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梦远书城!手机版

您的位置 : 梦远书城 > 宫斗宅斗 > 繁星引尘 > 第18章 第 18 章

第18章 第 18 章

就在工作室忙于新项目和陈默带来的风波时,江南星的生活中又泛起了一段小小的往事的涟漪。

一天,她接到一个陌生电话,对方自称是父亲江文斌当年的一位老同事的儿子,姓吴。吴先生说,他父亲前段时间因病去世,整理遗物时,发现了一本旧日记和一些零散的文件,里面多次提到了江文斌,似乎涉及当年旧事的一些不同角度的记录。他知道江家后来的变故,思考良久,觉得或许应该把这些东西交给江文斌的家人。

江南星的心猛地一跳。她与吴先生约好了见面地点。

在一家安静的茶馆,江南星见到了这位吴先生。他是一个中年知识分子模样的人,神情温和。他将一个有些年头的牛皮纸文件袋交给了江南星。 “我父亲和您父亲当年关系不错,经常一起下棋。”吴先生缓缓道,“父亲晚年有时会念叨起您父亲,总说‘文斌可惜了’,‘那件事没那么简单’之类的话,但我们也没太在意。直到看到这些日记…具体情况,您自己看吧。希望对您能有点意义。”

江南星谢过吴先生,带着那个沉甸甸的文件袋回到工作室。她深吸一口气,才小心翼翼地打开。

里面是一本页面发黄的日记本,还有一些零散的会议记录草稿和便签。

她花了整整一个下午,仔细阅读那些模糊的字迹。日记断断续续,记录的多是工作琐事和心情,但确实多次提到父亲。从那些碎片化的信息中,江南星拼凑出一些新的线索:

父亲当年似乎对厂里某位领导的某些账目处理方式存有疑虑,私下做过一些调查,并和这位吴伯伯讨论过,担心会出问题。日记里提到“文斌忧心忡忡”、“劝他明哲保身”。而在出事前没多久,日记里写“文斌似与领导发生争执,情绪低落”、“闻上面有人来查,风雨欲来”。最后关于父亲的记录,则是在出事之后,只有一句充满震惊与惋惜的话:“文斌竟如此想不开?!难以置信!其中莫非另有隐情?”但后面再也没有相关记载。

那些零散的会议记录草稿上,有一些父亲的笔迹,标注着一些疑问和计算,似乎指向几笔账目的不清不楚,但并未明确指向任何人。有一张便签上,甚至写着一个陌生的厂外人员名字和电话号码,后面打了个问号。

这些信息像散落的拼图,无法构成一个完整的真相,却强烈地暗示:父亲当年或许并非单纯地贪污挥霍,他可能发现了什么问题,并因此陷入了极大的困境和危险,甚至他的“自杀”和“遗书”,都可能存在疑点。

江南星拿着这些纸张,双手微微颤抖。虽然早已接受父亲犯罪自杀的事实,但这些新的线索,依然在她心中掀起了巨大的波澜。它无法为父亲翻案,却可能让那个模糊的父亲形象,多了一丝悲剧性的复杂色彩——他或许有错,但可能并非全然堕落;他或许懦弱,但可能也曾试图坚守一些东西。

她将这些东西拿给陆尘看。陆尘仔细看完,沉默良久,握住了她的手:“这些…改变不了已经发生的事,但或许能让你对父亲的理解更完整一些。”

江南星点点头,眼泪无声滑落。这一次,不是出于悲伤或羞耻,而是一种难以言喻的、为父亲可能承受过的压力和挣扎而感到的心痛与释然。她永远无法知道全部真相了,但这些旁证,足以让她心中的那个结,松动了最后一丝。

她没有选择去继续追查那个陌生的名字和号码,时过境迁,物是人非,追查的意义已然不大。她将父亲的老照片、那封遗书的新闻复印件和吴伯伯的日记放在了一起,小心地收好。这构成了她对父亲全部的了解:一个有才华、有温情但也有弱点、可能卷入无法挣脱的漩涡最终走向悲剧的普通人。

她去了墓地,将这一小叠复印的日记页在父亲墓前烧掉了。 “爸,我看到了一些别的东西。”她轻声说,“虽然还是不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但我知道你也许挣扎过,痛苦过。都过去了。我会好好的,妈妈和外婆也会好好的。安息吧。”

