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除法的快速固然快乐,但当所有人都掌握了这一简便方法后,所有人又都处于同一起跑线。
为了达到真正的公平,柳思杭只好再出一题。
这一次,他将目光放在了汉代的儒学思想。
【西汉初年,道家学说吸收了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1」
【a.王国势力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现实统治的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柳思杭念完题目后,娓娓道来:“董仲舒此人作为西汉时《春秋》公羊学大师,把先秦以来的儒家各派以及各家学说统一起来,并用了神学的观念给予阐释,再加工合成成为了汉代统治需要的新儒学,在本人看来,这是他在意识形态方面做出的伟大的贡献,也是我十分崇拜他的原因。”
始皇听完柳思杭的一番讲述,发出了不同观点:“倡导将存国者,非仁义也。寡人认为儒学所提倡的仁,并非可以使国家得到真正的治理,仁爱的人,慈祥宽厚,下不了狠心,君主则表现为好施舍,百姓不去开荒生产而只是劝君主施舍赏赐,学者也爱讲些毫无意义的空话。定不如以刑法的平等治国更加有效。”
柳思杭见这人站在秦朝的角度反驳自己,虽然有些奇怪,但还是不同意道:“初中政治没学过吗,依法治国要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秦朝那时的法律作用太大了,大到一些生活中的小事也要用法律去解决。”
“比如楼上水管漏了导致你家天花板漏水,又或者早上出门邻居的狗踩了你一脚,这些明明是没必要用法律去解决的小事,把法律的作用无限扩大只会害了你自己,也会害了社会。”
秦始皇语气加重了几分:“怎么没必要?小事不用法律规定,成何体统?无论是臣子还是百姓,都应遵守法律,谁敢违背刑法,一视同仁!”
刘老三见两人快要吵起来,赶紧出声调节了气氛:“等会儿,先做题,答案出来了再吵。”
二人这才停止了辩论将注意力放在题目上。
秦始皇:“寡人早以法家思想治国,何来百家争鸣?”
朱重八盯着题目看了半晌,见没人说话,才默默地举起手,问道:“仙人,什么叫王国?”
【去问刘邦。】
刘邦:“问我?”
朱元璋期待地盯着天幕,刘老三似乎隔着屏幕看到了一双求知若渴的眼睛。
但他思考了很久,确实无法给小孩确切的解答。
于是他如实说道:“我不知道。”
【?】
柳思杭莫名其妙地看着这群人。
什么意思,不是cos地很全套吗,怎么这时候让他解释个自己分封的诸侯国还解释不了?
但他又仔细想想,也是,这些诸侯国在刘邦活着的时候还老实,到了汉文帝之后这些诸侯国才开始真正成为政府的威胁,所以他不知道也有情可原。
好吧。
柳思杭给朱元璋解释道:
【王国就是西汉初期的时候,刘邦为了巩固他们刘家的统治,封了同性为王,齐国分给了他的大儿子,楚国分给了他的弟弟,吴国分给了他的侄子,这些被分封的国家,就是王国。】
朱元璋听完后,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然后用自己的话理解了一遍。
努力理解了之后,他对刘邦说道:“你真是个好人。”
刘邦尴尬道:“谢谢。”
【所以这道题目,有人有答案吗?】
【一分钟做不完一道选择题,高考是会答不完卷的知道吗!】
朱元璋感叹道:“哇……这么严格。”
【高考当然严格,一分一毫不能出差错,这可是决定命运的东西。】
朱元璋:“那仙人你的高考怎么样?”
【……】
【好了,这道题有没有答案?】
五秒钟过去了,柳思杭见这道题时间已经过去了很久,于是公布正确答案道:
【算了,现在公布答案,选c,很遗憾,这道题没人答对。】
【现在来解释一下各个选项,选项a错在西汉初期王国势力并不强大,在实行了“无为而治”思想后,王国势力才逐渐强大起来。】
【b选项刚刚已经被排除,的确是因为秦朝以法家思想立国,推行文化**主义,严禁私学,所以百家争鸣的局面已经结束。】
【至于d项,因果倒置,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是当时道家、法家儒家合法存在的前提,并不是融合其他学说发展的原因。】
刘邦:“还能这样?”
