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隽!”
不用回头林璟都知道来人是谁,不过:“元春,你今天怎么也这么晚?”
穿着玉色春衫的小女娘从车上跳下来,拉着林璟急匆匆地快步往书斋走:“快要上课了,我回头和你说。”
“倒也没有这么快。”林璟嘟囔了一声,还是她的顺着力道往里走去,林海授课的书斋正在第一进倒座,因此一向都是门前下车直接走去的。
自打赵夫人携贾敏进京后不久,林海就搬到了青莲街一处三进两跨的宅子,她倒是无妨,赵夫人更是没关系,可贾敏总不能在妇家堂伯家中守娘家母亲的孝。
这座宅子原是林桐的父亲,也就是林海祖父的陪嫁,传到林桐手里,她自有侯府,只作招待亲朋的别院使唤,而今因其地利——和林璟家住的竹斜街相接,隔两条街就是贾敏娘家所在的宁荣街,林海就选了作新居。
当然后者的考量林海是不会主动和赵夫人说出口的,虽然赵夫人如今再不见一点当初为难贾敏的咄咄模样,甚至还在接到荣国府丧报之后星夜兼程,好歹赶上了贾代善七七,让贾敏送了他娘最后一程,也不曾在林海除服而贾敏还在穿大功服的那半年给儿子纳臣,就是如今称呼已经升为“老太爷”的史夫人都得称一句“仁义”。
即使关系近的都知道赵夫人盼孙子盼得眼睛都绿了,见着别人家的小孩都恨不得是自己家的才好——尤其是对林璟,没有亲孙子可以稀罕,赵夫人是真把这个隔了房的侄孙当亲生的看待。
毫不夸张的说,林璟每天来回跑——虽然是坐车的,不但没瘦,小脸还圆乎了,赵夫人的投喂绝对居功至伟。
赵夫人在这上头当好人的举动也不难理解,不说林桐曾经和贾代善的交情——很难说当初林桐丧礼赵夫人为难贾敏有多少是真的觉得贾敏克君姑,多少是因为伤心而迁怒,又有多少是出于当时两家境遇差异。
本来门当户对还是儿男亲家的两家人,一个潦倒到祖宅都不能归自家了,另一个却是鲜花着锦烈火烹油……单从利益的角度出发,他很不必在这方面得罪人。
虽然都说人走茶凉,那也没有凉得这么快,何况贾家如今是落败了,但底子还在——就是一路落寞到黛玉进府的时候,还能给贾雨村轻轻谋了个金陵知府呢!
何况,九十九步都走了,这最后一步自然要做到尽善尽美,何苦平白惹人诟病?
退一步来说,给林海博一个好名声也不亏。
横竖不过六个月的工夫罢了。
当然,论迹不论心,别管赵夫人怎么想的,他都已经这么做了,那他就是真仁义。
但是,赵夫人愿意做个好男妐,哪怕是演的,不代表他能接受儿子娶了媳婿忘了爹……即使林海完全没有这个意思,但赵夫人不往这上头想才怪。
可喜可贺,在姑苏老家朝夕相处三年之后,林海终于发现了三年前贾敏原来是被老爹刁难过的事实。
据林璟观察,大雍的翁婿关系比她前世围观的婆媳关系要更紧张,毕竟除非抱错孩子来一出真假千金,婆婆的“儿子”肯定是亲生的,而男妐的“儿子”是与不是,端看需不需要,所以在占有欲上反而要更强——假设真的是出于这个原因的话,林璟毕竟只是道听途说。
洗三认父不假,但如果有需要,就算真是亲生的也可以炮制成不是亲生的。众所周知,人治社会的法律执行程度比较看天意。
至于被拿出来当挡箭牌这件事,林璟倒是不以为意,虽然她觉得叔祖父估计早就知道了——林海说得再好听,也架不住青莲街和宁荣街之间就只隔了两条街。
也确实没什么好在意的,毕竟林海只是稍有隐瞒,不是红口白牙扯谎,而且于情于理,她都要领这个情。
贾敏一年能回几次娘家?
