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妙龄任户部尚书未满三月,江南就传来急报——自入夏以来,江南六州连月无雨,河床干裂,稻田枯黄,百姓们提着水桶排队去河边挑水,不少农户已开始砍伐果木换粮。更棘手的是,去年朝廷拨付的百万两江南水利修缮经费,号称“加固堤坝、疏浚河道”,可如今旱灾来袭,河道淤塞依旧,多处堤坝甚至出现裂缝,根本无法引水灌溉。
“定是有人挪用了水利经费。”苏妙龄看着奏报,指尖敲击着案几,昨晚的预知画面清晰浮现:江南水利总督孙坤是前张大人的门生,他将百万两经费中的六十万两挪给世家子弟经商,只拿出四十万两敷衍修缮,还伪造了“堤坝验收合格”的文书。
她当即入宫请旨,萧景渊看着江南旱情图,眉头紧锁:“苏卿,江南是粮仓,若旱情持续,今年秋粮恐要减产三成。朕命你即刻赴江南,查水利经费去向,同时统筹抗旱,务必保住百姓的收成。”
同行的除了林文轩,还有苏明远——他刚熟悉翰林院事务,主动请缨随行,想在实践中学习治灾之策。出发前,苏妙龄让人从空间里运出十万斤耐旱粮种(正是之前推广的速生稻改良品种,更耐干旱)和百具简易引水工具,装车随队运往江南。
抵达江南苏州府时,孙坤早已带着官员在城外等候,脸上堆着焦虑的假笑:“苏尚书,您可算来了!这旱情来得急,堤坝虽有修缮,可架不住天不下雨,下官正愁得睡不着觉呢!”
苏妙龄没拆穿他,只淡淡道:“孙总督先带我们去看看堤坝和河道吧,抗旱要紧。”
一行人来到苏州城外的胥江堤坝,远远就看见堤坝表面斑驳,多处有修补的痕迹,走近细看,裂缝里竟塞着干草和碎石,根本不是正经的水泥灌浆。河道里的水浅得能看见河底的淤泥,几个百姓正踩着淤泥挖水洼,桶里的水混着泥浆,浑浊不堪。
“这就是你说的‘修缮合格’?”苏妙龄蹲下身,拔出堤坝缝里的干草,声音冷得像冰,“孙总督,朝廷拨的百万两经费,就修出这样的堤坝?”
孙坤脸色一白,慌忙辩解:“苏尚书有所不知,江南石材紧缺,只能先用干草暂补,等雨季来了再加固……”
“是吗?”一旁的苏明远突然开口,手里拿着一份文书,“可我刚从苏州府衙调来去年的采购记录,上面写着‘采购石材十万斤,耗资二十万两’,这些石材去哪了?”
孙坤的额头渗出冷汗,支支吾吾说不出话。苏妙龄没再跟他纠缠,转身对随行的寒门官员——苏州府通判吴磊(培训营第二期学员)说:“吴通判,你即刻带人查封水利总督府的账目,重点查去年经费的支出明细,尤其是与世家商号的往来。”
吴磊躬身应下,他在苏州任职半年,早察觉孙坤与当地世家勾结,只是无权干预,如今有苏妙龄撑腰,立刻带人去查账。
接下来三日,苏妙龄一边组织抗旱,一边等待查账结果。她让人把带来的耐旱粮种分给农户,教他们用简易引水工具从深井和河道引水灌溉;又从空间里翻出《古代水利疏淤法》,指导百姓用“分段清淤”的办法疏通小河渠,暂时缓解旱情。
百姓们见她亲自动手挖淤泥、教种粮,都主动跟着干,连之前抱怨的农户都感叹:“苏尚书真是为咱们百姓办事的官,比那些只知道捞钱的强百倍!”
三日后,吴磊带着账册来见苏妙龄,脸色凝重:“苏尚书,查到了!孙坤将六十万两水利经费转给了‘江南恒通商号’,这商号的东家是前张大人的儿子张谦,去年刚从牢里放出来,靠孙坤的资助重开了商号。还有,他伪造的验收文书上,签字的官员都是世家出身,没有一个寒门官员参与。”
“证据确凿,该收网了。”苏妙龄当即下令,让林文轩带人控制孙坤及其亲信,同时封存恒通商号的账目,追回挪用的经费。
孙坤被抓时,还在跟张谦密谈如何销毁证据,见官兵冲进来,顿时瘫软在地。张谦虽想反抗,却被早有准备的寒门官员制服,押回京城受审。
解决了贪腐问题,苏妙龄立刻用追回的经费和户部补充拨付的五十万两,组织百姓修缮堤坝、疏浚河道。吴磊带着苏州府的寒门官员分片负责,苏明远则协助记录物资发放,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实处。百姓们积极性极高,不少人主动义务出工,原本预计三个月完工的工程,两个月就完成了。
堤坝修好那日,天恰好下了一场小雨,百姓们站在堤坝上欢呼,有人还编了歌谣:“苏尚书,来江南,查贪腐,修堤坝,旱情解,百姓笑。”
苏妙龄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满是踏实。她对身边的苏明远说:“你看,百姓的眼睛是亮的,你为他们做了实事,他们就会记在心里。”
苏明远点头,眼神坚定:“姐姐,我以后也要像你一样,不管官做到多大,都不忘记百姓的疾苦。”
回到京城,萧景渊听完苏妙龄的奏报,龙颜大悦,不仅严惩了孙坤和张谦,还下旨让户部牵头,在全国开展“水利设施普查”,凡发现经费挪用、设施失修的,一律从严查处。李太傅也在朝堂上赞道:“苏卿不仅能查贪腐,更能解民生之困,实为朝廷栋梁!”
这晚,苏妙龄在书房整理江南之行的笔记,林文轩走进来,递上一份奏折:“这是全国寒门官员联名写的,请求陛下设立‘江南水利学堂’,培养专业的水利人才,由你兼任学堂山长。”
苏妙龄接过奏折,上面的签名密密麻麻,既有培训营的学员,也有地方的寒门知县、通判。她走到窗前,望着窗外的月光,想起江南百姓在堤坝上的笑脸,想起寒门学馆里孩子们的读书声,嘴角露出微笑。
“好,”她轻声说,“明日就去见陛下。水利是民生根本,这学堂,得办起来。”
月光洒在奏折上,照亮了“水利学堂”四个字,也照亮了苏妙龄眼底的坚定。她知道,民生的路没有尽头,从粮种推广到土地确权,从寒门学馆到水利学堂,每一步都要走得扎实。只要守住初心,带着这些心怀百姓的寒门同僚一起前行,定能让天下百姓都过上“有水灌田、有书可读、有粮可食”的安稳日子。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