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周世宗柴荣见赵匡胤的罪是免了,可周天子只拨了三千兵马,要他去潼关捉拿高行周,用功劳抵消过错,心里头直打鼓,转头就找苗光义想办法。苗光义捋着下巴那撮山羊胡,慢悠悠道:“千岁您犯不着这么担惊受怕。世上的事本就有兴有败,都是天数定好的,强扭不来——就算是再厉害的英雄好汉,也拗不过老天爷的安排。你看那诸葛亮,有经天纬地的本事,能想出鬼神都猜不透的计谋,一辈子为蜀国鞠躬尽瘁,最后还不是死在秋风吹拂的五丈原?还有项羽,能把大山似的鼎举起来,一声怒喝就能吓瘫上千人,可一旦时运没了,还不是在乌江边上抹了脖子?古往今来多少能征善战的将军,运气好的时候顺风顺水,运气差的时候连主意都拿不定。我昨晚夜里看天象,见高行周的命星暗得快掉下来了,瞧着活不了多久,早没多少能耐了。如今赵公子只要鼓足勇气往前去,见机行事,顶多两个月,高行周肯定得死,到时候公子您就能立下别人一辈子都赶不上的大功。”
苗光义这话刚说完,旁边的赵匡胤就“嗤”地冷笑一声,扯着嗓子喊:“苗光义,你这牛鼻子老道!仗着自己会说几句空话,把瞎话编得天花乱坠,就想糊弄人?我这次去要是能打赢回来,就算了;要是打不赢,不把你腿筋挑断,我就不姓赵!”苗光义听了也不生气,反倒笑得更欢:“赵公子,你这是聪明了一辈子,偏偏这时候犯糊涂。你要是真应了我的话,杀了高行周,得胜回朝,到时候别说打我,恐怕还得拎着好酒来谢我呢!可要是杀不了高行周,你自己都死在潼关了,哪还有命回来断我的腿筋?公子尽管放心去,保准能成。我就在王府里等你的好消息,到时候还得陪你喝庆功酒呢。再说了,换别人领兵去,未必能砍下高行周的脑袋,可你跟他是前世的冤家、今生的对头,这是定死了的事,犯不着瞎琢磨。”
赵匡胤被他噎得说不出话,心里却翻来覆去地打鼓:高行周那杆祖传的花枪,谁不知道厉害?连铁枪王彦章都死在他手里,我哪打得过他?可转念又想,做人这辈子,总不能贪生怕死,等着让人捆起来砍头吧?要是因为之前的罪过被杀,死得不明不白;倒不如战死在沙场上,还能留个好名声传后世。主意一打定,他冲着柴荣大声说:“大哥,快去挑选兵马!我明天就出发,就算高行周有三头六臂,我也跟他拼了,不死不休!”柴荣见他下了决心,心里的石头落了一半,立刻往教场去点了三千精锐,全交给了赵匡胤。
赵匡胤把兵马在城外扎好营,连夜赶回家里辞行。一进门就见父亲赵弘殷坐在太师椅上,脸拉得老长,一句话都不说,眼里满是火气;母亲杜夫人终究是疼儿子,一看见他,眼泪就掉了下来,拉着他的袖子问:“我儿,你可算回来了?”赵匡胤点头:“娘,我回来了。”
赵弘殷这时候再也忍不住,手指头戳着他的额头,声音都发颤:“你这不成器的东西!我跟你说过多少回,别在外头惹祸,好歹让我和你娘多活几年!你偏不听,一次次闯祸,害得我们老两口提心吊胆。如今你还回来做什么?赶紧走,别在我跟前碍眼!”赵匡胤知道父亲是嘴硬心软,赶紧跪下解释:“爹,娘,周天子虽然免了我的罪,却要我带罪领兵,尽快去潼关捉拿高行周回来立功赎罪,我明天就要走,特意回来跟你们辞行。”
杜夫人一听这话,当场就哭出了声,抱着赵匡胤的胳膊不肯放;赵弘殷虽说刚才还在发火,可听见周主要儿子去潼关打高行周,明天就出发,吓得魂都快飞了——那高行周是什么人物?儿子这一去,怕是凶多吉少。他别过脸擦了擦眼泪,声音哽咽着说:“匡胤我的儿,我白养你一场啊!你这去潼关,十有**是回不来了,恐怕今天见这一面,以后就再也见不着了。”说着就不住地叹气,眼泪顺着皱纹往下淌。
赵匡胤赶紧扶着父亲的胳膊起身:“爹,高行周也是个人,又不是真有三头六臂,您别这么怕他。”赵弘殷狠狠瞪了他一眼:“你这畜生懂什么!那高行周精通兵法,还能看懂天象,排兵布阵跟孙武、姜子牙似的,一杆枪打遍天下没对手,连算卦都能断出吉凶,闻闻风向就知道输赢,捏把土就能猜出战局。你这是蚂蚱嫌路窄、雏鹰刚飞就嫌天低,根本不是他的对手,去了就是送死!我也没别的话说,就给你几句行军的规矩,你可得牢牢记住,照着做,或许还能留条命回来。你听好了:
沿路别伤着老百姓,天黑前一定要扎好营;
拔营得等太阳出来,选营地得找平坦安稳的地方;
夜里要防着敌人劫营,打更的得把时辰报清楚;
低洼的地方要防着人家放水淹营,窄道上得盯着别让人放火;
出兵得挑吉利的日子,打仗尽量占上风的位置;
追敌人的时候要防着埋伏,回营后得想着人家会不会反扑;
高行周的计谋多着呢,最会引诱你上当,挫你的锐气;
输赢虽然没法提前定,好歹听天由命,多靠脑子别蛮干。”
这几句都是赵弘殷打了一辈子仗总结的经验,他怕儿子记不住,特意念得慢,还拍着赵匡胤的手强调:“这都是保命的法子,你千万别仗着自己力气大就胡来,误了大事!”赵匡胤恭恭敬敬地应下,又对父母说:“爹,娘,我这去顶多半年,少则四个月,肯定能得胜回来,你们别担心。皇命在身,我不能多留,这就给你们磕头辞行。”说着磕了四个响头,转身要走。杜夫人哭着扯住他的衣角,怎么都不肯放,那场面跟生离死别似的,任谁看了都心酸。赵弘殷叹了口气,劝道:“夫人,孩子有大事要做,别拦着他了,让他走吧。”杜夫人这才依依不舍地松了手。
赵匡胤抹着眼泪出了正屋,往后院去辞妻子贺金蝉。贺金蝉早就听说丈夫要去潼关,心里头七上八下的,见他进来,赶紧迎到屋里,两人坐下后,她眼圈红红地说:“夫君,我听说朝廷免了你的罪,却又要你领兵远行,心里实在害怕。你这去可得求神明保佑,早点打赢回来,到时候我去拜天地、拜祖宗,好好谢恩。”赵匡胤握着她的手:“贤妻别担心,我进来是有件事托付你——爹娘年纪大了,早晚伺候的事,全靠你多费心。”贺金蝉点头:“这本来就是我该做的,你不用特意嘱咐。”说着,夫妻二人一起走到前厅,贺金蝉站在门口,看着他的背影,眼泪又掉了下来。
赵匡胤又回到正屋,跟弟弟赵匡义道别。他攥着赵匡义的手,声音低沉:“兄弟,我这去潼关,凶多吉少。要是我真死在高行周手里,爹娘年纪大了,就靠你尽孝;你嫂嫂还年轻,让她再找个人家,别让她守一辈子活寡。”赵匡义眼泪哗哗地流,攥着他的手不肯放:“哥哥你放心去,肯定能逢凶化吉,我在京城等着给你接风!”说着送他出了大门。
赵匡胤骑上马,往柴荣的王府去,到的时候已经是下午。柴荣早就备好了饯行的酒席,摆在书房里,就等他来。当时柴荣、赵匡胤、郑恩、张光远、罗彥威、赵普六个人按辈分坐下,只有苗光义不吃荤,特意给他摆了一桌素席。几人端着酒杯互相敬酒,夹着菜聊天,席间说的全是行军打仗的事。眼看着天快黑了,又喝了几杯,才撤了席,各自回房休息。
第二天一早,赵匡胤跟众人辞行,带着三千兵马,和郑恩一起,放了三声炮仗,浩浩荡荡地出了汴梁城,往潼关的方向走。走了没几天,路过昆明山,收服了山上的董龙、董虎兄弟——这俩人原本是占山为王的好汉,手下有八千喽啰,见赵匡胤是条英雄,又听说要去打高行周,当场就答应归顺,两路人马合在一起,一共一万一千人,队伍一下子壮大了不少。
又走了几天,路过张家莊,赵匡胤才知道张太公已经去世了。他赶紧让士兵备好祭品,亲自去张太公的灵前祭拜——当年他落魄的时候受过张太公的恩惠,如今张太公不在了,总得尽份女婿的礼数。张太公活着的时候家境殷实,可没儿没女,也没什么亲戚。赵匡胤叫来了张家的仆人和家童,挑了个忠厚老实的管家,让他负责照看张家的田地,逢年过节给张太公上坟;又嘱咐其他人要好好干活,不许偷懒耍滑,更不许欺负管家。众人都恭恭敬敬地应了。赵匡胤安排好这些事,才带着兵马继续往前走。有诗为证:
董家兄弟八千兵,归顺之后军纪明。
张家财多无后嗣,选个能人管公平。
大军在路上走得浩浩荡荡,一路往潼关去,沿途秋毫无犯,老百姓都站在路边看。正走着,探马小校周小三骑着马飞快地跑回来报告:“主爷,前面有座大山挡路,兵马没法往前走了!”赵匡胤一听,立刻下令扎营,转头问向导:“前面那座山叫什么名字?”
