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依旧是个好天气,不过到底是入了秋,太阳晒在身上也没有夏日的灼热。
崔晚背着背篓,崔小小一蹦一跳地往前跑,前面就是官道,顺着官道往前走七里路就是青山镇。昨儿夜里崔晚说要买肉回来炖山薯,这会去镇上就是去买肉的。
“小小,看着脚下。”崔晚跟着后面有些没好气,这孩子平日乖是乖,就是走路不肯好好走,非要蹦蹦跳跳的,真怕摔了磕了。
就在这时旁边小道窜出两个男娃娃,神情火急火燎的好似后面有什么恐怖的东西。紧接着一个妇人抄着棍子追出来:“两个混账东西跑快点,这个月已经迟到三次,老娘腆着脸给夫子道歉,把我脸都丢尽了。”骂骂咧咧的同时还不忘用棍子往两个男娃娃身上招呼。
“呜呜,娘,别打了。”
“哇哇哇!”两个男娃娃挎着布包撒丫子跑,没一会就没了踪影。
崔小小打小就过的苦,以前在丰源村的时候还会被大伯娘揪耳朵,但这样的阵仗还是第一回见,“娘亲,刚才他们?”
从妇人的口中,崔晚大概猜到缘由,说道:“应该是他们去学堂迟到了,他们娘亲才这样。”
“哦”崔小小点点头,又好奇地问:“娘亲,什么是学堂啊?”
闻言崔晚一怔,心里顿时涌起个念头,这个世界的文字她不认识,是个彻头彻底的文盲,但小小不能这样……
“娘亲?”崔小小被崔晚的眼睛盯得后背发凉,害怕地摇摇崔晚的手。
崔晚回神,没有将自己的念头告诉崔小小,毕竟现在自己还愁着怎么过冬。不过这个念头却如雨后春笋一般再也按耐不住,“以后你就知道了,我们先去镇上。”
初秋的早上已经有了几分凉意,但青山镇上依旧热闹。大概是对即将到来的冬天畏惧,青石街几条卖山货和粮食的巷子都挤满了人。
一到人多的地方崔晚就紧紧牵着崔小小的手,身边不时有推着板车的汉子走过,板车上面码放着麻布袋,看样子是板栗和核桃一类的东西。镇上的人不缺这点钱,买了过冬粮食手里还能有点余钱买板栗,核桃这一类的零嘴。这些崔晚看了一眼就收回视线,板栗和核桃她满打满算攒了三麻袋,虽说不够填饱肚子,但偶尔拿出来解解馋还是可以的。吸引她注意力的是前面路口竹筐里装的红艳艳的果子,走近一看是柿子,是了,秋天正是吃柿子的时候。
“姑娘买柿子?我这柿子买回去捂上六七天就能吃哩。”老汉伸手把柿子递到崔晚面前让她看。
柿子,村里头好多人家都种着有,就连镇上都有不少人家种了。柿子用处广着,能切条晒成柿子干,能削皮做柿饼还能酿柿子醋,因此街上卖柿子的摊子前很是热闹。不过就片刻时间,就有好几个人来问价。
“两文钱一斤,放上几天准软和,家里几棵老树,卖多少年了。”
“大婶子放心,不骗人。”
问价的妇人拿起一个柿子颠了颠,没软和,拿回去晒柿子干正好:“再少点,我多买点。”
老汉摆摆手:“这少不了,大婶子不信可以去问问其他人,老头子我卖的价钱是最公道的。”
妇人犹豫片刻,今天她在青石街转了一圈也没买到合适的,可谁叫她家里有几个嘴馋的:“称二十斤,送我两个可以吧?”
二十斤不算少了,老汉挥挥手算作应了妇人的要求。转头继续招呼崔晚:“姑娘要买?”
“嗯,来十斤。”崔晚放下背篓,柿子干她以前吃过,味道还不错。左右手里还能省出一点钱,称十斤柿子回去做柿子干,偶尔吃吃零嘴犒劳自己,这日子才有希望不是。
“娘”崔小小擦擦嘴巴,心道不是她想的那样吧。
崔晚挑捡着柿子往篮子里放,一边抽出空对崔小小说:“留几个放软了吃,其他的娘做柿子干来吃。”
“真的吗?娘亲你太好了。”崔小小欢呼起来。柿子干她以前只见大伯家的小孩吃过,还记得那家伙撅着下巴骂她没吃过柿子,这次她也能吃到柿子干了。
背篓装了十斤柿子沉甸甸的,不过这点重量对于崔晚来说不算什么。穿过几条巷子,就是卖肉的地方,这里也是分外热闹,毕竟这里冬日寒冷,尤其是遇上连下大雪的时候,出行不便,趁这会买肉回去腌起来,冬日吃正好。
“老板,这猪肉多少钱一斤?”崔晚指了指一块带着肥膘的猪肉。
肉贩子头也不抬地磨着刀:“二十五文一斤。”
“二十五文,怎么贵了这么多?”崔晚记得前两次来买猪肉,价钱不过二十二文,怎么突然就涨这么多,“便宜点行不行?”
