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妙龄奏请设立“寒门官员培训营”的折子递上去时,恰逢乡试放榜——苏明远不负众望,考中了江南乡试亚元,消息传到京城,詹事府上下都来道贺,连皇帝都特意赏了御笔“笃学力行”四字,让苏妙龄转交给弟弟。
“明远能有今日,多亏了你这姐姐。”萧景琰看着御笔,笑着对苏妙龄说,“你这培训营的主意,朕看极好,正好能让新考中的寒门举子学点治民实招,免得他们上任后手足无措。”
有了太子背书,皇帝很快准了折子,拨了京城西郊的一处旧驿馆做营址,还批了五千两开办经费。苏妙龄刚着手收拾营址,吏部就递来了一份“培训营师资名录”,为首的三位“名师”,皆是世家出身——分别是礼部侍郎的族弟李修、户部尚书的门生王砚、还有前太傅的儿子赵珩。
苏妙龄看着名录,指尖微微发凉——昨晚她睡前清晰预知到:这三人是世家安插的棋子,表面来授课,实则要在课上散播“寒门官员难当大任”的言论,还会故意教些脱离实际的“官样文章”,让寒门举子学不到真本事,甚至误导他们犯政绩错误。
“这些人若真来授课,培训营怕是要成世家的‘洗脑场’。”苏妙龄当即找林文轩商议——林文轩刚因查吏治舞弊有功,升为都察院御史,正好有查官员背景的权限。
“我这就去查这三人的底细。”林文轩接过名录,眼神凝重,“若他们真有问题,定要在开营前把他们揪出来。”
三日后,林文轩带回的消息印证了苏妙龄的预知:李修曾在地方任知县时,因克扣赈灾粮被弹劾,靠世家关系才保住官职;王砚教过的几个世家子弟,上任后皆因“只重排场、不办实事”被百姓投诉;赵珩更离谱,连《农桑辑要》都没读过,却要教“民生实务”课。
“绝不能让他们进培训营。”苏妙龄当机立断,一面让人去营址整理空间里翻出的教材——是前朝寒门官员编写的《治民十要》,里面详细记载了如何推广粮种、兴办学校、处理民诉等实务,比世家子弟编的“官样文章”实用百倍;一面去见太子,递上林文轩查来的证据。
萧景琰看后勃然大怒:“这些人竟想毁了培训营!苏卿,你放心,师资的事交给朕,朕亲自从翰林院和地方调真正懂民生的寒门官员来授课。”
果然,吏部得知太子要亲自调师资,不敢再坚持,只能收回那份名录。可李修等人却不甘心,开营前一日,竟带着几个世家子弟堵在培训营门口,嚷嚷着“苏妙龄排挤世家,搞寒门独裁”,引来不少百姓围观。
“李大人,”苏妙龄走上前,声音清亮,“培训营是为培养能治民的官员,不是为世家子弟安排闲职。您若真懂民生,敢不敢跟我去附近的村落,让农户说说您当年克扣赈灾粮的事?”
李修脸色瞬间惨白,他当年克扣粮的事虽被压下,却瞒不过当地百姓。周围的百姓一听“克扣赈灾粮”,顿时炸开了锅,纷纷指责:“原来是个贪官!还好没让他教学生!”
李修被骂得抬不起头,只能带着人灰溜溜地走了。围观的百姓里,有几个刚考中的寒门举子,其中一个叫陈望的,曾是寒门学馆的学生,他走上前对苏妙龄躬身行礼:“苏大人,我们就想跟着您学真本事,将来好为百姓办事。”
苏妙龄笑着点头:“放心,定不让你们失望。”
开营那日,太子亲自来致辞,授课的老师都是从地方调来的寒门官员——有推广粮种经验的县丞,有兴办学馆的知县,还有擅长断民诉的推官。苏妙龄还从空间里拿出改良的农具模型、粮种样本,放在营里的“实务馆”,让举子们能直观学习。
培训营的课程很扎实:上午学《治民十要》和朝廷政令,下午去附近的村落实践,帮农户解决种植难题、调解邻里纠纷,晚上还要写“实务笔记”,由老师逐一批改。陈望等举子学得格外认真,他们大多出身贫寒,深知百姓疾苦,对这些实务课格外上心。
可没过几日,又出了个小插曲——培训营的经费快用完了,户部以“国库紧张”为由,迟迟不拨后续款项。苏妙龄早有准备,她之前推广粮种时,不少农户感念她的好,自发组织了“粮种合作社”,每年会拿出一部分收益捐给寒门学馆,她让人从合作社调了两千两银子,先补上培训营的缺口。
“苏大人,您这是自掏腰包补贴吗?”陈望偶然得知此事,感动地说。
苏妙龄摇头:“不是我,是百姓的心意。咱们若学不好本事,将来怎么对得起百姓的信任?”
这话让举子们更受触动,学习更用功了。月底考核时,他们不仅能熟练背诵《治民十要》,还能准确回答“如何应对粮荒”“如何调解土地纠纷”等实务问题,连太子来看了都赞不绝口:“这才是朕要的寒门官员!”
苏明远考完乡试后,也来培训营帮忙,他跟着举子们去村落实践,还把自己写的“江南粮种推广建议”分享给大家。苏妙龄看着弟弟沉稳的模样,心里满是欣慰——他不再是当年那个发着高烧的小屁孩,而是能独当一面的寒门举子了。
这晚,苏妙龄在培训营的书房整理笔记,林文轩走进来,递上一份奏折:“这是我和几个寒门御史联名写的,请求陛下把培训营定为常设机构,每年都招新考中的寒门举子来学习。”
苏妙龄接过奏折,上面签满了寒门官员的名字,字里行间满是对寒门崛起的期盼。她抬头看向窗外,培训营的教室里还亮着灯,举子们正在讨论明日的实践计划,声音虽轻,却充满了力量。
“会的,”苏妙龄轻声说,“咱们的寒门之路,会越走越宽。”
月光洒在奏折上,照亮了“常设培训营”五个字,也照亮了苏妙龄眼底的坚定——她知道,世家势力不会轻易放弃,但只要有太子的支持、百姓的信任,还有这些心怀民生的寒门同僚,她定能把培训营办下去,让更多寒门举子成长为能为百姓办事的好官,让寒门的青云路,真正通向天下太平。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