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此时更是石化在原地,一瞬间,心中的震惊瞬间被恐惧所替代。
身后群臣见情况不对纷纷扒着门框探出头来,在看见天幕的一刹那所有人不约而同地倒吸了一口气。
人生在世短短几十年,哪见过此等异象?!
起初,还有大臣在一旁安慰道:“古籍曾记载过此种异象,应只是乌云中间有个裂缝,导致看起来好像是天空裂了个……”
但他又仔细揉了揉眼睛,乌云已经全部消失了,只是这块莫名出现的黑洞还在天上挂着,甚至出现了画面!
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必有妖孽。
所以这是吉兆还是妖孽?
在意识到这点后,群臣们纷纷垂下头,连呼吸都变得小心翼翼。
*
【叮——】
【系统提示:欢迎汉武帝加入群聊】
做题的思路突然被打断,刘老三多少有些不爽。
“又来新人了?”
朱重八看了看题目上的名字,又看了看新入群的人名,兴奋道:“是题目本人,本人来了诶!”
“本人?”秦始皇这才注意到系统提示。
刘老三实在怕了又是个小孩,于是问道:“可以冒昧地问一下,你今年多大吗?”
汉武帝:“?”
他现在才是真的傻了眼。
刚刚天上突然飘下一个入群邀请,惊奇的是这字体他完全未曾见过,却能明白这文字说的是什么意思。
他犹豫了半天,最终小心翼翼地点了确定,然后眼前就出现了这么一片景象。
秦始皇、李世民、朱元璋、刘邦……
刘,刘邦?!
这不是自己的曾祖父吗?!
只见这活生生在自己眼前复活的曾祖父在群中问道:“可以冒昧地问一下,你今年多大吗?”
汉武帝不敢怠慢,连忙说道:“21岁。”
刘邦松了口气:“那就好。”
所以现在是什么情况?
难道……自己上了天堂?
汉武帝悄悄观察了一下周围人的动态,只见所有人都还是纷纷垂着头,大气不敢喘一口。
他清了清嗓子,努力让自己声音显得镇定:“王恢,抬头。”
王恢颤巍巍地抬起头。
“看这群聊中的内容,告诉朕,你能看懂多少?”
王恢虽然内心十分恐惧,但总不能违背陛下说的话,只好努力抑制住内心的恐惧抬起头,寻找陛下所说的什么群聊。
只是天空一片宁静,除了那块屏幕,再也没有多余的东西。
王恢偏过头,看着陛下一脸严肃又期待的表情,欲哭无泪道:“臣……臣看不到什么群聊啊!”
新人的到来引起了群中暂时性的骚动。
刘邦看着这人的名字,汉武帝刘彻……
心中总有一种亲切之感,但他回顾了他身旁所有的亲戚,确定没有一个叫做刘彻的人。
刘邦:“既然本人来了,那就问问他本人这道题该选什么吧。”
众人一致同意。
汉武帝见王恢的表情不像在说谎,于是下令道:“都回去吧,朕一个人在这待一会儿。”
待所有人都离开后,刘彻才第一次认认真真地看着天幕上的文字。
天幕上的文字说自己南征北伐,东巡西幸,不仅奢靡无度,还导致了府库告竭,这怎么可能?!
刘邦催促道:“快点,这题你选啥啊。”
刘彻见自己曾祖父发话了,他定不敢违背老祖宗的意愿,于是忍住了心中强烈的疑问,强迫自己将注意力转移到题目上。
他在仔细看了四个选项后,确定道:“朕觉得……如果是选择正确的选项的话,应是选d。”
刘邦:“答案从何而来?”
汉武帝:“朕的措施必定有其实施的道理,虽然朕不知道自己何时如此大规模地敛过财,但若是凡可以佐用者一孔不遗的话,必定可以解决财政危机。“
【你确定吗?】
汉武帝:“当然。”
【很遗憾,回答错误。】
“?”
【你的措施的确缓解了财政危机,但并没有解决,下一位,还有谁有别的答案吗?】
刘邦嗤笑一声:“自己的题,自己都答不对……哈哈哈哈哈哈。”
汉武帝莫名其妙:“朕自己做事情的对错,为何需要别人告诉我正确答案?”
对啊,刘邦这时也才反应过来,这些题目的主人公就在这里,如果他们自己都不知道哪个选项正确,那么制定正确答案的人又是谁呢?
【这些题目答案都是专家经过考古研究后作出的客观选择,是在去掉帝王对自己的主观美化后作出的客观判断,虽然或许会出差错,但这是在需要一个客观判断标准下的最佳选择。】
【好啦,别为自己不知道答案找借口,你们这点小伎俩,我早就用过了!】
【所以现在这道题,有谁有答案吗?】
李世民:“如果说独于田租不敢增益,既然他敢于如此大规模敛财,为何却唯独不敢增加田租?”
汉武帝:“当然因为国本不能轻易动摇啊。”
李世民微微一笑:“没错,国本不能轻易动摇。”
汉武帝:“所以呢?”
