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梦远书城!手机版

您的位置 : 梦远书城 > 宫斗宅斗 > 飞龙全传之现代精编版 > 第33章 第 33 章

第33章 第 33 章

话说后汉的皇帝刘承祐,听了奸臣苏凤吉的建议,决定亲自带兵去征讨郭威。可他哪儿想到,这一战打得一败涂地——郭家军像砍瓜切菜似的,把汉军杀得将领战死、士兵逃散。刘承祐这会儿满脑子就一个念头:保命!他不敢再留在军营,只好丢下大军逃跑,身边只带了几个贴身的太监。一行人慌慌张张地往玄武门跑,刚到城门外面,就看见城楼上插满了郭家军的旗帜,士兵们手握长枪大刀,密密麻麻地堵在路口,明摆着就是不让他过。

刘承祐心里一紧,腿都有点发软,赶紧勒住马缰绳,不敢再往前挪一步。他想掉头往别的城门跑,可刚转个方向,就远远看见封丘门外也有郭兵在巡逻,离这儿没多远。没办法,他只好又把马转回来,沿着玄武门旁边的大街往西跑。跑着跑着,身边的太监一个个都跑散了——有的被乱兵冲散,有的干脆趁乱躲起来了,到最后,就剩刘承祐一个人骑着马,孤零零地在大街上狂奔。

他跑了没一会儿,就看见路边有一座寺庙,庙门上方挂着一块匾,写着“白云禅寺”四个大字。刘承祐实在跑不动了,也顾不上体面,赶紧翻身下马,踉踉跄跄地走进山门,直奔大殿。刚进殿门,就听见外面大街上盔甲碰撞的“哗啦”声、战马的嘶鸣声、士兵的呐喊声,一声比一声近。他靠在佛殿的柱子上,浑身发抖,心里清楚:自己的江山彻底完了,再也没法挽回了。

他盯着佛殿里的佛像,眼泪突然就流了下来,嘴里喃喃自语:“我刘承祐啊,今天真是天要亡我!郭兵都打进汴梁城了,我死了倒没什么,可我爹刘知远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就这么白白给了别人,我还有脸去见地下的列祖列宗吗?还有宫里的皇太后,我把她一个人丢下,她年纪大了,以后靠谁呢?我这儿子当得太不孝了!都怪我,当初不听忠臣的劝告,非要信苏凤吉那奸贼的话,现在落得国破家亡的下场,我活着还有什么用?”

他越说越绝望,伸手从腰间解下系着的黄绫腰带——这还是他当皇帝时专门定做的,上面绣着龙纹。他把黄绫系在大殿的柱子上,打了个死结,又抬头对着佛像拜了三拜,大声喊道:“我后悔啊!后悔没听忠臣的谏言,才有今天的下场!”喊完,他把头伸进黄绫套里,双脚一蹬,就这么自缢身亡了。刘承祐在位总共才三年,死的时候才二十一岁。后来有人为他写了首诗哀悼:“刚坐上皇位没几年,就被藩王的兵马打到了京城前。直到死了才后悔没听忠臣的劝告,当初要是不瞎指挥,何至于此呢?”

再说郭威,他带着大军打进汴梁城后,第一件事就是下令让士兵把四个城门守住,防止有人逃跑,也防止乱兵进城抢劫。安排好守城的事,他就带着手下的将领直奔苏凤吉的私宅——他早就恨透了这个奸贼,不仅害了史弘肇一家,还挑唆皇帝来打自己。苏府的人根本没来得及反抗,就被郭家军围得水泄不通。士兵们进去搜查,把苏凤吉家里的男男女女都抓了起来,一数,总共一百九十四个人,连刚出生的婴儿都没落下。

处理完苏府的人,郭威又让人进宫去抓苏凤吉的女儿——也就是当今的苏皇后。他这么做,一是为了斩草除根,二是为了等史彦超抓住苏凤吉后,一起带到史弘肇的灵前祭奠,给史弘肇报仇。这些事安排好后,郭威就坐镇府衙,等着史彦超的消息。

与此同时,宫里的养老宫里,李太后正坐在窗边发呆。她这几天一直心神不宁,总觉得会出大事。突然,一个太监慌慌张张地跑进来,跪在地上哭着说:“太后娘娘!不好了!皇上亲自带兵去打仗,现在下落不明!郭兵已经打进皇城了,文武大臣都跑光了,郭威现在就在朝堂上!刚才还有好多乱兵,把苏皇后给抓走了!您快拿个主意吧!”