林璟却是除了旬休,日日都要往返于两座林宅,就是休假她也是常来常往把青莲街林宅当第二个家的。
更何况,她虽然不是林海正经徒妹——没有正式拜师宴客,论理她合该称林海为“师傅”,但她叫“师母”也不算错,你情我愿的,更不会有人挑这个理,也合该服其劳。
在往返两座林宅大半年以后,林璟多了一个论理应该喊她“师姊”但致力于让她叫“姐姐”的同窗。
同窗姓贾,单名一个瑗字,因生在大年初一得了个乳名叫“元春”,是贾敏娘家二姐贾政的第二个孩子,贾代善的长孙,也是荣国府连着宁国府一道算,现下“玉”字辈里头唯一的女孩。
对于彼时的林璟来说,对于“贾元春”这个人,最深刻的印象还是《红楼梦》里省亲的贤德妃娘娘。
但是如今,基于一处读书一同玩闹的同窗情谊——忽略性别,她们也算是两小无嫌猜了,爱玩闹会撒娇但读书认真的“贾瑗”早已取代了书中的“元妃”,林璟是真的祝愿这个比她的同位体幸运得多的贾瑗,可以去当真正的尚书,而不是不伦不类的“凤藻宫尚书”。
话虽如此,要林璟叫她“姐姐”绝无可能。
对于两辈子加起来已经三十有余了的林璟而言,别说同一年出生的了,就算贾瑗真的比她大两岁又如何?
别的比如亲娘亲祖母还有亲叔叔已经没有办法了,了不得安慰自己都是古人,从出生年月上看她就是小辈没错,认真算起来还是她占了人家便宜……但是好容易来了个贾瑗,可以用入门早这个由头当师姊,她是绝对不可能退一步当妹妹的。
贾瑗会成为林璟的同窗,是她的舅父贾敏从中牵线一力促成的。
贾敏不愧是贾代善的掌上明珠,荣国府鼎盛时期真金白银养出来的闺房之秀,不是说他一脚出门八脚迈的大家千金体统,而是他的眼界见识——贾代善大概没少感慨贾敏怎么不是女孩,尤其是他两个姐姐在旁边比着,贾代善想不觉得贾敏是前头两块砖引出来的玉都难。
午憩时分,听着贾瑗分说她今日险些迟到的原因——因着宁荣街更远,贾瑗一向是比林璟这个铁血踩点战士要早到的,比林璟晚对她而言和迟到没有什么差别……即使林璟已经很入乡随俗,为了表现自己尊师重道,都会提前一刻钟到了。
却原来贾瑗出门前去向贾父请安,正撞上史太君发作孝期都没管住自个贪花好色毛病的贾赦才耽搁了。
贾瑗是贾代善现今唯一的孙子,却是二房的姐儿,不是承重孙,只消服一年齐衰不杖期,但贾赦不但是贾代善的亲儿子,还是爵位继承人,她是扎扎实实要守三年斩衰的。
不哀毁过礼是她遵从本朝新风,但是守孝不如礼就是妥妥的逆子。
贾赦倒也没有蠢到家,把事情牢牢按在自己的院子,更没有弄出幌子来,但史太君接受不了,感情上接受无能,利益上更接受不了,虽然贾赦已经被袭爵,但是若被告发不守孝,她连一等将军都没得当,降爵都算好的,直接革去都没话好说。
虽然史太君都快气疯了也没想着让贾瑗掺和,强压着怒火把她打发走了,忍到贾瑗人都上了车才发作。
架不住贾瑗是荣国府上下的凤凰蛋,她铁了心逼问,荣庆堂的小厮不敢说明白了,更不敢死扛着真的一个字不说得罪她,又有家生子出身在府里盘根错节的女人、丫鬟探听消息,再结合她自己听到的动静,对照着一看,贾瑗还没出荣国府的门也就知道得七七八八了。
若是年纪再长一些,知道家丑不得外扬的贾瑗,估计不会这样大咧咧地将这等事告诉林璟,都不是好说不好听的问题,这是林璟但凡有坏心,这件事够整个贾家吃一壶了,当然林璟不会这么做就是了,不过该提醒还是得提醒。
面对林璟郑重其事的“你什么都没说,我什么都没听见,什么都不要和别人说”三连奏,贾瑗表示她才不傻:“我知道啊,阿隽肯定不会往外说的啦!”
