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底的风,带着尚未褪尽的寒意。校园里的梧桐新芽才刚冒尖,走廊里的风声却已比枝叶更快地蔓延开。
最先嗅到不同寻常气息的,是林沫。
她是文艺社团的活跃人物,性格外向,身边追随者不少。她暗恋陆聿舟已久——那个总在社团活动上拿吉他出场的少年,冷漠、耀眼、目光里有火焰,却从未真正为谁停留。
直到最近,他的社交媒体上,开始出现一些奇怪的碎片。
有一次,是一本摊开的哲学书,灯光斜照在书页边缘,仔细辨认可以看到一句话,“出于爱而做的事情,总是在善恶之外发生。”这是尼采的《善恶的彼岸》。
还有一次,他上传了一段吉他即兴,标题写着:“人的第一要素就是自由。”——这分明是周老师课堂上反复引用的萨特的存在主义主张。
在林沫眼里,这些痕迹绝非巧合。嫉妒与愤怒在她胸腔翻涌。她开始截图、拼接,把蛛丝马迹拼成一张足以让人“相信”的网。
几天后,校园论坛上出现一条匿名帖子:
【有人注意到哲学系的冷美人讲师和某位大一男生关系不一般吗?】
跟帖瞬间炸开。
“真的假的?师生恋?有点劲爆啊。”
“不会吧,她可是海归博士堂堂哲学系讲师,怎么会看上学生?”
“楼主不会是在编吧?”
林沫在匿名里补刀:“你们去翻翻某人的小某书就知道了,最近情歌唱得很频繁呢。”
几张模糊截图被抛上去,流言的齿轮随即开始转动。
风声终究吹进了课堂。
那天,周知雅讲到尼采的“权力意志”,全班气氛本该安静。可一个平日不怎么发言的男生忽然举手,带着若有若无的笑意:“老师,尼采说过‘人要不断跨越界限’,那您觉得师生之间有没有界限?该不该跨越呢?”
一瞬间,教室里一片喧哗,有人低声吹口哨,有人干脆抬手掩嘴偷笑。
这是**裸的挑衅。
周知雅抬眼,眸色冷淡:“尼采的界限论,指的是精神自我的超越,而不是庸俗层面的联想。如果有人只能理解成绯闻,那我建议他先学会阅读。”
她的声音清亮,犹如锋刃划过空气。
教室一下子安静了。
但还未完全冷却,陆聿舟放下笔,慢条斯理地开口:“问题不在于谁和谁的关系,而在于提问的角度。如果带着揣测和恶意,那就不是思考,而是侮辱。”
他的声音平稳,却字字带锋,像一面盾牌直直挡在她身前。
哗然再起。原本只是小范围的起哄,这下反而像被点燃了新的火种。——若他们真没什么,陆何必当众出头?
下课后,窃窃私语成了走廊里的暗潮。有人悄悄发消息给林沫:“你说的**不离十啊!他当众护她,简直坐实了吧。”
林沫在屏幕前笑了,眼里却闪着狠意。她开始把课堂视频片段、陆的社交动态拼在一起,匿名发到论坛上,标题直指:“你们还觉得是巧合吗?”
晚餐时,学院里的一位年长的女老师在食堂里特意跟周知雅坐在一起,压低声音:“知雅,最近有些话题传得挺热,你多注意点。年轻学生嘛,总有点心思,还是需要多保持距离。”
语气温和,却暗含警告。
周知雅点头,微笑道谢:“我会注意的。”
心口却一紧。她知道,风声一旦传开,就再也不会彻底收回。
夜色里,她独自站在办公室窗前,望着校园初春的月光,耳边似乎还回荡着课堂上那一阵哄笑。
那种被注视、被揣测的感觉,就像一张无形的网,缓缓收紧。
可与此同时,她也记得,讲台上,那个少年的声音从容坚定,挡在她身前的样子。
周知雅轻轻合上眼,长长吐出一口气。
绯闻的火焰烧得越烈,她心里反而更清楚一件事——他们之间的真,比任何流言都要炽热。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