李太后一听这话,脑子“嗡”的一声,眼前发黑,差点从椅子上摔下来。她扶住桌子,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似的往下掉,过了好一会儿才缓过劲来,对身边的太监说:“快,扶我出去!我要去见郭威!就算是死,我也要问清楚,幼主到底在哪儿!”

旁边掌管宫廷事务的大太监赶紧拦住她,劝道:“太后娘娘,您可不能去啊!宫门外全是郭兵把守,您出去了要是有个三长两短,可怎么办啊?”

李太后摇摇头,眼神里满是决绝:“现在国都破了,家也没了,我还有什么可怕的?我今天就是拼了这条老命,也要去问个明白!”说完,她推开太监的手,带头往宫外走。宫里的太监宫女们,胆小的早就躲起来了,只有几个平时受李太后恩惠的,壮着胆子跟在后面。

一行人走到分宫楼,就被守在这里的郭兵拦住了。跟在后面的太监赶紧上前,对着郭兵大声说:“这是当今的李太后,要去见郭元帅,有重要的事要说,你们快进去通报!”郭兵见李太后穿着太后的服饰,神色庄重,不敢怠慢,赶紧转身去给郭威报信。

没一会儿,郭兵回来传话,说郭威请李太后去金銮殿见。李太后整理了一下衣服,挺直腰板,一步步走进金銮殿。满朝文武都知道,李太后是个贤明的太后,当年先帝刘知远在位时,她经常劝先帝体恤百姓,还帮着打理后宫,从没出过差错。郭威当年在刘知远手下做事时,也受过李太后的恩惠——李太后待郭威的妻子柴氏,就像亲姐妹一样。

这会儿郭威见李太后走进来,心里又愧又羞。他想起当年先帝对自己的信任,想起李太后对柴氏的照顾,可自己现在却打进了京城,逼得皇帝下落不明。他下意识地往后退了几步,然后“扑通”一声跪在地上,低着头说:“娘娘,微臣郭威,参见太后。”

跟在郭威身边的禅州将领们,见元帅都跪下了,也赶紧跟着跪在丹墀下面,齐声说:“参见太后娘娘!”

李太后看着跪在地上的郭威,强忍着眼泪,声音沙哑地说:“都起来吧。”

等众人都站起来,李太后才开口问道:“郭元帅,你无缘无故带兵打进京城,扰乱国家社稷,到底是为了什么?”

郭威赶紧解释:“娘娘,微臣受先帝的大恩,一直恪守臣子的本分,从来没想过要背叛朝廷。可谁知道,皇上听信奸贼的谗言,非要置微臣于死地。微臣这才没办法,只好带兵过来,只想除掉奸臣,整顿朝纲,绝没有别的心思,还请娘娘明察!”

李太后冷笑一声,眼泪又流了下来:“就算幼主年轻,有对不住你的地方,你也该看在先帝的面子上手下留情啊!你忘了吗?先帝在世时,跟你情同手足,一起吃苦,一起打仗,好不容易才打下这片江山。因为你功劳大,先帝封你做元帅,把兵权交给你。先帝临死前,还因为你忠诚,把幼主托付给你,指望你辅佐他,保住刘家的江山。可你呢?半路上变了心,欺负我们孤儿寡母,起兵造反,你就不怕上天报应吗?”

郭威听李太后这么说,心里更不是滋味了,眼泪也忍不住掉了下来:“娘娘,微臣带兵过来,真的只是为了除掉苏凤吉这个奸贼——一来是为了整顿朝纲,二来是为了给史弘肇大人报仇。微臣绝没有造反的心思啊!”

