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会既正经请了先生来教,就不是原来启蒙的安排了。贾政一点也不心疼小孙子才将近四岁,直接给他安排上了全天的课程。而冯先生了解过他们的原本进度后,便说:“既然你们的进度不一,咱们不如从头开始,今日先讲《大学》。”
四书本无固定的学习顺序,只是昔日《朱子语类》中曾有言:“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因此如今孩童初学四书,大多循次惯例。冯先生没有打破惯例的想法,自然如此。
贾宝玉之前学了,却只是囫囵个背了下来,若问其意,只怕一问三不知。贾兰也学过,跟着原本的先生才学了不久,此刻温故而知新也正合适。
于是第一日上午,他们先读《大学》。
这第一日的课堂,不知为何给了贾兰很熟悉的感觉。他在这课堂上竟然全无陌生之感,甚至体会到了一种适意。
大概是因为冯先生教学的思路很像现代的老师吧。
到了午时,贾兰要回后院去吃饭。李纨心疼他小小年纪读书辛苦,一向俭省的人,中午特意叫素云使钱往大厨房要了鸡汤。但贾兰却不觉辛苦,反而像是回到了自己熟悉的校园,心里欢喜得很。
倒不是说他是个多么喜欢现代校园生活的人,他只是从这种熟悉的课堂里,寻到了一丝与前世能产生联系的味道,也算圆了一场旧梦。
而贾宝玉也难得没有闹脾气,他向来厌倦之乎者也挂嘴边的酸儒,更不喜欢古板教条的老夫子。太爷年纪大,读书读腐了的,又没有个功名,真说学问到还不如年轻的冯先生,他的课没人喜欢。冯先生却风趣幽默,连贾宝玉都听进去了,回去上院用饭时心情颇好。
老太太也问:“这回请的先生倒合你的意。”
“冯先生为人有趣,学问又好。”宝玉给贾母捶腿,“只是……这一日读三个时辰的书,也太长了些。”
早晨一个半时辰,下午又一个半时辰,一整个白日就过去了,他哪有时间玩。老爷一月也只给他一日的休沐,比起族学的三日,又更严苛许多。
贾母只好说:“等晚膳之后,你自与你林妹妹她们玩去,我不管你。”
贾宝玉也知道,这事儿贾母只怕不站他这边,也只好蔫哒哒应下。
一旁的林黛玉见他这样没精神,哄他道:“你好好读书,表现的好了,舅舅自然知道你诚心改过,也就对你宽些。如今还没读一日先打了退堂鼓,舅舅看了更为不喜。”
“只好如此罢了。”宝玉勉强一笑,“你们可别趁着我上学去了,就忘了我,有什么好玩的倒记得叫我才是。”
“你看你,又只记得这些了。兰儿也去读书,怎么不见他抱怨。”贾母指着琥珀,叫她给宝玉盛汤,说道,“你是做叔叔的,课上要看顾兰儿,知道吗?”
“老祖宗,您还是疼疼我吧,兰儿比我还强呢,我看他喜欢读书得紧,恨不得眼睛都粘在了书本上。”
说起贾兰,宝玉也是泄气。先生再好,同窗无趣,也是没意思。
他们不是一个半时辰都读书的,每隔半个时辰可歇息一会儿。宝玉上次见了贾兰的跳绳,对那东西好奇,想拉着贾兰去屋外一起玩,贾兰却只顾着找先生问问题,把跳绳丢给他,让张同教他。
贾母听了,叹气道:“他是随了你大哥哥的性子。”
转念一想,贾兰上进也好,若读出来了,自然是他的出路。她年纪大了,管得了一时,管不了一世。老二媳妇心思只在宝玉身上,对兰儿总是淡淡的,她能说什么呢?总不能按着王氏的头叫她去疼孙子吧?
下午上课前,张同来二门处候着贾兰。贾兰看他神情似有话说,就叫他直说。
张同笑得开心:“哥儿,我可问着了个大好消息。上午您读书的时候,我在外头寻了先生的书童一起喝茶,跟他打听了先生的来历,您猜怎么着?原来咱们冯先生在京里名气可大着呢,教出来的学生,各个有出息。就说上一个,也是小官之子,才二十就中了举人,如今不知多风光。就是咱们老爷,也是到处打听才请到的冯先生。”
“这么厉害?”贾兰有点新奇,“前儿老爷才说将宝二叔留在家里读书,一二日的功夫就请到了?”
“正赶巧,先生上一个弟子秋闱放榜,榜上有名,先生家门槛都被踏破了,好几个都是托了人情去说的。他本不知如何选呢,恰好咱们家去了,其他人家怎么和咱们家比,这下不用想了,自然到咱们家来,谅其他几家也说不出什么。”
贾兰明白了,这就是抢手的家教,和抢手的家政阿姨一样,都不外流。
科举这件事说是天下学子都可去考,可请得起名师的有几个?纵然不缺钱,缺了权势地位,只怕也难。
他站在荣国府这个起点上,已然胜过天下绝大多数学子了。
有这样好的条件,他自然要加倍努力。依着有些续写的时间线,抄家也就是十来年后的事情。在此之前他必须取得功名。
如此苦读了十几日,就到了重阳日。这日老太太做主,放了贾兰和贾宝玉的假,有理有据,贾政也不好说什么,便叫他们去给老太太磕头。
贾母心疼宝玉读了这些时日的书,憋闷坏了,临时起意,假借登高之名要带孩子们出门去。
两个老爷都不去,太太们却得跟着伺候,奶奶们自不必说,又有东府的尤氏也来,带着姑娘少爷们一起,浩浩荡荡好长一条车队。
李纨和贾兰坐一辆车,见贾兰对外头十分好奇,笑说:“你偷看一两眼也罢了,不可把帘子掀开。”
“我晓得。”贾兰明白这时候礼教森严,也不愿意做离经叛道的事情自找麻烦,于是收了好奇心转而和母亲说话,“今日重阳日,想必登高之人甚多,咱们这是要去哪里?”