这会儿赵匡胤还是带罪领兵,周天子没给他封官,手下人既不能叫他“老爷”,也不能叫“元帅”,只好称呼“主爷”,意思是领兵的主帅。向导赶紧回话:“主爷,前面那座山叫太行山,又高又险,山路难走得很。”赵匡胤一听“太行山”,心里一动:我娘舅杜二公就在这山上当寨主,人称“抹谷大王”,不知道他最近怎么样了?不如上山去见见他,说不定还能借点兵马。
他转头对郑恩说:“三弟,这山上是我娘舅的地盘,手下兵马不少。你跟董龙、董虎兄弟守着营寨,我一个人上山去见他,跟他借点人,凑够人马,好去潼关跟高行周对阵。”郑恩点头答应,和董龙、董虎一起守营。赵匡胤没带一个随从,独自骑着马进了山口,顺着山路慢慢往上走。
这太行山的景色可真不赖:松柏长得直插云天,山涧里的溪水顺着石头往下流,哗啦哗啦响;獐子、鹿在树林里来回跑,一点都不怕人;兔子在山坡上打了好几个洞,豺狼偶尔从草丛里窜出来,转眼就没了影;鸟儿在树枝上飞着叫,还有会说话的鹦鹉,在枝头学人的声音;最让人喜欢的是山泉,水清澈得像雪练一样,顺着石头往下淌。
这时候正是中秋前后,山上的草木还带着绿意,野花也开得鲜艳,赵匡胤正看得入神,忽然听见“哐哐哐”的锣声,抬头一看,盘山道上站着几十个喽啰,手里拿着擂木,眼看就要往下扔。赵匡胤赶紧喊:“你们别扔!快去告诉抹谷大王,就说东京来的赵公子要见他!”
喽啰们往下一看,见赵匡胤头上扎着红头巾,身穿绿色战袍,脸膛红得像枣子,胡子硬得像钢针,骑着一匹红得像火炭的马,那马高大精神,衬得赵匡胤格外魁梧。喽啰们知道这人认识寨主,不敢怠慢,赶紧跑上山,到分金亭前跪下报告:“启禀大王,山下来了个红脸大汉,就他一个人一匹马,说自己是东京的赵公子,要见三大王您。请您定夺!”
杜二公一听,赶紧对身边的威山大王、巡山太保说:“这来的是我外甥,叫赵匡胤,字元朗。为人特别仁义,在关西五路也是条有名的好汉。今天来肯定有事,劳烦二位跟我一起下山接他上来,问问他来干什么。要是没别的事,还能留他多住几天。二位意下如何?”
巡山太保笑着问:“贤弟,去年你在千家店‘抹谷’(指劫道)的时候,把你揍了一顿的,是不是就是这位外甥?”杜二公也笑了:“不瞒你说,当初教训我的,就是这孩子。”巡山太保点头:“怪不得要我们一起去接,原来是贤弟的‘上司’,我们当然该去。”威山大王也说:“我早就听说你这外甥是条英雄,去年你被他打了之后,我就想把他接上山来,可惜他走得早,没见着,心里一直遗憾。如今他来了,正合我意,该去接。”
说着,杜二公吩咐喽啰大开寨门,打扫干净迎接。三个寨主一起下山,把赵匡胤接上山,到大厅里互相见了礼,各自坐下。赵匡胤先跟杜二公聊了会儿甥舅间的家常,然后才问另外两位寨主的姓名。赵匡胤后来是开国皇帝,天生带着股让人恭敬的气场,这会儿虽然还没发迹,可那股福气已经藏不住了。他刚问出口,李通和周霸就赶紧站起来回话。
威山大王说:“公子,我叫李通。这是我义弟,叫周霸。我们都是涿州人,之前跟当地的豪强结了仇,一时气不过,把人打死了,官府到处抓我们,没地方躲,才来这山上落草。我们只是想暂时活命,并不是真愿意当强盗。”赵匡胤点头:“原来二位都是英雄好汉,有这么好的本事,可惜埋在绿林里,就像美玉藏在石头里、明珠蒙了灰。如今我奉朝廷之命,领兵去潼关剿灭逆贼,大军就在山下扎营。我早就听说二位的名声,特意来拜见。二位要是愿意弃暗投明,跟我一起去立功,把这辈子的本事用在报效朝廷上,挣个富贵功名,光宗耀祖,给妻子孩子谋个前程,岂不是好事?要是一直当强盗,终究不是长久之计。不知道二位意下如何?”