“没造反的心思?”李太后追问,“那你为什么要跟皇上打仗?”

“娘娘,那是苏凤吉带兵出城,非要杀微臣,微臣没办法,才只好带兵反抗,绝不敢跟皇上作对啊!”郭威急忙辩解。

李太后又问:“既然你没跟皇上作对,那现在皇上在哪儿?为什么不请他回朝?”

郭威心里咯噔一下——他其实也不知道刘承祐的下落,但他不敢说实话,只好编了个借口:“娘娘,想必皇上是在乱军中走散了。您先别着急,微臣这就派人四处寻找,找到皇上后,就请他回朝。到时候,微臣会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清楚,只把苏凤吉一个人治罪,然后就退回军营,继续做微臣的本分。”

李太后这会儿也没别的办法,只好相信郭威的话。她擦了擦眼泪,带着身边的太监宫女,一步一回头地回了安乐宫。她心里还抱着一丝希望,觉得郭威真的会找到皇上,保住刘家的江山。可她哪儿知道,这不过是郭威的缓兵之计,江山早就已经换了主人。

再说史彦超,他正带着人追杀苏凤吉。苏凤吉这会儿就像丧家之犬,慌不择路地往前跑,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活下去。史彦超骑着马在后面紧追不舍,可他的马离苏凤吉还有一百多步远,怎么也追不上。

其实史彦超手里有弓箭,要是他这会儿射箭,就算射不中苏凤吉,也能射中他的马。可史彦超心里憋着一股劲——他非要抓住活的苏凤吉,带到哥哥史弘肇的灵前,亲手杀了他报仇。他一边追,一边在心里骂:“奸贼!你跑不了了!今天我就算追到天涯海角,也要把你抓住!”他一边喊,一边用力拍打马屁股,催着马往前跑。

苏凤吉跑得上气不接下气,心里又怕又急,只恨自己的马没长翅膀。就在他快撑不住的时候,突然看见路边有一座古庙。他也顾不上庙里有没有人,赶紧翻身下马,提着刀就往庙里跑。跑进山门后,他躲在门后面,心里盘算着:“反正也是死,不如跟这黑小子拼了!等他进来,我就一刀杀了他!”

史彦超很快就追到了庙门口。他翻身下马,提着长枪正要往里冲,突然一阵阴风吹了过来,庙里的尘土被吹得漫天飞舞,还隐隐约约能听到哭声。史彦超心里一咯噔,停下了脚步——他总觉得不对劲,好像有什么人在提醒他。

就在这时,他听见半空中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像是哥哥史弘肇的声音:“兄弟,别进去!那奸贼躲在里面暗算你!你先守住山门,救兵马上就到了!”

史彦超一愣,眼泪瞬间就流了下来——他知道,这是哥哥的阴灵在保护他。他对着庙门拜了拜,哽咽着说:“哥哥,谢谢你在天有灵保佑我!等我抓住这奸贼,一定给你报仇!”

话音刚落,就听见远处传来马蹄声和盔甲碰撞的声音。史彦超回头一看,只见西边尘土飞扬,一队人马正往这边赶来,旗帜上写着“禅州”两个字。原来是王峻和韩通,他们奉了郭威的命令,带着人来接应史彦超。

史彦超赶紧迎上去,对王峻和韩通说:“二位将军来得正好!苏凤吉那奸贼躲进这座庙里了,快让人把庙围起来,别让他跑了!”

王峻和韩通赶紧下令,让士兵们把古庙团团围住,连后门都派人守着。躲在门后的苏凤吉,听见外面来了援军,吓得腿都软了——他知道,这次是真的跑不了了。他不敢再躲在门后,只好往庙里跑,想找个地方藏起来。

他跑过大殿,来到侧面的十王廊下,突然看见一个人站在那里——穿着官服,戴着襆头,手里拿着象简,正是被他害死的史弘肇!苏凤吉吓得大叫一声,嘴巴张得老大,却发不出声音。史弘肇眼睛瞪得圆圆的,大声喝道:“奸贼!你往哪儿跑!快还我的命来!”说完,举起手里的象简,朝着苏凤吉的脸打过去。