李纨也很少出门,对城外那些山头不熟悉,想了想说:“不是铁槛寺,就是馒头庵吧。”
贾兰有些不喜欢,那些地方看似方外之地,实则藏污纳垢。只是尼姑和尚活在世上也是要吃饭的,想想倒也不必苛责。
“儿子倒想看看山寺风光呢。”
不管怎么样,能出门一趟,也是幸事。
谁知这次来的却不是往日熟悉的寺院,是个不大有名气的钟灵寺。有一截山路不好坐轿子,贾母就一边在鸳鸯的搀扶下往上走,一边与她身边的孩子们说道:“我料想其他地方人多,咱们也不曾提前打点,只好来这里。我记得上回来,还是与老国公爷刚成亲时一起来的。”
老太太难得有兴致讲古,大家都捧场得很。
“这么多年还能叫老太太惦记,想必这座钟灵寺定是个人间仙境了。”探春笑说。
“那可不是,这里庙不大,路也偏,我多少年不来,也是因此。”回想起过去几十年,贾母神色也有些恍然起来,“我未嫁之时,这里还好,香火倒还算鼎盛,后来又起了几座大寺,这里渐渐少人了。那时我也和闺中友人一起来过几次,只是后来与她无甚来往,今日看到这里,倒想起了她。”
因贾母已说无甚来往,晚辈更不好接话,以免惹老太太伤心,便只说风景。
“但我瞧,光是这条山路之景,就叫人十分向往了。”贾宝玉看着茂密的山林,树木高大,幽深静谧,比京城繁华世俗景色又是不同,心里喜爱,“人少自有人少的好处,还是老太太见多识广,知道哪里是好去处呢。”
贾母被他哄得开心,笑道:“你个皮猴,今日难得散淡,你只管好好玩去,可别说我不与你老子求情!”
进了钟灵寺,这里果然不大,也只有零星几个香客。她们派了跟来的管事去与方丈说,包下了几间禅房,又请方丈整治斋饭,才各自去玩。
此处树木之幽深,与别处又不同。游人众多的地方,再是杂草丛生也能踩出路,这里的树林却没有路。贾宝玉喜爱这里风光自然,想去林子里,贾母又不许了,跟他说寺后面有路,可去看山后的泉水。他带着丫鬟仆从加姐妹几个都去了,贾兰见状,留下来陪老太太说佛法更没意思,也一起去。
一行人浩浩荡荡去往那处山泉,远远看去,原来是个小瀑布。泉水清澈,几尾小鱼在水中嬉戏,正应了那句话“皆若空游无所依”。宝玉一向是不拘礼的,这里有没有长辈看着,他立刻就想下水,姐妹们赶紧劝阻。
“这天一日日冷下来,你若踩了冰冷的泉水,病了如何是好?”探春头一个拉住他,“祖宗,你只赏景就是,想捉鱼,叫小子们下去给你抓一条。”
“那算了,好好的鱼,抓来也放瓷缸子里赏玩,倒不如叫他们自在生活。”
“我倒有个主意,二叔,你要是想玩水,我拿藤条给你编个网子如何?”贾兰指了指山壁上的藤条。
这主意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连主子带丫鬟仆从都去摘藤条了,去掉枝叶,选择柔软好用的,掰成合适长度交给贾兰,贾兰将其编成网子,用草绑在树枝上,就成了一个简易的捕鱼网。
贾宝玉立刻就要捕鱼去,站在岸边伸长了胳膊捞鱼,姑娘们都围着他看。
贾兰对这个没兴趣,都是他前世玩惯了的,也就这些公子哥稀罕。他转身看向山泉另一侧,那里好像也有路,便带着张同一起去探探。
谁知顺着那条路走过去没多久,就看见了个小小的尼姑庵,大门紧闭,看着十分荒芜,不像住了人的。他刚想回转,却听到一个小姑娘脆生生的声音:“你谁?”
他吓了一跳,扭头看去,没看到人。
“我在这儿!”
声音似乎是头顶传来,他抬头一看,原来是有个小姑娘正趴在墙头和他说话。那小姑娘长得白嫩可爱,却带着尼姑的帽子,似乎是个出家人。
“误闯此地,并无冒犯之意,请见谅!”贾兰赶紧行礼。
小尼姑却笑了:“哎,你别急着走,和我说说话吧,我好久没见生人了。”
贾兰一看被大铁锁锁住的庵门,又看到小姑娘翻墙的举动,突然生出了一些不好的猜想。
收藏收藏我要收藏!!!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8章 第八章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