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
九月底的天津,风中带着凉意,却也透着喜庆前的躁动,小院里,那棵老槐树的叶子又开始泛黄。
“安安,快点,车要赶不上了!”翠平的声音从屋里传来,带着笑意和一丝急促,她正对着镜子,仔细地把一枚崭新的“庆祝建国十周年”纪念章别在胸前。
十岁的安安从里屋蹦出来,两条麻花辫梳得整整齐齐,身上是隔壁李婶婶特意用蓝布新做的小列宁装:“来啦来啦!”
余则成站在门口,手里提着简单的行李,他穿着熨烫平整的中山装,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看着女儿雀跃的样子,他习惯性地叮嘱:“去了北京,要听话,不能乱跑,回来还要上学呢……”
话没说完,翠平就笑着打断他,一边给安安整理衣领一边说:“老余,咱们这趟就是带着安安去北京看阅兵,给她庆祝十岁生日,也是给新中国庆祝十岁生日!都这个时候了,怎么还念叨她上学?”
余则成一拍脑门,自己也笑了:“对对对,瞧我,真是老糊涂了。”
时间快得让人恍惚,那个在襁褓里眨着大眼睛的婴儿,仿佛一夜之间就长大了。
赶赴北京的绿皮火车上人潮汹涌,车厢里挤满了和他们一样、脸上洋溢着自豪与喜悦的人们,天南地北的口音混杂在一起,说的都是对十年建设的感慨和对阅兵的期待。
座位早就没了,余则成和翠平带着安安挤在过道里,站得腿脚发麻,但谁也不觉得辛苦,他们偶尔相视一笑,一切尽在不言中。
十月一日的北京,天高云淡,阳光灿烂。**广场成了红旗和鲜花的海洋,人山人海,万头攒动,欢腾的热浪扑面而来。
他们好不容易在指定区域找到了位置,远远地,能望见**城楼的轮廓,安安没来过北京,正好奇地来回张望,余则成贴心地把她拎到了自己的肩头。
就在此时,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取代了欢呼,人群里不知是谁先开了口,但很快,大家都在高歌:“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歌声中,余则成的思绪猛地被拉回了十年前——1949年10月1日。
新中国成立时,他们曾被邀请前往北京共享欢腾,可当时翠平即将临盆,不宜走动。因此他们在天津,在收音机前,紧张而激动地收听着来自北京的广播。当湖南口音通过电波,响彻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时,余则成和翠平紧紧抱在一起,热泪长流。
十年了,从地下的潜伏,到战火的洗礼,再到如今站在这光明之下,与万千同胞一同见证这强大的盛典。这条路,走得如此艰难,不知付出了多少鲜血和牺牲……
左蓝、秋掌柜、廖三民、马克正……他们的身影在余则成脑中浮现,他心头微动:这些人没能看到今天。
翠平察觉到了他的低落,悄悄伸手,紧紧握住了他的右手:“老余,我们的祖国会越来越好的。”
小小的安安坐在父亲的肩头,被这宏大的场面深深震撼,她看不到父母眼中的泪光,只看到阳光下解放军叔叔们挺拔的身姿,听到那震天动地的口号,看到那些锃亮的钢枪和威武的战车。一种难以言喻的、混合着崇拜、向往和激动的情绪,在她小小的心田里疯狂滋长。
她忽然低下头,用还带着稚气却异常清晰的声音说:“爸爸,妈妈,我长大了也要当解放军!像他们一样!”
翠平先是一愣,很快便笑了起来,当年那个当游击队长的自己似乎和小小的安安重叠了,她抬手摸了摸她的小脸:“妈相信你。”
余则成心中有欣慰,有骄傲,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对女儿未来可能面临艰辛的心疼。但他最终只是将女儿从肩上抱下来,紧紧搂在怀里,声音有些沙哑:“好,好,安安有志气,像你马伯伯一样,当个好兵!”
欢声依旧,新的梦想,在十月的光辉里,悄然种下。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2章 番外(国庆阅兵)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