苏凤吉被吓得一哆嗦,“扑通”一声倒在地上,当场晕了过去。就在这时,王峻、韩通和史彦超带着士兵冲了进来,看见苏凤吉躺在地上,赶紧让人把他五花大绑起来,拴在马背上。一行人出了古庙,往汴梁城赶去。回到城里后,他们立刻去见郭威,禀报了抓住苏凤吉的消息。

郭威听说抓住了苏凤吉,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他先让人把史弘肇夫妇的骸骨从原来的地方挖出来,用最好的棺材装殓好,准备葬到史家的祖坟里。另外,史弘肇家里其他被害的人,也让人找了块地,好好安葬。

到了下葬的那天,史彦超找到郭威,对他说:“元帅,我想把苏凤吉全家的人都带到我哥哥的坟前,祭奠我哥哥和嫂子,让他们在天之灵能安息。”

就在这时,站在一旁的军师王朴赶紧拦住他,说:“二将军,我有句话想跟你说。老话说‘养了一家人,犯错的只有一个人’,当初害你哥哥的,只有苏凤吉一个人,跟他家里的老弱妇孺没关系啊。现在我们刚打进汴梁城,最需要的就是赢得民心。要是你把他全家的人都杀了,一来是伤了上天的好生之德,二来老百姓会害怕,心里也会怨恨我们,这对将军你、对元帅都没好处啊。依我看,不如只把苏凤吉和他的妻子,还有他的儿子儿媳带来祭奠你哥哥,其他的人就放了吧。这样既符合国法,也合人情,是最好的办法。”

史彦超皱着眉头说:“军师说的话,我都听。可宫里的苏皇后,是苏凤吉的亲生女儿,就是她在宫里迷惑皇上,才把朝廷搞得一团糟,她也该去祭奠我哥哥!”

王朴赶紧摇头:“将军,这可不行!苏皇后虽然是苏凤吉的女儿,但她毕竟是汉主的皇后,我们跟她之间有君臣的名分,不能乱了规矩。要是把她拿去祭奠你哥哥,不仅你哥哥的阴灵会不安,还会坏了元帅的名声,这事绝对不能做!”

史彦超还是不服气:“军师,苏皇后虽然是皇后,但她对臣子不仁,就是我们的仇人!我今天一定要杀了她,给我哥哥报仇,不然我哥哥在地下也闭不上眼!”

王朴想了想,说:“将军要是实在想报仇,我倒有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刚才探子来报,说汉主在白云禅寺自缢身亡了。不如让苏皇后自尽,跟汉主一起下葬,就当是给你哥哥报仇了,这样不是很好吗?”

郭威也在一旁劝道:“贤弟,你就听军师的话吧,别太固执了。你哥哥生前是个忠臣,一心为国为民,死后肯定成了神仙,保佑老百姓。听我们的,没错。”

史彦超见郭威都这么说了,只好忍着眼泪点头同意。他让人把苏凤吉、苏凤吉的妻子、儿子和儿媳四个人绑起来,带到史弘肇的坟前。

那天,满朝的文武大臣听说要给史弘肇祭奠,还要杀苏凤吉报仇,都跟着郭威一起来到了坟地。只见坟前摆着祭奠用的酒席、香烛和纸钱,苏凤吉一家四口跪在地上,吓得浑身发抖。

首先是郭威带着文武大臣和禅州的将领,一个个上前祭奠,烧了纸钱。然后轮到史彦超,他拿着香,倒了酒,跪在地上,对着坟墓哭着说:“哥哥,嫂子,你们生前是好人,死后肯定成了神明。今天我把害你们的奸贼带来了,你们快出来受祭吧!”

拜完之后,史彦超站起来,挽起袖子,眼睛瞪得通红,让人把苏凤吉身上的衣服都剥了下来。他手里拿着一把锋利的钢刀,指着苏凤吉骂道:“你这个误国害民的奸贼!你靠着女儿是皇后,在朝廷里作威作福,还想削弱藩镇的力量,害死我哥哥一家!你以为没人能治得了你吗?今天老天爷开眼,让我抓住了你!我今天就要把你的心肝挖出来,祭奠我哥哥和嫂子!”

