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从魏景元二年(261年)开始。
二月初一,照例是洛阳太学五经策试公布成绩的日子。太学里的学生都去观榜去了,碑林里只有一个书生在专心地抄写石经。这书生身高七尺八寸,容止出众,虽衣着不鲜,却依旧不掩其卓尔不群之姿。不知道什么时候,书生身后站了一个十二三岁的少年,不做声,只是在一旁静静地看着。
一直等到那书生抄写完石经,少年才轻声相问,“可否请教先生姓名?”
书生打量了少年一眼,少年衣衫褴褛,又黑又瘦,多半是附近农家的小儿,笑着问“汝年纪这么小,为何问吾姓名?”
“吾观先生器宇不凡,故而想知道先生姓名,拜入先生门下。”少年赶紧行礼,这句回答好像早就准备好了。
“嵇叔夜,谯国(今安徽亳州一带)人。”嵇康有些意外,眼前的少年竟像个大人一样举止有度。
“吾名赵至,字景真。祖籍代郡,寓居缑氏。”少年迫不及待地回答,好像这书生下一秒就会消失一样。
嵇康大概明白了少年的身世。建安十年(公元205年),并州(山西北部一带)刺史高干降而复叛,曹操亲征,数月之久方平并州之乱。曹操怒而迁并州之民,充漳邺(今河北邯郸到河南安阳一带)之虚,俱入屯田。自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董卓焚毁洛阳,挟帝及伊洛百姓西行后,伊洛久无人烟。延康元年(公元220年),魏文帝曹丕强迁冀州上卒眷属五万家,到河南郡(今洛阳一带)定居,充实京畿。
“汝是士家子?汝可知十五而征?”
赵至沉默了一会儿,忽然抬头,眼光里透露着些许坚毅,“吾不愿终身于行伍之间,请先生教吾,刀山火海,在所不惜。”
“自助者,天助之。”嵇康说完,转身缓步离开了。
当年,赵至忙完了秋收,就准备好干粮,徒步前往山阳郡(今山东菏泽一带)游学。嵇康是国内名士,赵至早就在太学打听到了嵇康的住处。跋涉十余天,终于来到了山阳竹林山下。
仆人向嵇康禀告:“门口有个叫赵至的洛阳人,前来求学。”
嵇康诧异了一下,对身边的嵇蕃(字茂齐,嵇康兄嵇喜子)说:“此子异于常人,可惜是个士家子,吾若留他,会祸及其父母,汝打他发走吧。”
“是,叔父。”嵇蕃起身答道。
嵇蕃走到门口,看到了这个和自己年龄相仿的少年,连个头都差不多。只是农家子弟,连日跋涉满身风尘,眼中却闪着不太符合他这副打扮的光。
赵至见到来人,忙行礼问候,说明来意。
“叔父近些年淡泊山林,早已不闻俗务,不会收汝作学生的,汝下山去吧。”嵇蕃说完就转身欲走,忽然想到来人怕是个犟驴,便多说了一句,“天气转冷了,汝也别想在门口跪着求叔父松口,再想想别的办法吧。”
嵇蕃回到屋中,问起赵至之事。嵇康告诉他年初洛阳太学之遇及屯田士家诸事。
汉建安初,天下大乱,豪强并起,共逐天下。天灾兵祸连年,冀州、伊洛、关中尤甚,荒野百里,不闻鸡鸣。曹操纳枣祗建议,由军队开垦土地,置屯田都尉、典农中郎将,招募流民,纳入士家,在许都(今河南许昌)附近试行成功后,所属州郡朝廷,都设立田官,州郡都告丰收,仓库全满。因此,曹操四出征战,用不着辗转运送粮秣,就吞并各地割据称雄的军阀。
“叔父,吾见此人和吾同岁,只是出生的家庭不同,人的命运就截然不同啊。”嵇蕃最后叹息道。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