李世民胸有成竹道:“所以,这道题选a。”
【恭喜,回答正确,奖励五枚播播币。】
李世民感叹道:“以农为本,就是以民为本啊,重农爱民,百姓得以休养生息,社会才能更加稳定。”
秦始皇也有些感慨,以农为本的国策居然从他开始就一直没变过,果然,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是一个正确的决定。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皆为利往。商人虽然可以促进物品的流通,赚取经济利益,但若是放任商人彻底做大,便会富可敌国,成为朝廷的心腹大患。
相反,农民则更加稳定,他们的财产就是自己的那块土地,想要像商人一般自由移动基本是不可能的,这不但方便国家赋税的征收,也方便让农民服役。
开始还有些兴趣的朱重八兴致逐渐低了下来,他打了个哈欠,问道:“仙人叔叔,你们的题目只有这一种样子嘛?”
柳思杭闻言,好气又好笑道:
【怎么可能?!高考定不如你想象的这么简单!】
他逐渐开始相信这个朱元璋的皮下其实也是个九岁小孩了。
小孩不懂高考的残酷,正常,毕竟自己小学时还天天喊着要上清华北大。
【我现在给你们出的题,只是高考最普通,最简单,最基础的题型,比这难的题比比皆是!】
朱元璋一听又来了兴趣:“那仙人,给我们出道难题好不好?”
【等着。】
天幕突然暗了下来,但发出了奇怪的窸窸窣窣的声音,一分钟后,天幕上突然出现了仙人的脸。
第一次见到天上出现人脸的汉武帝心惊肉跳,但看着群中一片安静,声音颤抖道:“你们……这……难道只有朕觉得这十分荒谬吗?!”
刘邦:“习惯就好了。”
李世民:“习惯就好了。”
朱元璋:“你也觉得很神奇吧?仙人有四只眼睛嘿嘿。”
【……】
这小孩究竟什么时候可以放过自己的眼镜。
柳思杭扶了扶自己的镜框。
看来自己下次还是戴隐形眼镜好了。
柳思杭用手机打开了直播,看着屏幕上自己的脸也吓了一跳,然后迅速切换成了后置摄像头,将相机对准试卷上的图片。
【做题要懂得循序渐进,先来一道图片题,看看你们识图能力如何。】
说着,天幕中出现一张图片。
这图片显示了北方山东地区,关中地区和江浙地区,并且用灰色色块标出了主要产粮区。
【下图是中国古代某一时期的主要产粮区示意图,该时期是()】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秦始皇看着这灰白色的图片,有些不明所以:“这图上,画的是什么?”
【是北方山东地区,关中地区和江浙地区的地图。】
秦始皇:“地图?”
他虽然还是有些看不懂这几条黑线怎么就成地图了,但他可以分辨出图上黄河的位置。
秦朝的产粮区应是在黄河中游,但图片上用灰色标注出的产粮区色块明显偏下,所以这图上画的定不是秦朝。
秦始皇:“排除a项。”
李世民思忱半晌,据他所知,隋朝时期的政治中心应还在北方,但由于大兴和洛阳两处区域一直受到黄河泛滥的困扰,于是便在卫州设黎阳仓,洛州设河阳仓,陕州设常平仓,华州设广通仓。
黎阳仓应是在黄河北岸,常平仓则在陕州,河阳仓也在黄河北岸,广通仓则在陕西华阴。
这样看来,似乎这些粮仓的位置全都对不上。
李世民:“排除b项。”
柳思杭见他胸有成竹地将正确答案排除了,并没有出声打断,而是任凭他们自由发挥下去。
朱元璋:“产粮区……就是种地的地方嘛?”
【嗯……可以这么理解,但也不太对。】
刘老三对产粮区在哪里并没有确切的概念,看着图片也是两眼一抹黑,于是明智地选择了沉默。
放他们一马。
【所以,有答案了吗?】
【再有五秒钟就公布答案了哦。】
【5】
【4】
【3】
【2】
【1】
见群中还是一片沉默,柳思杭摇了摇头。
这只是最简单的看图题,这群人的识图能力居然这么差。
他开始逐渐怀疑自己观看自己直播的粉丝群体的普遍学历。
【这题选b,图上标记出的是隋唐时期的主要产粮区。】
李世民:“怎么可能?”
他确定自己的记忆没有出错,隋朝那时的产粮区应都在北方地区,但图上有部分产粮区已经到了长江以南。
【我们来解释一下这道题目,首先,这个图上显示的地区有山东地区,关中地区和南方江浙地区,但是产粮区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说明此时的经济重心已经有了南移的迹象,但仍主要在北方,所以应该选b。】
【a选项很容易可以排除,因为秦汉时期我国的经济中心还是在北方,这与图中的分布地区不一致。】
【c项和d项也应很容易被排除,宋元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所以主要产粮区应是分布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明清时期同理,主要产粮区也应是集中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
李世民:“等等……”
【有什么问题?】
李世民:“长江以南这一块的产粮仓,是何时修建的?”