离开墓地时,她感觉心头最后一点沉重的枷锁,仿佛也随之消散了。她真正地、完全地接受了父亲的全部,连同那些光辉与阴影,确定与谜团。

生活继续向前。工作室的新项目,一部探讨虚拟现实与人类情感关系的实验性话剧《触不可及》,进入了紧张的排练阶段。江南星和陆尘大胆启用了陈默担任男主角之一,而江南星则挑战一人分饰两角。

排练充满了挑战,技术手段的融入、虚实场景的切换、情感表达的精度,都要求极高。陈默在经历了之前的教训后,变得更加投入和配合,他的才华在正确的引导下得到了充分发挥。江南星和他的对手戏碰撞出激烈的火花。

期间,苏筱从上海回来看过一次排练,惊叹于他们的进步和大胆尝试。 “你们这步子迈得可真大!”苏筱感叹,“不过看起来超酷!” “要不要客串个角色?”江南星开玩笑。 “别别别,”苏筱连连摆手,“我还是安心当你们的赞助商和头号粉丝吧!”她最近升职加薪,确实豪气地以个人名义赞助了《触不可及》的一部分制作费用。

首演前夕,江南星收到了一封来自美国的邮件。是陆尘在国外学习时的一位导师,国际知名的戏剧理论家马丁先生。马丁先生偶然看到了“星尘剧造”《城光》的演出视频片段和介绍,非常感兴趣,尤其对江南星在表演和创作中体现出的“真实的力量”赞誉有加。他在邮件中邀请“星尘剧造”参加明年夏天在爱丁堡举办的一个国际边缘艺术节,并希望他们将《城光》或新作品带去参展交流。

这是一个通往更广阔舞台的绝佳机会!但同时也意味着巨大的工作量、资金压力和语言、文化适应的挑战。

江南星和陆尘兴奋又忐忑地商量了一夜。 “去吗?”陆尘问,眼中闪着光。 “当然去!”江南星回答,没有丝毫犹豫,“这么好的机会,怎么能错过?困难总有办法解决!”

他们召集全体成员宣布了这个消息,工作室沸腾了。每个人都看到了未来的无限可能。

《触不可及》的首演获得了空前的成功,新颖的形式和深刻的情感内核引发了热议和好评。演出结束后,江南星和陆尘站在舞台上,接受着观众热烈的掌声。台下,坐着母亲李慧和外婆,她们的笑容自豪而欣慰;坐着特意赶回来的苏筱,她激动地不停拍照;还有工作室的每一位成员,包括眼神里不再只有桀骜、更多了份沉稳与团队荣誉感的陈默。

江南星看着身边的陆尘,看着台下的亲友和伙伴,看着这个他们一点一滴建造起来的“星尘剧造”,心中充满了感激与力量。

未来的路还很长,爱丁堡的挑战就在前方,更多的未知等待着他们。但她知道,无论遇到什么,她都不会再恐惧或迷茫。因为她已经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舞台和光芒,并且,不是独自一人。

幕布落下又升起,掌声经久不息。属于他们的戏剧,永不落幕。属于他们的旅程,才刚刚开始。

与陆尘的感情稳定,事业也逐渐步入正轨,一个现实而又温馨的议题自然而然地摆在了江南星面前:是时候正式地去见见陆尘的父母了。

陆尘家在一个毗邻的二线城市,父母都是大学老师,书香门第。得知儿子要和女朋友回来,二老表现得非常重视,提前好几天就开始准备。

去之前,江南星难得地显露出几分紧张。她拉着苏筱视频,咨询该穿什么、带什么礼物、要注意什么礼仪。 “放松点,星星!”苏筱在屏幕那头笑她,“你可是在舞台上发光发热的江老师,见个家长而已,小场面!拿出你演《城光》里那个老工程师的沉稳劲儿来!” “那能一样吗?”江南星哭笑不得,“那是演戏,这是现实考核。” “考核什么呀?”陆尘正好走进来,听到后半句,从后面自然地环住她的腰,下巴搁在她肩膀上,对着屏幕里的苏筱打了个招呼,“我爸妈人特别好,早就想见你了,不用紧张。他们就喜欢真诚的人。”