一直没出声的李世民则陷入了沉思,仙人这些题目的确十分创新,需要用到很强的逻辑思维。
【好,现在来解释一下c选项为何正确,之前我们提到过汉初确立新道家的“无为而治”为统治思想,谁还记得为什么吗?】
李世民:“恢复和发展社会。”
【没错,当时社会经济破坏十分严重,需要与民休息,但是单纯的道家学说不足以满足当时的需求。汉武帝时期王国问题严重,需要加强中央集权,但是单纯的儒家学说也无法满足这一要求,所以他们需要兼采其他学说,才可以满足统治的需要。】
【所以董仲舒的儒家思想吸收阴阳五行、道、法等思想,其实是满足现实统治的需要。】
李世民:“的确所有教派都有其作用……”
他想到父亲李渊的废佛赦令,再次陷入了沉思。
他无法评判父亲的做法是否正确,因为佛教确实无益于平定天下,出家僧人只是获取政权能利用的对象而已,但佛教是否也在民众中有很强的力量,是否应平衡各个方面的势力,他想,他的答案应是肯定的。
【看出你们对汉代知识掌握十分薄弱了,你们这样十分危险,因为汉代有一位帝王经常作为考题出现。】
刘邦:“谁?”
刘邦内心有些窃喜:“这个人不会是……”
【这个人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汉武帝,刘彻。】
**
朝堂之上。
汉武帝刘彻威风凛凛地扫视众人,最后将目光落在了王恢身上。
王恢见状,连忙上前一步,拱手说道:“臣认为,这匈奴欺人太甚,若是一直放纵下去,胃口只会越来越大。”
刘彻沉默半晌:“那你认为现在最好的方法是?”
王恢:“打,而且要打得痛快。”
这时,韩安国站了出来,反驳道:“匈奴距离我们太过遥远且位置不定,我们大汉太平了这么多年,且不说能不能打得过,连个能征善战的名将都没有啊!”
群臣闻言,立刻附和道:“是啊,是啊。”
“说的在理。”
“去了也不一定能找到,能找到也不一定打得过啊!”
韩安国见这么多人支持他,接着说道:“陛下,您还是把公主嫁了吧!”
王恢眼看自己不占理,在人数上也占劣势,只好向刘彻投去疑问的目光。
汉武帝一抬手,朝堂下的群臣们顿时安静,等待他做出最终决定。
最终,刘彻大手一挥:“打。”
大汉的确太平了如此多年,韩安国担心的并不无道理,大汉现在的确也没有能征善战的名将,但他打算赌一把。
就像是一百多年前赵国名将李牧偷袭匈奴成功了一般,他决定,让王恢带领军队在马邑处设伏准备偷袭。
群臣听了这个决定,都纷纷面露苦色。
这时,殿外突然雷声大作,几声惊雷响彻天空,群臣们议论声顿时四起,王恢站在原地也有些心惊。
报应这么快就来了?
“陛下,陛下——”一位大臣推门闯入,一进门就直接跪倒在地,声泪俱下:“不好了,不好了——”
刘彻眉心一紧,呵斥道:“说!”
只见那大臣指着门外,声音颤抖:“神怪,神怪来了啊——”
“神怪?”
群臣们面面相觑,但那大臣闻风丧胆的模样实在不像在说谎,汉武帝本就对神仙之类的东西有些迷信,一听这话直接坐不住了。
他从座位上站起,视线穿过众人最终落在王恢身上:“陪朕出去看看。”
二人刚走出殿外,那大臣抬头一看,又没站稳,一个踉跄跌倒在地,顺势跪在地上磕了几个响头,然后才颤巍巍地伸出手指,指着天空:“就……就是这,天,天上破了个洞啊——神怪要来了,神怪要来了啊——”
汉武帝将信将疑地顺着大臣的手向天上看去,只见这天空上的乌云开始渐渐消散,逐渐露出天空上的一块黑洞。
刚刚制订好偷袭匈奴的策略,天空立刻出现千年不遇的异象,汉武帝盯着这块黑洞,心中隐隐地有些不详的预感。
【秦汉时期是高考历史考察的重点时期,而汉武帝刘彻则是出题频率最高的一位皇帝,比如说下面这道题。】
【汉武帝南征北伐,东巡西幸,奢靡无度,致府库告竭,遂用聚敛之臣,“凡可以佐用者一孔不遗,独于田租不敢增益。”武帝此举()】
【a.体现以农为本】
【b.用于战事需要】
【c.意在敛财挥霍】
【d.解决了财政危机】
天幕中飘下了这些文字,群臣在震惊这黑洞居然出现画面的同时又震惊于自己为何可以看懂上面的文字,一时间不知该先震惊什么,只觉得刚刚那道雷似乎是披在了自己脑袋上,不然怎么会做如此真实而神奇的梦。
王恢心下一惊,如果他没看错也没听错的话,这黑洞不仅出现了画面和文字,自己不仅能看到也能听懂,这神怪不仅直呼陛下大名,而且…….
而且这神怪居然说陛下什么?!奢靡无度?致府库告竭?!
柳思杭:最后这道题评论区先答对的奖励19枚播播币!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5章 历史题目2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