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事府的院落比翰林院更显庄重,青砖铺地,廊下挂着盏盏宫灯,往来的官员皆身着品级官服,步履沉稳。苏妙龄身着从四品的绯色官服,第一次踏进太子萧景琰的书房时,太子正对着一幅《天下州县粮产图》皱眉——冬春之交是粮荒高发期,皇帝命太子督办“冬小麦推广”,可试点的几个州县却迟迟没有动静。
“苏少詹事,”萧景琰抬眸,目光温和却带着审视,“你在江南推广粮种、兴办寒门学馆,颇有实绩。此次冬小麦推广,朕想让你牵头,你可有把握?”
苏妙龄躬身应道:“殿下放心,臣定不辱使命。只是冬小麦耐寒,需选对良种,还需教农户御寒种植之法,容臣先去试点州县查看。”她心里已有数——昨晚睡前预知到,张大人虽降为侍郎,却仍暗中联络试点州县的官员,要将朝廷拨付的冬小麦良种换成劣种,若农户种植失败,便嫁祸给“推广不力”的苏妙龄,顺带动摇太子的差事。
次日,苏妙龄便带着两名詹事府吏员,去了离京城最近的试点通州。通州知州是张大人的旧部,见苏妙龄来查,表面恭敬,实则处处阻拦:“苏大人,良种都已分发到农户手中,您若要查,需等农户播种后才能见分晓。”
苏妙龄没戳破,只笑着说:“既如此,便请知州大人带我去几户农户家看看。”到了农户家,她假装查看粮种,悄悄从袖中摸出一小袋空间里的“耐寒冬麦种”——这是她提前从空间书架旁的粮囤里取的,比朝廷拨付的良种更耐旱、产量更高。她趁人不注意,将农户家的劣种换了些出来,又留下空间良种的样本,叮嘱农户:“若播种后长势不好,便拿着这个样本去詹事府找我。”
果不其然,半个月后,通州传来消息:农户种的冬小麦刚发芽就枯萎了,不少农户闹着要去京城告状。通州知州立刻上奏,说“苏妙龄推广的良种有问题,导致农户损失”,张大人在朝堂上再次发难,要求皇帝严惩苏妙龄,罢免太子的督办之权。
萧景琰急得团团转,苏妙龄却镇定自若,带着空间良种样本、通州农户的劣种样本,还有林文轩查来的证据——通州知州与张大人的书信往来,里面写着“换劣种,陷苏、乱太子”的字眼,去了皇宫。
金銮殿上,张大人还在振振有词:“陛下,苏妙龄办事不力,害苦农户,若不严惩,恐失民心!”
苏妙龄上前一步,将两种粮种放在御案上:“陛下请看,左边是朝廷拨付的良种样本,右边是通州农户实际种植的劣种,二者颗粒大小、色泽都截然不同。臣在通州时,已留了空间培育的耐寒良种给几户农户试种,如今那些农户的小麦长势喜人,可请陛下派人查验。”
萧景渊让人传通州试种的农户上殿,老农捧着长势茁壮的小麦苗,激动地说:“陛下,苏大人给的良种就是好!别家的都枯了,咱家的长得比春麦还壮!都是知州大人换了粮种,害了大家啊!”
林文轩也递上书信证据:“陛下,通州知州与张侍郎的书信,臣已查证属实,是他们故意换劣种,诬陷苏大人和太子殿下。”
张大人脸色惨白,瘫倒在地,嘴里还在辩解:“臣没有……是他们伪造的!”
萧景渊怒拍御案:“证据确凿,你还敢狡辩!来人,将张谦革职查办,打入天牢!”侍卫上前,将张大人拖了出去,朝堂上一片寂静。
萧景渊看向苏妙龄,语气缓和下来:“苏卿,此次多亏了你,不仅破了奸计,还保住了冬小麦推广的差事。朕升你为詹事府詹事,仍协助太子督办民生事务。”
苏妙龄谢恩,心里却清楚——张大人倒台,不代表世家势力彻底清除,但至少为冬小麦推广和寒门学馆扫清了一大障碍。
回到詹事府,萧景琰亲自迎出来,握着她的手说:“苏卿,之前是朕小瞧了你。往后民生事务,朕全听你的建议。”
接下来的日子,苏妙龄借着太子的支持,在全国推广耐寒冬麦种,还从空间里拿出《冬麦御寒种植法》,印刷成册发给农户。各地寒门学馆也陆续开课,不少学馆的学子开始参加童试,有几个还考中了案首,消息传到京城,苏妙龄比自己中举还高兴。
苏明远在京城的寒门学馆里,成绩也名列前茅,他拿着自己写的策论找苏妙龄:“姐姐,你看我写的‘论农桑与民生’,能不能比得上你的童试策论?”
苏妙龄看着策论里稚嫩却真诚的文字,笑着点头:“比姐姐当年写的好。明远,记住,无论将来考到什么官职,都要记得为百姓着想,别辜负了寒门学馆的培养。”
明远重重点头:“我记住了!”
这晚,苏妙龄进空间整理典籍,发现书架最上层有本《吏治改革策》,里面记载了前朝“考核官吏以民生实绩为主”的制度,正好能解决当前“官员只重赋税、不重民生”的问题。她连夜抄录,准备明日呈给太子和皇帝——这将是她下一步推进的重点,也是彻底改变寒门晋升困境的关键。
窗外的月光洒进书房,落在《吏治改革策》上,苏妙龄的眼神坚定。她知道,前路或许还有风雨,但只要她守住初心,靠着智慧、机缘和百姓的支持,定能在官场上走得更远,让寒门的青云路,真正通向天下太平、民生安乐的未来。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