说完,他让人烧了纸钱。苏凤吉跪在地上,心里充满了悔恨——他后悔当初不该害史弘肇,后悔不该挑唆皇帝跟郭威作对,可现在说什么都晚了。他低着头,一句话也不说,等着死。

史彦超可没给她留时间,他左手按住苏凤吉的肩膀,右手拿着刀,对着苏凤吉的胸口就刺了下去。只听“噗嗤”一声,苏凤吉的胸口被刺穿,鲜血一下子就流了出来。史彦超伸手进去,把苏凤吉的心肝掏了出来,血淋淋地放在供桌上,然后又大哭起来:“哥哥,嫂子,你们的在天之灵快来看啊!我杀了仇人,把他的心肝带来了,你们快受祭吧!”

哭完之后,史彦超又把苏凤吉一家四口的头都砍了下来,也放在供桌上。就在这时,坟前突然刮起一阵阴风,黄沙漫天飞舞,还隐隐约约能听到哭声,慢慢向西边飘去。郭威带着手下的将领,赶紧跪在地上磕头。史彦超也跟着磕头,然后又倒了三杯酒,祭奠了哥哥嫂子的灵位。

之后,史彦超走到郭威面前,“扑通”一声跪下,说:“元帅,我史彦超能报了这个仇,全靠您的帮助。这份恩情,我一辈子都不会忘!”

郭威赶紧把他扶起来,说:“将军快别这么说,这都是你哥哥在天有灵,跟我没关系。”

史彦超站起来,又跟禅州的将领们道谢,然后跟着文武大臣一起回了城。回到城里后,他让人逼着苏皇后自尽,然后把她和刘承祐一起葬在了王陵里。这些事都办完后,汴梁城才算暂时安定下来。

到了第二天,郭威带着文武大臣去见李太后,把刘承祐自缢身亡的事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她。李太后听了,除了流泪,什么也做不了——她知道,刘家的江山彻底完了。

这时,文武大臣们一起跪下,对李太后说:“国家不能一天没有皇帝,请太后赶紧选一个贤明的君主,安定天下吧!”

李太后没办法,只好下诏书,让大臣们去迎接幼主的弟弟、河东节度使刘贄来当皇帝。刘贄是晋阳公刘崇的儿子,也就是刘承祐的堂弟。大臣们赶紧派人准备车马,去河东迎接刘贄。

可就在这时,边关传来急报:契丹人带兵入侵,已经快打到边境了,情况非常紧急。李太后只好下令,让郭威带兵去边关抵抗契丹。郭威接到诏书后,立刻带着手下的将领,率领大军出发。

大军走到澶州的时候,天色已经晚了,郭威就让士兵们在城里驻扎下来。当天晚上,禅州来的将领们偷偷聚在一起,商量着事情。一个叫张威的将领说:“我们从禅州开始跟着元帅,出生入死,本来就是想让元帅当皇帝,这样我们也能跟着沾光,封个官,让子孙后代过上好日子。可现在倒好,打进京城后,昏君自缢了,却要立刘家的人当皇帝,我可不愿意!”

另一个将领也附和道:“是啊!我们跟着元帅打仗,吃了多少苦,要是立了刘贄,以后我们这些禅州来的人,肯定没好果子吃!”

军师王朴看着大家,说:“各位将军说的话,跟我想的一样。这事不能再等了,明天我们就动手,保证能让元帅当上皇帝。”

将领们一听,都高兴得不得了,赶紧回去准备。

第二天一大早,郭威刚起床,正准备下令让大军出发,突然听见外面传来一阵嘈杂的声音,士兵们的呐喊声、兵器的碰撞声,乱成一团。郭威心里一惊,以为是士兵哗变了,赶紧让手下的人把馆驿的门关上。

可没一会儿,就有好多将领翻墙进来,一下子围到了郭威面前。郭威又惊又疑,问道:“你们这是干什么?出什么事了?”

