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始二年(公元266年)元旦前夜,山阳竹林山,嵇宅。
大雪如鹅毛般洒落,没有风,四周一片寂静。嵇蕃和赵至围着火炉,依习俗除夕守岁。
“景真,今年发生了好多大事,晋王(司马昭)去世,司马氏做了天子。前几天,巨源世伯写信给吾,让吾年后去太学读书,他已经跟太守写过信了。”
“太学读书好啊,五经策试过后就可任官了。吾家离太学很近,吾以前常去那里。”
“跟吾一块去太学吧。”
“汝忘了吾是士家子,郡里根本不会给吾出具荐书的。而且吾已经十六岁了,不能回缑氏,只能自谋生路了,也许去吴国也不错。”
“对不起,不过吾给汝推荐个去处吧。魏兴太守张嗣宗曾是阿父的属官,喜结交名士,魏兴郡又离吴国不远,汝去留都方便。”
相聚时日已无多,怪不得古人说,梁园虽好,不是久居之地。
气氛突然沉默下来,只剩下火炉里偶尔迸发出星星点点的噼啪声。
魏兴郡(今陕西安康一带),魏国黄初二年(公元221年),曹丕取“曹魏兴盛”之意,改西城郡置,属荆州。
赵至先南下至南阳,然后沿汉水逆行,抵达魏兴郡治所西城县。嵇蕃以阿父的名义给张嗣宗写了封信,没有言明赵至身份,只是说曾和嵇蕃一起读书,请他给赵至某个差事。
赵至拿着信见到了张嗣宗,喊了一声世叔。张嗣宗见信上写得不清不楚,便问赵至身世。赵至说:“在下赵浚,字元允,代郡人,幼时因匈奴兵乱,没入流民,因机缘巧合为嵇家收留,为嵇蕃书僮,曾索原籍身份文书,不可得。”
边地常有动乱,流民常流窜各地,多被纳入屯田。能被嵇家收留,确实幸事。张嗣宗见赵至举止有度,也不再怀疑。
张嗣宗说:“汝既是无籍之人,不能辟举为官,只能为属吏。决曹公务繁杂,位微责重,汝年少好学,当勉力为之。”
赵至所求不过容身之处,亡吴尚需仔细计划,也就在魏兴干起了小吏。
决曹是郡朝廷负责狱讼的部门,只有重大案件才由太守决断,平时也就处理些鸡鸣狗盗之类的些许小事。
赵至虽然只是个小吏,做些记录、跑腿的小事。不过既然进了郡衙当差,赵至就近距离熟悉了郡内的官制。
太守是一郡之长,掌管全郡的民政和军事。省察各县令的治状,劝课农桑,判决民事、刑事案件,按朝廷要求贡士进贤,都是太守的工作内容。
太守属官有丞、主簿、督邮、诸曹掾史。丞为太守之助手,主簿掌管文书,督邮主监察之责。郡设置分管具体事务的部门曰曹,功曹专管官吏人事,户曹管户籍,决曹管狱讼,贼曹管武备和治安,每曹皆置掾、史主其事。
赵至没有住处,每晚就夜宿郡衙,这样也有机会熟读大晋各类文书律法。
泰始三年(267年),帝司马炎征召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人李密,任太子洗马。李密因祖母年老,呈递《陈情表》,坚决辞让,帝准许,并令中书省将《陈情表》传抄全国各郡县。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多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名,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魏兴郡衙内,十八岁的赵至读着朝廷抄送的文书泪流满面。赵至九岁时,曾和阿母王氏在街上遇缑氏令。阿母感慨:“将来吾儿若能为一县令该多好!”赵至当时已经懂事,安慰阿母,“吾一定好好读书,将来做个县令,让父母过上好日子。”一转眼就是九年,虽逃行伍,却为小吏。当年的诺言刺痛着赵至的心,窗外细雨飘落,打更声响起,离开家已经六年了。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