李通和周霸听了这话,心里的热血一下子就涌上来了——他们本来就不想一辈子当强盗,只是没机会出头。如今赵匡胤愿意带他们,简直是天上掉下来的机会。两人又感激又高兴,赶紧说:“我们早就有这个心思,就是没门路。如今蒙公子指点,不嫌弃我们是粗人,我们愿意归顺您,听您指挥,一起去杀贼立功!”
赵匡胤大喜:“既然二位愿意,我们明天就出发。不知道山寨里有多少兵马?麻烦二位跟兄弟们说一声,愿意去的就去,不愿意的也不勉强,让他们自己做主。”李通和周霸赶紧领命,一边清点兵马,一边收拾粮草,又吩咐人在分金亭摆酒,招待赵匡胤。
眼看着天快黑了,赵匡胤起身要下山。杜二公赶紧拉住他:“贤甥别急着走。自从你去年走了之后,我就把你外婆、你舅母和你表妹都接到山上住了。我们兄弟三个虽说名义上是落草,可一直是替天行道,只抢那些为富不仁的人,如今兵马精锐、粮草充足,日子过得挺好,这都是托你的福。你外婆天天念叨你,跟我进去见见她,今晚就在山上住,明天再下山。”
赵匡胤一听外婆和舅母都在山上,赶紧站起来,跟李通、周霸告了辞,跟着杜二公往后寨去。一进后寨,就给杜老太太和褚氏舅母磕了头,聊了会儿家常。褚氏舅母问:“外甥,你这是从哪来啊?”赵匡胤说:“我从东京来,如今奉朝廷的命令,去潼关剿灭逆贼,特意来请娘舅一起去。”杜老太太拉着他的手,又摸了摸他的胳膊:“我儿,你爹娘在家还好吗?”赵匡胤说:“都好,就是我娘总念叨您和娘舅、舅母,没机会见面,一直惦记着。”
正说着,褚氏舅母让丫鬟去请杜丽容出来见表哥。杜二公又摆了一桌酒,让大家坐下吃饭。杜丽容刚坐下就要回房,褚氏舅母拉住她:“女儿,这是你姑妈的儿子,亲表哥,去年还见过一面,躲什么?就坐在我旁边,陪你哥哥喝杯酒。”杜丽容不敢违抗,只好坐下。
赵匡胤上次见杜丽容的时候,没仔细看,只觉得她长得和舅母不一样,已经有点惊讶。这次坐在一张桌上,才好好打量了一番——这姑娘简直是天上的嫦娥落到了人间,眉毛弯得像新月,眼睛亮得像秋水,皮肤白得像刚出水的荷花,身上戴的珍珠首饰闪着光,衣服一层叠一层,鲜鲜艳艳的。她递酒杯的时候,手指细得像春天的竹笋,连递酒的动作都透着温柔。
杜丽容后来是要当西宫贵妃的人,虽说和表哥一起喝酒,却不显得轻浮,一举一动都端庄文静,透着股贞洁娴雅的气质。赵匡胤看了,心里又敬又喜欢。这一大家子五个人,一直喝到半夜,杜二公才让人撤了酒席,送赵匡胤去西书房休息,甥舅俩互相道了珍重。
杜二公转身回房,和褚氏舅母等老太太睡下后,才准备休息。刚躺下,就听见丫鬟春桃慌慌张张地跑进来喊:“二老爷!不好了!西书房着火了!”这一声喊,把杜二公和褚氏舅母吓得赶紧爬起来,跟着春桃往西书房跑。
这一把火,倒引出了后来“亲上加亲”的缘分,也让赵匡胤的好运更盛了。正是:
旌旗所到之处,人人都愿意归顺;兵马逼近城下,敌人自会投降。
到底西书房的火是怎么灭的,又引出了什么事,且看下回分解。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