话虽如此,真正踏上前往陆尘家的高铁时,江南星手心还是微微冒汗。她准备的礼物是精心挑选的:给陆尘父亲的一套限量版古典戏剧唱片,给母亲的一条真丝刺绣披肩,既显心意又不失品味。

陆尘的家是那种典型的充满书卷气的知识分子家庭,干净、雅致,满墙的书柜,空气中飘着淡淡的茶香。陆父儒雅温和,话不多但眼神慈祥;陆母热情周到,拉着江南星的手仔细端详,眼里是掩饰不住的喜欢和好奇。

“常常听小尘提起你,说你特别有才华,又努力。”陆母亲切地让她吃水果,“今天总算见着了,比照片上还好看。” “阿姨您过奖了。”江南星有些不好意思地笑笑。 “《城光》的录像我们看了好几遍,”陆父推了推眼镜,开口了,语气是学者式的认真,“尤其是你演的那位老工程师,情感把握非常精准,层次丰富,很难得。听说你还参与了编剧和采访?” 江南星点头:“是的,叔叔。前期采访花了很多时间。” “深入生活,才能出好作品。”陆父表示赞许,“比闭门造车强。”

午饭氛围轻松愉快。陆尘父母很体贴,并没有过多追问江南星的家庭情况——显然陆尘已经提前和他们沟通过。他们更多地是聊戏剧、聊文学、聊江南星的工作室,言语间充满了对年轻人追求梦想的支持和理解。

饭后,陆母拉着江南星到阳台喝茶,聊起了陆尘小时候的趣事,说他如何从小就对舞台着迷,把家里的床单当披风演戏,如何为了考戏剧学院和家里“抗争”。 “他那股倔劲儿,跟他爸年轻时一模一样。”陆母笑着说,“不过,看到他现在做着自己喜欢的事,还有你这么好的姑娘在身边,我们也就放心了。”

那一刻,江南星心中涌起一股暖流。这种来自长辈的、平和的接纳与祝福,是她生命中一份陌生而珍贵的礼物。

傍晚,陆尘带江南星在自己从小长大的城市里散步。走过他读过的小学、中学,常去的书店,第一次登台表演的少年宫…陆尘指着那些地方,讲述着曾经的自己。江南星静静地听着,仿佛看到了一个少年如何一步步走向他的星辰大海,而自己,如今正走在他的身边。

“我爸妈很喜欢你。”陆尘握着她的手,语气肯定。 “嗯,我看出来了。”江南星笑着点头,“他们真好。” “那…”陆尘停下脚步,看着她,眼神亮晶晶的,“下次,是不是该轮到我去见见阿姨和外婆了?”

江南星微微一怔,随即心底泛起温柔的涟漪。是啊,她的家人。母亲李慧的状态越来越稳定,甚至开始在一家社区图书馆做志愿者,帮忙整理书籍。外婆身体也还算硬朗。她们都知道陆尘的存在,电话里也常问起。也是时候让他正式走进她的家庭了。

“好。”她点头,“等我回去就跟她们说。外婆煲的汤可好喝了,你肯定喜欢。”

见家长的过程,比江南星想象中要顺利和温暖得多。它没有戏剧性的冲突,只有琐碎日常里流淌出的温情与接纳。这让她对“家”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仅是由血缘或过去定义的,更是由彼此的选择、真诚的对待和共同的未来所构建的。

回到他们的城市后不久,陆尘也正式拜访了江南星的家。李慧有些拘谨但努力表现得热情,准备了一大桌子菜。外婆则拉着陆尘的手,絮絮叨叨地说了很多江南星小时候的糗事,把江南星闹了个大红脸。陆尘全程耐心听着,适时地递上茶杯,夸赞外婆的手艺,气氛融洽而温馨。

两个原本独立的家庭,因为他们的联结,开始产生了微妙的、温暖的交集。这对于曾经经历过家庭破碎的江南星来说,意味着一种新的、稳固的归属感正在悄然形成。

爱丁堡国际边缘艺术节的邀请,既是巨大的机遇,也是前所未有的挑战。对于“星尘剧造”这样一个年轻的团队来说,要跨出国门,在世界上最盛大、竞争也最激烈的艺术节上亮相,需要做的准备工作和面临的困难超乎想象。

