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妙龄将连夜抄录的《吏治改革策》呈给太子萧景琰时,晨光刚透过詹事府的窗棂。策论里,她结合前朝制度与当下国情,提出核心主张:将官员考核的“赋税指标”权重降为三成,新增“民生实绩”(如粮种推广、学馆建设、灾荒救治)占七成,且考核需由“寒门官员 百姓代表”共同参与,避免世家垄断评价权。
萧景琰越看越振奋,当即带着她去见皇帝。萧景渊翻完策论,指着“民生实绩”一条赞道:“此策若能推行,便能让官员真正心系百姓,而非只知盘剥赋税!朕准了,由太子牵头,苏卿具体负责,下月起在全国试行。”
消息传到吏部,刚接任郎中的王显——张大人的门生,瞬间慌了。他手里攥着各地官员的名录,大半是世家子弟,这些人平日里只懂收礼敛财,哪有什么“民生实绩”?若按新考核标准,他们多半要被降职,甚至罢官。
“绝不能让这新策推行下去。”王显阴沉着脸,召来几个心腹,低声吩咐,“去把各地报上来的考核表改了,把寒门官员的‘民生实绩’往低了改,再给世家子弟添些虚假的‘粮种推广、建学馆’记录。只要第一批考核结果好看,陛下说不定就会收回成命。”
苏妙龄早预知到王显会篡改考核数据。她提前派林文轩带着詹事府的吏员,去了几个考核数据“异常好看”的州县——比如王显的老家青州府。林文轩到了青州,没去州府,直接扎进农户家里,一问便知:所谓“推广千亩冬麦”,实则只种了百亩,还多是农户自己凑钱买的种;说“建了三所寒门学馆”,只有一所破庙改的,连先生都没配齐。
林文轩把农户的证词、拍好的学馆照片(用空间里找到的简易成像术工具),还有州府小吏偷偷递来的原版考核表,一股脑送回京城。苏妙龄拿着证据,直接去了吏部找王显。
“王郎中,青州府的考核表,你是不是该给臣解释解释?”苏妙龄把证据放在案上,语气平静却带着压力,“农户说只种了百亩冬麦,学馆也只建了一所,怎么到你这,就成了千亩、三所?”
王显脸色一白,却还嘴硬:“苏卿怕是被农户骗了!青州府的官员都是按实上报的,哪会有假?”
“有没有假,陛下一看便知。”苏妙龄没再跟他纠缠,转身就去了皇宫。
朝堂上,王显还在拿着篡改后的考核表邀功:“陛下,新考核制度试行效果显著,各地官员皆用心民生,尤其是青州府,冬麦推广、学馆建设都走在前列!”
“是吗?”苏妙龄出列,递上林文轩带回的证据,“陛下,这是青州府农户的证词,还有学馆的实景记录,与王郎中的考核表截然不同。臣还查了其他几个州县,多有类似篡改情况,皆是王郎中的亲信所为。”
萧景渊看着证据,气得手都抖了:“王显!你竟敢篡改考核数据,欺君罔上!是想步张谦的后尘吗?”
王显“扑通”跪倒在地,连连磕头:“陛下饶命!臣只是……只是想让考核结果好看些,没有欺君之心啊!”
“没有欺君之心?”太子萧景琰怒声道,“你这是在断寒门官员的活路,堵百姓的希望!若任由你们这般操作,吏治改革还有何意义?”
萧景渊当即下令:革去王显的吏部郎中职位,押入天牢;派詹事府和都察院联合复查各地考核,凡篡改数据者,一律严惩;寒门官员考核达标的,优先晋升。
复查结果出来后,三十多名寒门官员因“粮种推广到位、学馆建设扎实”被提拔,其中就有苏妙龄在江南认识的一个县丞——他带领农户种了两千亩冬麦,还建了两所寒门学馆,之前被王显改了数据,如今终于得到重用。
这日,那名寒门县丞特意来京城谢苏妙龄。他穿着新的五品官服,激动地说:“苏大人,若不是您坚持查下去,我这辈子怕是都只能在县丞的位置上打转。往后,我定像您一样,多为百姓做实事!”
苏妙龄笑着摆手:“这是你自己的实绩换来的,不必谢我。只要咱们寒门官员都能守住初心,把民生放在第一位,吏治总会越来越好。”
一旁的苏明远听着,眼里满是敬佩。他刚参加完院试,考中了廪生,正准备明年参加乡试。“姐姐,”他凑过来,小声说,“我以后当了官,也要像你和这位大人一样,多建学馆,多推广粮种,让更多寒门子弟有书读,让更多农户能吃饱饭。”
苏妙龄摸了摸他的头,心里满是欣慰。她抬头看向窗外,詹事府的廊下,宫灯正被风吹得轻轻晃动,远处的皇宫轮廓在暮色中格外清晰。吏治改革的第一步虽难,却走稳了;寒门学馆的学子们正在成长,寒门官员的队伍也在壮大。
这晚,苏妙龄进空间时,发现书架旁多了几册新的典籍——是之前没见过的《民生新政汇编》,里面记载了更多兴农、办学、利民的具体办法。她翻开一页,里面写着“设寒门官员培训营,传授课治民之术”,心里顿时有了新的计划:等明年乡试结束,就奏请皇帝,在京城设培训营,让新考中的寒门举子、官员都来学习,这样他们上任后,就能更快地为百姓办事。
月光透过空间的泉眼,洒在典籍上,泛着淡淡的光。苏妙龄知道,她的路还很长,但只要看着这些为寒门、为民生的典籍,看着学馆里孩子们的笑脸,看着寒门官员们的干劲,她就有无限的力量,继续在这条青云路上走下去,直到天下寒门皆有出路,天下百姓皆能安乐。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