【这就要从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开始说起了。】
【注意了,拿起笔记本,开始记知识点。】
【首先,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开始,江南就得到了开发,依知道了隋唐时期,伴随着统一和京杭大运河通航,南北经济开始并驾齐驱,长江流域逐渐赶上了黄河流域,经济重心趋势有了南移之势。】
【唐朝中晚期,由于安史之乱,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直到南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再加上北宋灭亡,南宋建立,从此以后,经济重心不可逆转地远离了北方,经济重心在南方的局面完全确立。】
【所以这图上画的应是唐朝中晚期安史之乱后的主要产粮区。】
李世民现在心中仍有许多疑问,比如……
安史之乱是什么?
但柳思杭越说越激动,跟本不给李世民提问的空间。
【刚刚我讲的,是经济南移的过程,但是考试考查的重点并不是这个,而是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我来提问,谁知道导致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是什么?】
刘邦:“安史之乱。”
【……】
没关系,最起码他在认真听。
【还有吗?】
秦始皇:“农民都是看天吃饭,且在寡人看来,经济重心南移必定不是个轻松的过程,这涉及大规模的人口移动,若北方的天气能满足生产,必定不会如此大费周章。“
【不错,的确有部分是气候的原因。】
【我国南北气候存在显著的差异,典型的南涝北旱,而古代以农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传统的种植业对于水源等自然因素依赖性极强,而南方具有先天的气候优势,方便灌溉。】
【当然,除了气候土壤水源等自然原因,政治因素也是使得经济重心不断南移的原因。】
【古代中原地区的百姓与北方游牧民族矛盾激化,边境斗争也就逐渐演变成为了全国范围的战乱,随着时间的流逝,北方游牧民族不再满足于简单的食物掠夺,而有了更高的政治追求,于是战乱变得更加频繁且激烈。北方地区的经济也因此遭受到了战争的迫害而一落千丈,短时间难以恢复。所以北方地区无法满足政府需求,迁都南方是一个不可扭转的趋势。】
汉武帝:“匈奴的确是中原的大威胁,现在我也有些不知如何是好,这匈奴欺人太甚!但要说出兵正面攻打,我们第一不知道他们在什么位置,就算知道了,我们也对他们的兵力没有了解,而且大汉现在根本没有能征善战的名将。哎!愁啊!”
没有能征善战的名将?
柳思杭奇怪道:【卫青,霍去病呢?】
汉武帝:“这是何人?”
柳思杭:【等等……我记得你前面说,你今年多大?】
汉武帝:“21岁。”
21岁,按照时间来讲,此时的刘彻还没有遇到他的两个名将。
【算了……无事。】
卫青,霍去病……
汉武帝在心中默念了几遍这两个名字,将这两个名字牢牢地记在了心里。
【除了战乱频发这一原因,导致经济重心南移的还有人口迁徙。汉朝以前,中国对北方更为重视,所以南方一直没有得到开发,没有开发便没有人口,没有人口就难以繁衍,因此南方地区呈现出了地广人稀的景象。】
【但是直到东汉末年,由于我们刚刚所说的原因,北方战乱频发,也就让更多的劳动力开始向南迁徙,所以南方的人口不断增加,北方的人口大量涌向南方,导致了北方人口大量减少,甚至出现了很多地区空城的现象。】
【提问一下,秦汉时期所用的生产工具是什么?】
秦始皇:“日常生产中,铁制农具和牛耕使用最多。”
【没错,秦汉初年,在铁制农具和牛耕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北方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平原地区,牛耕已经成为了当地提升劳动力解决日常温饱问题的关键要素,然而此时的南方地区,还是采用“火耕水耨“的传统方式,也就是用火来耕种,用水来除草。到了魏晋时期,北方出现各类天气原因后,再加上北方的人大量南迁,导致了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技术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种变化直接让南方开始重新发展,所以南方在经济方面发展的速度逐渐提高。】
秦始皇:“那蚕桑业呢?山东一带的蚕桑业如此发达,难道也能跟着南迁?”
【没错,蚕桑业虽然最早是在黄河中下游平原地区生产,但是后来也逐渐转移到江南地区了。还是我刚才说的,南方的种植条件比北方要好,再加上北人南迁带来了大量的生产工具,蚕桑业也就转移到了南方地区,并且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朱重八在一旁静静地听着,这些东西似乎距离自己十分遥远,但他总有种想要更加深入了解的冲动,而且听仙人这一番讲述,他似乎看到了无数和自己父母一样的农民,怀着对新地区美好生活的憧憬,拖家带口从遥远的北方来到南方。
然后他们便在一个全新的远离战乱的地方生产生活,只是一个个微不足道的个体,却足以推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
【好了,这道题到此为止也就讲完了,听懂的扣1】
刘邦:“扣1?怎么扣?”
【……】
【听懂地回复1!】
秦始皇:“1 。”
李世民:“1 。”
朱元璋:“1 。”
刘邦:“1 。”
【还剩一个人呢?】
刘彻:“不好意思,但我还是更想知道,这一切都是什么原理?你们都是谁?还有……我为什么能看见我曾祖父啊?!”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