的功绩。清欢,你是监修官,有什么需要尽管跟朕说。”
苏清欢点头:“殿下放心,臣妇定会尽心尽力。臣妇想先派人去忠烈祠勘察,制定详细的修缮方案,再招募工匠,采购材料。另外,臣妇还想在忠烈祠旁建一个纪念馆,展示将士们的遗物和事迹,让更多人了解他们的英雄故事。”
太子赞同道:“这个主意好!纪念馆的事情就交给你去办,所需的银两和人力,朕都会让人配合你。”
午宴过后,苏清欢和萧彻离开东宫。走在宫道上,萧彻对着苏清欢道:“修缮忠烈祠是件大事,也是件积德的事。只是事情繁多,你要多注意身体,别太累了。”
苏清欢笑着点头:“我知道。有你在身边支持我,我有信心把这件事做好。对了,管家说侯府的产业这些年一直由他打理,这次回来,我想好好整顿一下,把当年被抄没的产业都收回来,让侯府的日子越来越好。”
“好,”萧彻道,“我会帮你一起打理。侯府是你的家,也是我的家,我们一起把它建设好。”
回到侯府,苏清欢立刻召集管家和账房先生,了解侯府产业的情况。管家递上一本厚厚的账簿,道:“小主,侯府当年被抄没的产业,大部分都被周显和王克之的人占了。如今他们倒台了,那些产业也被朝廷收回,只是还没归还侯府。另外,侯府在城外还有几处庄子和商铺,这些年一直由老奴打理,收益还算稳定。”
苏清欢翻开账簿,仔细地看着。她发现侯府在城外的庄子主要种植粮食和茶叶,商铺则主要经营丝绸和瓷器。她想了想,对着管家道:“管家,你明天派人去京城府衙,申请归还当年被抄没的产业。另外,把城外的庄子和商铺重新整顿一下,庄子里可以多种些经济作物,比如棉花和药材,商铺里可以增加一些江南的特产,比如桃花糕和丝绸。”
管家点头应下:“老奴明白,明天就去办。”
接下来的日子,苏清欢一边忙着修缮忠烈祠的事情,一边整顿侯府的产业。她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去忠烈祠勘察,和工匠们商量修缮方案;下午则在侯府处理产业的事情,和账房先生核对账目,和商铺的掌柜商量经营策略;晚上则和萧彻一起,整理父亲的兵书,为献给太子做准备。
虽然忙碌,但苏清欢却觉得很充实。她知道,自己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在为侯府的未来努力,都是在完成父亲的心愿。
几个月后,忠烈祠的修缮工作终于完成。新修缮的忠烈祠红墙绿瓦,庄严肃穆,碑石上刻着将士们的名字和事迹,纪念馆里展示着他们的遗物和画像。陛下和太子亲自前来参加落成典礼,百姓们也纷纷前来祭拜,场面十分热闹。
陛下看着修缮一新的忠烈祠,对着苏清欢道:“清欢,你做得很好。忠烈祠能有今日的样子,多亏了你。朕决定,封你为‘一品诰命夫人’,以表彰你的功绩。”
苏清欢连忙行礼:“谢陛下恩典。臣妇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不敢居功。”
太子笑着道:“清欢,这是你应得的。你不仅为侯府平反,还为忠烈祠做出了这么大的贡献,封你为一品诰命夫人,实至名归。”
典礼结束后,苏清欢和萧彻站在忠烈祠前,看着百姓们虔诚地祭拜,心中满是欣慰。萧彻握住她的手:“清欢,你看,父亲的心愿,我们终于实现了。侯府不仅恢复了往日的荣光,还为国家和百姓做了实事。”
苏清欢点头,眼中满是泪水,却带着幸福的笑容:“是啊,父亲泉下有知,定会很开心。以后,我们还要继续努力,守护好侯府,守护好家国,让父亲的精神永远传承下去。”
夕阳下,忠烈祠的影子被拉得很长,侯府的朱红大门敞开着,门口挂着的红灯笼在风中轻轻摇曳。苏清欢知道,侯府的新生,才刚刚开始;而她与萧彻的未来,也会像这夕阳一样,温暖而明亮,充满希望与荣光。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