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准了设立“民生御史台”的奏请,钦点苏妙龄兼任御史台大夫那日,京城的寒门官员和百姓自发聚集在御史台外,手里举着“为民做主”的小旗,欢呼声此起彼伏。御史台设在原都察院的旧院址,苏妙龄走马上任时,李太傅亲自送来一块御赐匾额,上书“民生为本”,字体遒劲,透着皇帝对这新机构的期许。
“苏大夫,这御史台可是咱们寒门百姓的指望,你可得多费心啊!”人群里,之前在益都县被归还土地的老农挤到前排,手里还提着一篮刚熟的樱桃,硬要塞给苏妙龄。
苏妙龄接过樱桃,笑着点头:“老伯放心,御史台的职责就是替百姓说话,查那些侵害百姓权益的官员,绝不让大家失望。”
可御史台开府没几日,就收到了来自豫州的急报——豫州遭遇春涝,朝廷拨了十万两赈灾银和五千石粮食,可一个月过去,受灾百姓却没收到半分救济,反而有不少人因断粮逃荒,当地官员还上奏说“赈灾顺利,百姓安稳”。
苏妙龄看着奏报,指尖微微发凉——她昨晚睡前预知到,豫州巡抚是张大人的姻亲刘承,他不仅截留了赈灾银粮,还逼着受灾百姓“卖地抵税”,把良田低价卖给世家地主。
“林御史,你随我去一趟豫州。”苏妙龄当即决定,“再调两名培训营结业的寒门官员,他们刚在地方任职,熟悉基层情况,能帮上忙。”
林文轩早已收拾好行囊,他刚从都察院调来御史台任副大夫,闻言立刻应道:“我已让人去查豫州的赈灾粮银拨付记录,还联系了豫州境内的寒门学馆,让他们帮忙收集百姓证词。”
三日后,苏妙龄一行抵达豫州首府洛阳。刘承亲自出城迎接,脸上堆着假笑,眼神却透着警惕:“苏大夫远道而来,辛苦了!赈灾事宜都已安排妥当,百姓们都领到粮银了,我这就带您去看看。”
他想带苏妙龄去事先安排好的“模范村落”,却被苏妙龄婉拒:“刘巡抚不必费心,我想先去逃荒百姓聚集的城外窝棚看看,顺便走访几个受灾严重的村子。”
刘承的脸色瞬间僵了,却不敢违逆,只能硬着头皮带路。城外的窝棚里,挤满了衣衫褴褛的百姓,孩子们瘦得皮包骨,手里拿着掺了草的窝头,见了苏妙龄,纷纷围上来哭诉:“大人,我们快饿死了,官府的粮银根本没见到啊!刘巡抚还让人来逼我们卖地,不卖就抓起来!”
一个老农颤巍巍地拿出一张“卖地契”,上面的地价只有正常价格的十分之一:“这是刘巡抚的小舅子逼着我签的,我那三亩良田,就换了半袋发霉的谷子……”
苏妙龄接过地契,指尖因愤怒而微微颤抖。她让人把百姓的证词一一记录下来,又去了刘承说的“已发放粮银”的村子——村里空荡荡的,只有几个老弱妇孺,说青壮年都去逃荒了,粮银更是连影子都没见着。
当晚,苏妙龄让人守在赈灾粮库外,果然看到几辆马车偷偷运粮出来,往城外的一个庄园驶去。她带人悄悄跟上,发现庄园竟是刘承的小舅子所有,粮仓里堆满了朝廷拨付的赈灾粮,还有不少银箱,上面贴着“豫州赈灾银”的封条。
“人赃并获,看你还有什么话说!”苏妙龄让人把粮仓查封,带着证据去了豫州巡抚衙门。刘承见事情败露,还想狡辩:“苏大夫,这是误会!我只是暂存粮银,等灾情稳定再发放……”
“暂存?”林文轩拿出百姓的卖地契和证词,“百姓都快饿死了,你却把粮银藏起来,逼着他们卖地!这就是你说的‘暂存’?”
刘承无话可说,只能瘫倒在地。苏妙龄当即下令:查封豫州巡抚衙门,将刘承及其亲信押入大牢;打开粮仓,连夜给窝棚里的百姓发放粮银;派培训营的寒门官员协助地方,重新核查被强占的土地,归还给原主。
消息传开,豫州的百姓都激动得哭了。逃荒的百姓纷纷返乡,领到粮银后,自发在巡抚衙门外挂起“青天苏大夫”的牌匾。苏妙龄看着百姓们的笑脸,心里满是踏实——这就是民生御史台存在的意义,为百姓撑腰,让正义不缺席。
处理完豫州的事,苏妙龄收到了京城送来的急信——苏明远会试考中了二甲进士,被皇帝点为翰林院编修,还特意让他跟着太子学习朝政,说是“要培养成苏妙龄这样的民生好官”。
“明远真的中了!”苏妙龄拿着信,激动地对林文轩说,眼眶都红了。她想起当年在云溪村,弟弟发着高烧,她抱着他在冰冷的土炕上许愿,要让他有书读、有出息,如今终于实现了。
林文轩笑着点头:“这下好了,你们姐弟俩都在京城为官,还都是为了民生,真是寒门的荣光。”
回到京城,苏明远早已在御史台外等候。他穿着崭新的翰林院编修官服,见了苏妙龄,连忙上前:“姐姐,我跟太子殿下说了,以后也要跟着你去地方查案,多学些治民的本事。”
苏妙龄摸了摸他的头,笑着答应:“好,等你熟悉了翰林院的事务,就跟我去各地看看,让你知道百姓真正需要什么。”
接下来的日子,民生御史台开始在全国巡查,查处了不少侵害百姓权益的官员,有截留粮银的,有强占土地的,还有克扣寒门学馆经费的。每查处一个案子,苏妙龄都会把案例整理成册,发给各地官员和培训营的学员,让他们引以为戒。
这日,苏妙龄在御史台整理巡查记录,太子萧景琰来访,递上一份奏折:“父皇有意让你兼任户部尚书,全面负责农桑、粮政和土地确权,你意下如何?”
苏妙龄看着奏折,心里百感交集。从云溪村的寒门少女,到如今的户部尚书、民生御史台大夫,她走过了太多风雨,也收获了太多百姓的信任。她躬身应道:“臣愿领命,定不负陛下和殿下的信任,不负天下百姓的期望。”
萧景琰笑着点头:“有你在,朕和父皇都放心。下一步的‘寒门官员晋升制’,还需要你多费心。”
苏妙龄点头应下。她走到窗前,望着远处的寒门学馆和培训营方向,孩子们的读书声和学员们的讨论声隐约传来。她知道,她的路还没走完,寒门的青云路也还需要继续拓宽,但只要她守住初心,带着这些心怀民生的同僚一起努力,定能让天下寒门百姓都过上好日子,让“天下为公”的理想,真正照进现实。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