将领们一起跪下,大声说:“我们跟着元帅,冒着生命危险打仗,就是想让元帅当皇帝!现在却要立别人当皇帝,我们心里不服!我们已经跟军师商量好了,今天就请元帅登基,号令天下!”

郭威赶紧摆手:“新皇帝已经定下来了,怎么能随便改呢?而且登基是大事,你们怎么能这么草率?”

王朴在一旁说:“元帅,大家的心意已经定了,您就别推辞了。再说,将领们已经跟刘家结了仇,要是立了刘贄,他们怎么可能甘心?到时候说不定会出更大的乱子。”

王朴的话还没说完,就看见王峻推开馆驿的门,从一个士兵手里扯过一面黄旗,快步走到郭威面前,把黄旗披在郭威身上,大声喊道:“我们共同拥立元帅当皇帝,谁要是不服,就是跟我们所有人作对!”

其他将领也跟着大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馆驿外面的士兵们也跟着喊,声音大得几十里外都能听见。

郭威看着眼前的场景,心里明白——这是大势所趋,自己就算想推辞也不行了。他只好顺着大家的意思,答应登基。将领们赶紧簇拥着郭威,带着大军往汴梁城回赶。

回到汴梁后,郭威立刻给李太后上了一道奏章,大致意思是:自己是被将领们逼着登基的,实在没办法推辞,愿意继续供奉汉朝的宗庙,把李太后当母亲一样侍奉。

李太后看着奏章,心里一片冰凉——她知道,郭威手握兵权,手下的人又都拥护他,自己根本没法反抗。只好下诏书,把刘贄废为湘隐公,让郭威代理朝政。就在这一年,后汉灭亡了。

后来有史官评论后汉的兴衰:“后汉高祖刘知远手里有精锐的军队,占据着有利的地盘,又正好赶上契丹人往北撤退,中原没有君主,所以他才能轻松当上皇帝,并不是因为他的才能和品德有多出众,只是运气好,赶上了好时候。根基不牢固的王朝,注定容易灭亡。后汉隐帝刘承祐虽然当了皇帝,可朝政却不是他自己说了算,老百姓也不认可他这个皇帝。他轻易相信奸臣的话,想除掉手握兵权的大臣,结果灾祸马上就来了,这是必然的结果。他们父子俩加起来,只当了四年皇帝,自古以来,没有哪个王朝的寿命这么短的。唉,真是让人哀叹啊!”

郭威正式登基那天,接受了文武大臣的朝拜。他追封刘承祐为隐帝,尊奉李太后为昭圣太后。到了第二天,郭威又去郊外祭拜天地,下诏书大赦天下。他说自己是周朝虢叔的后代,所以把国号定为“后周”,改年号为“广顺”,立妻子柴氏为皇后。

之后,郭威开始分封大臣:封柴荣为晋王,王峻为邺郡节度使,史彦超为京营总都,韩通为御营团练元帅,偏将王豹、曹英等人都封为总兵;封王朴为昌邑侯大将军,让他掌管军政大事;又封汉朝的老臣范质为右丞相,贞固为左丞相,窦仪为翰林学士。其他汉朝的大臣,愿意继续当官的,还让他们担任原来的官职;不愿意当官的,也准许他们回乡养老。跟着打仗的士兵们,也都给了赏钱和粮食。

文武大臣们都上前谢恩,可就在这时,有一个穿着纶巾道服的大臣,跪在台阶下,不仅不谢恩,还说:“微臣有个请求,希望皇上能听我说。”

这个人一开口,朝堂上的气氛一下子就变了——他这请求,不仅关系到自己的前程,还牵扯到后周初年的官场风气。正是:“朝廷给的爵位,不如上天给的品德珍贵;当官的功名,怎么比得上孝顺的名声?”

到底这个大臣是谁,他又提了什么请求,咱们下回再接着说。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还有此等好事?

宁得岁岁吵

不小心与嫡姐换亲后

我在虫族监狱写小说

在全A男团中假装Alp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