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夜晚,天空没有半点儿星光,好似一汪探不到底的深潭。
夏虫躲在蘅芜苑的奇花异草中不知疲倦地鸣叫着,一声又一声,此起彼伏,杂乱无章,叫得宝钗心烦意乱。
宝钗重重地合上窗,把虫鸣声拦在外头。
她坐回书桌前,努力静下心来,取出笔记本,详细地列出发行诗刊需要面对的问题。
项目组帮忙办的5000w贷款大部分都花在映雪园上头了,目前可以动用的资金不多,每一个决定都要慎之又慎。
随着空白的横线格被一行行黑色小字填满,宝钗焦躁的心反倒慢慢平静下来。
在穿越到现代后,宝钗有过许多次在深夜里辗转反侧、焦虑到几乎睡不着觉的时刻,然而她并不讨厌这种感觉。
因为她知道,她不再是当初那个父亲离世,只能担忧地看着哥哥薛蟠在外闯祸,自己却无能为力的小姑娘了。
她的纠结、她的焦虑,都是为了她自己的事业。
宝钗拧着眉,对着纸上满满当当的字迹思忖许久,心中的天平左右晃动,始终摇摆不定。
宝钗轻叹一声,解锁手机打开微博,想再看看网友们关于海棠诗刊的评论和意见,从中得到一点儿启发。
看着看着,她划手机的动作忽然停了下来,目光停驻在几条评论上头。
网友们提及“潇湘妃子”的次数好像比她印象里的还要多。
宝钗点了点屏幕,让评论按照时间排列,选取了最新发布的两百条评论,她在纸上记录下评论里姊妹们出现的次数。
发现除开那些单纯震惊的“啊啊啊啊”、表示惊叹的“太厉害了吧”,潇湘妃子总共出现了88次。
蘅芜君出现了22次,枕霞旧友出现了17次,怡红公子出现了19次(其中还有3次是以宝黛cp的形式出现的)。
其余的蕉下客、菱洲、藕榭次数都在6、7次左右。
宝钗统计完数量后,惊讶地意识到,独黛玉一人出现的次数几乎是其余姊妹加起来的总和。
宝钗虽然不大爱上网,但从项目组的工作人员口中倒是听说了一些有关红楼一书的消息。
比如网友们对宝黛cp的看法,比如红楼角色的人气,比如网友们认为哪些角色是反派、哪些角色是好人。
宝钗知道,在网络上黛玉的人气压过旁的姊妹,但按照人气来估计,黛玉的评论数应该只有宝玉、湘云、自己的两倍左右,怎么会超出那么多去?
中间一定有什么她不知道的原因!
宝钗从上到下认真地一条条仔细看下来,发现很多评论都不约而同地提到潇湘妃子这位主编对整本诗刊全局的把控。
以演员来比喻,宝钗湘云她们就像是资深的观众,一眼就能看出面前这位演员演技的高低,但只有黛玉这位导演才能准确地把每一个演员都放在合适的角色上。
可以大胆地说一句,海棠诗刊的成败系与黛玉一人。
仿佛有一双手拨开了宝钗眼前的轻纱,情况一下子变得清晰起来。
在海棠诗刊准备阶段,黛玉负责编纂,宝钗负责找印刷工厂。
宝钗极有自知之明,她深知:虽然她和黛玉承担的是相同分量的工作,但她负责的那部分工作换作旁人也可做得,只有黛玉是不可替代的!
她既然犹豫不决,应该去找黛玉聊一聊才是。
宝钗推开房门,沿着柳堤旁的小道,绕了大半个园子,路过栊翠庵、晓翠堂,往潇湘馆走去。
这会子外头早已漆黑一片,花木投下斑驳树影,小道旁草木深深,平白添了几分恐怖片的意境。
好在大观园经过改建,一路都有仿古造型的路灯在照明,倒也不至于让人觉得害怕。
来到潇湘馆,黛玉果然还没歇下。
她正坐在窗下读书,时不时提笔在旁边的本子上写几句读书心得。月色朦胧,勾勒出少女专注而恬静的侧颜。
黛玉听到脚步声,回头发现是宝钗,脸上不自觉地就扬起浅浅笑意:“姐姐来了。”
说着往正在看的《雾都孤儿》书页里夹了一张书签,重新放回书架上去。
时间已经不算早了,宝钗无意多耽搁,没有跟黛玉寒暄,直接把自己关于办诗刊的考量一五一十说来,然后问她的意见。
“……目前的情况大致就是这样,妹妹觉得如何呢?”
黛玉托腮看着宝钗,笑说:“既然姐姐心里已经有了章程,又在担心什么呢?”
