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完最后一个句号时,窗外的香樟树刚好落了片叶子。我盯着屏幕上“全文完”三个字看了很久……
写这个故事的初衷很简单,想记录那些被试卷和倒计时填满的日子里,藏在草稿纸背面的心事。林溪和江熠的相遇,其实藏着很多人的影子:开学时不小心撞到的陌生同学,后座总爱递薄荷糖的男生,篮球场上永远耀眼的身影,还有图书馆里并排坐着的两个背影。那些细碎的瞬间像散落在时光里的星星,单独看时或许黯淡,凑在一起却足够照亮整个青春。
塑造林溪这个角色时,我总想起我的同桌。他总坐在靠窗的位置,课本下面压着本诗集,阳光落在他睫毛上时,连翻书的动作都带着小心翼翼的温柔。我想让他成为一个“观察者”,用细腻的心思捕捉那些没说出口的情绪——江熠投篮时飞扬的衣角,讲题时落在手背上的目光,雪地里悄悄塞过来的手套。这些细节像溪流,慢慢浸润他的青春,也让他从怯懦的旁观者,变成敢于拥抱幸福的人。
而江熠更像一道光。他的热烈不是外放的喧嚣,是带着分寸感的温暖:会在林溪被难题困住时递过草稿纸,会在打雪仗时故意放慢脚步,会把没说出口的喜欢藏在物理竞赛辅导书的扉页里。我不想让他成为完美的“偶像剧男主”,所以给他加了点笨拙——比如想告白时却只说“前程似锦”,比如分别时明明舍不得却转身就走。正是这些不完美,才让这个角色更像我们身边的人:热烈又胆怯,勇敢又犹豫。
写到分离的章节时,我卡了很久。最初想过用误会或争吵推动情节,但后来觉得,青春里最遗憾的错过,往往是“我以为你不知道”和“我怕你不在乎”。所以让他们在雨里擦肩而过,让对话框停在“嗯”和“挺好的”,让南北的距离成为不敢向前的借口。那些没说出口的话,像被雪覆盖的种子,在五年时光里悄悄发芽——林溪在散文里写“篮球场边的影子”,江熠在期刊间隙刷“南方大学文学社”的动态,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追赶着对方的脚步。
重逢的情节是笑着写完的。咖啡馆里那句迟来的“我喜欢你”,其实藏着我对所有遗憾的补偿心理。我总觉得,认真喜欢过的人不该只留一句“再见”,所以让他们在熟悉的街道上并肩走,在篮球场拥抱,让五年时光在目光相触的瞬间变得透明。那些被岁月磨平的棱角,反而让他们更懂得珍惜:江熠学会了直白的温柔,林溪拥有了拥抱的勇气,就像两棵曾经分开生长的树,重逢时根系早已在地下紧紧缠绕。
写番外时特意加了雪天喝汤的细节。想让读者知道,圆满不是轰轰烈烈的告白,是柴米油盐里的默契——记得对方爱喝的汤,知道彼此藏在逞强里的关心,会在雪地里像孩子一样打闹,也能在深夜的灯光下安静相守。那些被时光过滤后的温暖,才是爱情最本真的样子。
我朋友问我,为什么要让他们分开五年。其实我想说,那些独自成长的日子,不是为了错过,而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林溪在南方的图书馆里从“怕被注意”变成“敢于表达”,江熠在北方的实验室里从“冲动热烈”变成“沉稳可靠”,他们带着各自的光芒重逢,才更有底气说“余生请多指教”。就像追光的人终会成为光,等回声的人也终将听到应答。
最后一次修改时,我在结尾加了句“追光的人,终会光芒万丈;等回声的人,也终将等到属于自己的那声应答”。这既是对林溪和江熠的祝福,也是对所有在青春里有过遗憾的人的期许:那些没说出口的话,没敢拥抱的人,或许会在某一天,以更温柔的方式回到身边。
合稿时,窗外的香樟树叶又落了一片。我忽然想起毕业典礼那天,同桌在纪念册上写的话:“夏天结束了,但风会记得我们的故事。” 希望这个故事也能像一阵风,吹过某个午后,让你想起曾经藏在草稿纸背面的名字,想起那个让你在人群中多看了一眼的人。
毕竟,所有关于青春的故事,本质上都是关于“我们”——那些笨拙的喜欢,勇敢的成长,和终于等到的双向奔赴。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