说句实话,如果这就是《红楼梦》里贾赦身为爵位继承人却住在东大院的原因的话,林璟充分理解并完全体谅史太君不待见这个儿子。
就贾赦这样的,只能说一句挺会投胎的了。
贾敏实在差了些运道。
然而,在这个世界,只有林璟一个人知道,真的有一个女儿身的贾敏,只是她,大抵也曾被无数次慨叹过怎么不是男儿罢……
林璟觉得贾敏可怜,贾敏也觉得林璟可怜,不过前者是现代释义,后者是古今异义。
即使过目不忘的林璟把贾瑗比得惨兮兮——虽然过目不忘只是记忆力,而不是理解,但是林璟本身就是成年人的理解能力,她前世一路读到博士呢,连真正的四五岁小孩都比不过不如找块豆腐撞死……但是,贾敏依然觉得林璟“可怜体无比”。
不说林璟的存在帮他吸走了多少来自赵夫人的火力,光是贾瑗读书这件事都是搭了林璟的东风。
要不是林海本身就在教林璟,贾敏根本没机会开这个口,林海都没见过贾瑗几次,更不可能主动提出给贾瑗启蒙。
碍于岳父史老太君亲自请托,又有美娇郎软玉温声,林海想着横竖一只羊是放,两只羊也是赶,这才答应了下来。
倒不是说贾家已经落魄到家中长孙都请不到西席的地步了,但西席和西席能一样吗?为着这,素来和贾敏这个小舅子不大对付的二姐婿王夫人都给贾敏送了厚礼,这可是最信奉男子无才便是德的王家男,真要没什么不同,能是这反应才奇了怪了。
老话说“天下状元秀才教”不假,但要是个秀才就能教出状元来,又何必苦寻名师?都不用往远处寻摸,只贾家自家贾敏都能说出好些例子来。
不说别人,贾家家塾里的六叔贾代儒也是个秀才,别说状元了,秀才童生都没教出一个半个来——东府的敬大姐姐那是大伯贾代化延请名师多对一教学以及贾敬本人确实天赋不错还运气好的结果。
就这样,贾敬中进士的时候,男儿贾珍都是可以相看人家的年纪了……
如果不是贾代化一面想着毕竟是唯一的孙辈,哪怕是个孙男,招赘生个儿子到底留着自己的血,一面又不死心叫外人得了家业,且她到底是真心疼过贾珍的,不忍心他作赘婿日子不好过,一直举棋不定,拖到贾珍快过了花期了才招了赘,贾蓉说不准就不是比他姑姑小一岁而是比贾瑗还大上几岁了。
贾瑗和林璟同年,至于为何七个月零十四天到了贾敏嘴里,上下嘴唇一碰就变成了差两岁……
只能说古人——起码大雍和知名不具不可考朝代的人嘴上的年纪就是喜欢夸张,林海四十五岁的时候不一样口口声声“年将半百”?且她生在大年初一,还因此取了个乳名叫“元春”,按着过年大一岁的习俗,她落地就平白比别人大了一岁去。
犹豫再三,在恢复“弟”字的本义“秩序”和改用“妹”中选了后者。“妹”字从女、未声,可以理解为“有未来的女子”,私以为很符合师徒薪火相传的代际关系。此外,“妹”通“昧”,指天将明未明之时,又指昏暗不明,引申为人的心中不明、糊涂,而“徒”在此情景下是“跟从学习的人”的意思,尚且蒙昧的人跟从师傅学习成为未来,整体上更有“师者,传道受业解惑者也”的意境。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2章 元日迎春万物知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