第一关:语言与文化。他们的作品《城光》是根植于中国本土城市变迁的故事,如何让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理解并产生共鸣?字幕的翻译至关重要。他们聘请了专业的戏剧翻译,但很多充满本土特色和文化背景的台词、俚语,很难找到完全对应的英文表达。江南星、陆尘和翻译一遍遍磨合,力求在准确和可理解之间找到最佳平衡。此外,他们还需要准备英文的剧情简介、宣传材料,甚至要学习如何用英语进行演后谈。

第二关:资金。艺术节的注册费、国际运费、团队成员的国际机票、爱丁堡昂贵的住宿费…即使有马丁先生的一些帮助和之前项目的积蓄,预算依然捉襟见肘。他们不得不发起众筹,精打细算地规划行程,甚至考虑过要不要租一辆房车解决部分住宿问题。苏筱再次雪中送炭,牵线了她所在广告公司的一个旨在支持青年文化的海外推广项目,争取到了一笔不小的赞助。

第三关:演出与技术。爱丁堡的演出场地千奇百怪,他们被分配到的是一个历史悠久但空间狭小、设备简单的教堂地下室。如何在这个非传统的空间里,最大限度地呈现《城光》的舞台效果?舞美设计必须重新调整,灯光和音响方案也要因地制宜。他们提前很久就开始研究场地图纸,设计最简洁有效的方案。

尽管困难重重,但整个团队都憋着一股劲,充满了兴奋与期待。出发前一个月,排练厅的灯常常亮到深夜。大家反复打磨每一个细节,对着空气模拟可能出现的各种意外状况,甚至拉着几位外语好的朋友来当“试看观众”,测试字幕速度和理解度。

陈默在这次筹备中表现出了极大的投入和进步。他的英语是团队里最好的,主动承担了大量与外方沟通和资料翻译校对的工作,毫无怨言。他似乎将这次出征看作是一次证明团队、也是证明自己的绝佳机会。

终于,出发的日子到了。带着精简再精简的行头和道具,怀着忐忑与憧憬,“星尘剧造”一行五人踏上了前往苏格兰的旅程。

爱丁堡艺术节的气氛是狂热而迷人的。整个城市仿佛一个巨大的嘉年华,街道上挤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演员、观众、游客,随处可见五花八门的街头表演、海报、传单。那种对艺术的极致热爱和自由表达的氛围,深深感染了初来乍到的他们。

然而,现实很快给了他们一个下马威。他们的首场演出,观众寥寥无几,只有十几个好奇走进来的游客。演出结束后,虽然有零星的掌声,但演后谈环节几乎无人提问,气氛有些冷清。

大家难免有些失落。但他们很快调整心态:在成千上万个演出中,他们只是不起眼的一个,需要主动去争取关注。

从第二天起,他们改变了策略。除了常规的海报张贴,他们开始在皇家英里大道上进行简短的角色扮演式宣传,陈默和江南星用英语大声吆喝,介绍《城光》的故事;陆尘和其他成员则负责分发传单。他们还积极与其他国家的剧团交流,互相捧场,学习别人的宣传技巧。

口碑开始慢慢发酵。有观众被他们独特的东方故事和真挚表演所打动,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了观后感;有当地的戏剧评论人偶然走进剧场,看完后给出了不错的评价;马丁先生也如约前来,并带来了一些圈内的朋友。

观众渐渐多了起来。从十几人到几十人,到最后几场,甚至出现了需要加座的情况。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被剧中关于家庭、记忆、城市变迁与个人命运的普世情感所打动。演后谈变得热烈,观众们好奇地询问中国的城市化、询问表演的细节、分享他们自己的感受。

虽然最终他们未能获得什么奖项,但对于“星尘剧造”而言,这次爱丁堡之行已经是一次巨大的成功。他们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年轻戏剧人的思考和表达,他们的作品在不同文化语境中得到了验证和共鸣。他们开阔了眼界,看到了戏剧的无限可能,也看到了自身的不足和未来努力的方向。

在爱丁堡的最后一场演出落幕时,听着台下不同肤色的观众送上的热烈掌声,江南星和陆尘的手紧紧握在一起。他们知道,他们推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这条路,他们有能力,也有信心继续走下去。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错嫁给年代文大佬后

狩心游戏

朕真的不会开机甲

三号风球

在星际开密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