“整个肉市都是这个价,你不买有的是人买。”肉贩子上下打量一番崔晚,心里压根没当回事,“你买不买?不买别挡着生意。”
眼下买肉的人的确比前些日子暖和的时候多,但还没到最热闹的时候,这家不做生意去问下家就是。
猪很早之前就被驯化圈养,再加上吃的人也多,因此有不少猪户专门养猪赚钱。杏源村就有一家人养了十多头猪,听说年节前后一头猪能卖四五两银子,崔晚听了也不免心动。只是小猪不便宜,还要搭猪圈,伺候吃食,崔晚怕没养好白花钱,这个想法就只能暂且搁置。
从第一家肉铺离开,崔晚又去问了其他肉铺,天气冷了,猪肉生意也好起来,价钱总的来说都往上涨,不过也有几家铺子不如其他人卖的贵,崔晚便在其中一家称了五斤肉。
“五斤肉,回去切两斤炖山薯,剩下的用盐腌起来。”崔晚也学着别人做了一张布盖在背篓上,这样也不怕手脚不干净的人偷东西。
“这会还早,我们再去那边看看。”崔晚对崔小小说。
崔晚指的方向是往云州城的方向,青石街有一条街出去就是官道,顺着往南走四十七里地就能到云州城。崔小小向来听话,虽然心里盼着快点回去炖肉,但崔晚说要去其他地方,她也是没有意见的。
“掌柜的,这棉花一斤多少钱。”杂货铺子前面放了几麻袋白花花的棉花,崔晚伸手摸了摸,手感很是柔软暖和。
“七十文。”里面拨算盘的掌柜头也不抬的说。
“七十文。”崔晚倒吸了口冷气,真贵啊!
前些日子她给李巧云送鲫鱼去,听林家人提了一嘴给孩子做棉衣,崔晚便想到崔小小也没有冬衣,就厚着脸皮问马元心做棉衣的时候能不能喊上她,教教她怎么做。
马元心本就热心肠,再说只是教教怎么做棉衣,她自然是不会拒绝,就约好等李巧云出了月子,到时候找个空闲日子把棉衣做了。这事崔晚一直记在心上,这不今天除了来镇上买肉,就是买棉花和扯布。
“贵了。”马元心怕崔晚不会买棉花,当时特意交代过棉花的价格,按理来说这段时间的棉花虽然会贵上几文钱,但也不至于卖到七十文。
“姑娘也要看看我这货,又白又软,做棉被和棉衣再暖和不过。”
“我再看看其他的。”这家棉花摸起来的确不错,但这条街卖棉花的不止这一家。
转了一圈下来,崔晚皱着眉,这几家卖棉花的铺子像是商量好的,不是七十文就是六十九文。做棉衣不止要做上衣还要做裤子,鞋子,两个人没有七八斤是做不下来的。
“娘亲,我们还有棉衣,不做。”崔小小察觉到崔晚的思虑,乖巧的说。
崔小小说的棉衣崔晚当然知道,只是那棉衣不知道穿了多少年,补丁叠补丁,穿起来还板硬,完全没法子挨过冬天:“要做。”
卖棉花的大多集中在这一条街,但不代表镇上其他地方没有,崔晚想了想:“再去我们常卖的那家杂货铺子和布庄问问,万一他们手里有。”
崔小小皱着脸,牵着崔晚的手,跟着往回走去。
“姑娘要买棉花,有,六十三文一斤。”
听到布庄老板的话,崔晚不禁后悔刚才白跑一趟,早知道就直接来这里买:“称八斤,再扯几块布。”
做冬天的棉衣,崔晚挑的都是颜色深的布,毕竟这个时代没有洗衣机,颜色深一点也不容易脏。
﹊
入秋过后的豇豆就不怎么开花了,崔晚提着篮子摘完最后一茬豆角,这些豇豆苗和搭的架子就要拆掉。趁着这会还不是很冷,得尽快把白菜和萝卜种下去。萝卜种子是前些天姚良玉给的,白菜种子则是崔晚自己留的。白菜和其他蔬菜不一样,不分时节在冬天也能种活,长成的大白菜还耐放,多种点,等到了严寒冬日才能有口新鲜菜吃。至于萝卜在冬日更是一道时蔬,无论炖炒都是及美味的,甚至还可以切丝晾干做萝卜干。
崔晚在这边忙着摘豇豆,另一边的崔小小也没有闲着,辣椒入秋后还要结一轮秋辣椒,只不过结的品相不好看,但吃起来味道是一样的。她挑着红辣椒摘,屋子里已经攒了十多串红辣椒,干了放进锅里烘干碾碎,每每炒菜的时候放些进去,味道大不一样。
“娘亲,这里有个南瓜。”
崔晚刚把豇豆苗抱出去扔掉,还没有进院子就听见崔小小咋呼呼的喊。南瓜当初种了四窝,平日浇水施肥,打尖,样样没落下,等到秋后,南瓜苗一焉才发现南瓜结了不少,足足有十七个。
“还是个嫩南瓜。”崔晚惊奇的从枯萎的南瓜叶子里把南瓜拿出来。南瓜耐放,因此崔晚看见有嫩南瓜也舍不得摘来吃,只盼着南瓜变老,冬天多一份口粮吃。不过今天倒是可以吃上嫩南瓜了,毕竟南瓜苗都枯萎了,“小小,一会再摘几个青辣椒,中午我们炒南瓜丝来吃。”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