“说来,我有我的顾虑。” 宝钗带着一种商量的口吻,平和地说道。
“一来,诗刊上的诗词都是姊妹们在诗社写的,可以算作闲暇时的游戏,并不占用学习时间,但对于妹妹来说就不同了。”
黛玉担任了主编一职,必然是要另外花不少时间在这上头,尤其初中的学业比小学繁重许多,宝钗担心会耽误黛玉学习。
黛玉笑说:“姐姐不必担心这个,我们的海棠诗刊和外头杂志的编辑过程并不相同。”
原来,外头的杂志不论是什么类型,总得先给这一期定个主题,然后再对外征稿,根据作者们的投稿选出符合主题、达到质量要求的稿件出来。
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大浪淘沙上头了。
可是海棠诗刊不需要走这个流程啊。
海棠诗刊不搞什么优胜劣汰,但凡是姊妹们在诗社上写的诗,只要不是太过粗鄙的,都会被一视同仁选进诗刊里。
黛玉这个主编需要做的,只是给诗词排好合适的顺序、搜集姊妹们写的诗词评鉴即可。
由于诗词这一体裁的独特性,连审稿校对环节的工作量都不大。
黛玉宽慰宝钗:“姐姐要我做海棠诗社的主编,我心里是极喜欢的,对我来说不像是额外的工作,反倒是学习之外的放松。”
听完黛玉的话,宝钗心内稍稍安定,她又说道。
“我的顾虑不止这一重。二来,我担心网友们对于海棠诗刊的喜爱只是昙花一现。海棠诗刊第一次发行时,正好赶上网络热度,不愁销量。但之后呢?”
当日海棠诗刊上热搜,宝钗动了心思,就去做过实地考察。
市面上杂志总类繁多,小说、天文、军事、生物、漫画……琳琅满目地放在书店门口的架子上供人选择。
卖得最好的,就是深受学生们喜爱的漫画、小说和成年人们爱看的故事会。
不过书店的老板告诉宝钗,现在网络这么发达,许多漫画小说在网络上连载,读者用手机就可以直接阅览,谁还来买实体杂志啊?
杂志行业遭受了很大冲击,连最受欢迎的漫画杂志、小说杂志都销量锐减,更别提其他的了,许多发行超过十年的杂志都停刊了。
也就是生物百科这一类,大部分都是中小学生家长给孩子订的,具有一定程度的不可替代性,才得以存活下来。
宝钗听罢,当时一腔热情就被名为现实的凉水浇灭了。
在当今社会,真正愿意静下心来读诗词的人又有多少?
她越深入了解,越觉得诗刊没市场。宝钗早就熄了这份心思,也没有和姊妹们露过一点儿口风。
要不是朱丽告诉她海棠诗刊在二手市场被炒出5000元高价,海棠诗刊自带网络热度,加之时机难得,宝钗根本不会再考虑出版诗刊。
黛玉虽然才华出众,但并不像某些人那样孤傲清高。她没有指责宝钗一心想把诗刊商业化,拉低了诗刊的艺术性,反倒设身处地帮宝钗思考解决方法。
半晌过后,黛玉凝重的眉眼渐渐舒朗,她笑说:“我倒是有个主意,说来正巧应了太虚幻境的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宝钗忙说:“妹妹乃是女中诸葛,还请快快说来。”
黛玉抿唇微微一笑,把自己的计划从头到尾告诉了宝钗。
旁人是以假充真,她偏偏反其道而行之。
海棠诗刊在网络上流传甚广,大部分网友都猜测作者们是代入了红楼角色的身份,模仿红楼角色的风格写诗。
黛玉道:“我们何不顺势而为,继续让网友们误会下去?”
反正越是坦诚,网友们越不会当真,他们只会以为是作者们演红楼角色演上瘾了。
他们完全可以大胆地以原本的身份展开视角,在诗刊里向读者展示真实的大观园日常。让读者在阅读诗刊时有种身处大观园诗社、亲眼目睹红楼角色吟诗作赋的错觉。
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圆了红楼书粉的梦。
在海棠诗刊的世界里,没有抄家,不需要嫁人,大观园一干姊妹可以永远待在这处桃花源里,每天只需要开开心心地作诗玩耍。
宝钗听得叹为观止,这样一来海棠诗刊可以称作红楼书粉诱捕器了。
虽然有蹭红楼梦热度的嫌疑,但自己蹭自己,蹭得理直气壮。
黛玉的巧思还不止于此。
黛玉:“我可以为每一期的诗刊写一篇序文,类似《醉翁亭记》这样的,讲述本次诗社是谁担任东道主人,宴席有哪些小巧思,诗社上发生了哪些趣事。”
她有种直觉,网友们会很喜欢看这些。
宝钗彻底拜服,她拉着黛玉的手,欣喜和欣赏让她的双眼亮得好似今夜缺席的星星:“颦儿实乃吾之子房![1]”
*
经过和黛玉的一番谈心,宝钗彻底抛掉了顾虑,拟好了大致的章程。
正好两日后的诗社轮到宝钗做东道主人,她就在诗社上宣布了这件事:“我想要正式出版海棠诗刊。”
[1]子房,张良的字。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52章 第52章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