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妙龄带着苏明远、林文轩,还有十名主动请缨的水利学堂学员,抵达直隶保定府时,正值蝗灾最烈之际。车刚驶离官道,就见远处的麦田上空黑压压一片,蝗虫飞过的声音像狂风过境,地里的麦苗只剩光秃秃的杆,几个老农跪在田埂上,望着被毁的庄稼,哭得撕心裂肺。
“这才入秋,麦子就被啃成这样,冬天可怎么过啊!”老农见苏妙龄一行人穿着官服,连忙爬起来扑到车前,手里攥着一把被啃断的麦杆,指节因用力而发白。
苏妙龄跳下车,扶住老农,轻声安抚:“老伯别急,我们是来帮大家治蝗的,定能保住剩下的庄稼。”
可找到直隶巡抚赵嵩时,他却坐在衙署的凉亭里喝茶,手里摇着折扇,一脸不以为意:“苏尚书,这蝗灾是天灾,可不是人力能抗的。我已上奏陛下,请求减免直隶秋粮,至于治蝗……下官实在没辙啊。”
“没辙?”苏妙龄将《治蝗要法》拍在石桌上,书页翻开在“深耕灭卵”那一页,“赵巡抚,前朝就有治蝗之法:深耕土地可灭地下蝗卵,用艾草、硫磺诱杀成虫,挖浅沟蓄雨水可淹幼虫。如今保定府还有三成麦田未被啃食,若再不行动,今年秋粮就真的颗粒无收了!”
赵嵩眼神闪烁,端着茶杯的手顿了顿:“苏尚书有所不知,直隶缺水,挖沟蓄水难;艾草硫磺也紧缺,世家商号把价格抬到了平常的十倍,百姓根本买不起……”
苏妙龄心里冷笑——她昨晚预知到,赵嵩早已和当地世家商号勾结,故意囤积艾草硫磺,想等百姓 desperation时高价倒卖,从中牟利。她没戳破,只对身后的学员说:“你们即刻分头去各村,教百姓深耕土地,每耕一尺深,就能翻出地下的蝗卵,集中用火烧死;明远,你带人去勘察地势,找有水源的地方挖浅沟,收集雨水和井水,重点保护未被啃食的麦田。”
“那艾草硫磺怎么办?”林文轩低声问,他早已察觉赵嵩的不对劲,正暗中让人查商号的物资流向。
苏妙龄看向随行的老农:“老伯,保定府百姓家里,是不是都有种艾草的习惯?”老农点头:“是啊,艾草能驱蚊,几乎家家户户的院子里都有种!”
“那就好办了。”苏妙龄立刻让人贴出告示:号召百姓捐艾草,官府按斤付工钱,同时组织学员教大家将艾草混合草木灰,制成简易的“诱杀剂”,撒在麦田周围,既能吸引蝗虫,又能毒杀它们。
百姓们一听有工钱拿,还能救庄稼,纷纷从家里抱来艾草,连孩童都跟着大人去田里深耕。学员们分片负责,苏妙龄亲自在麦田里示范:“深耕时要顺着垄沟走,遇到硬土就浇水软化,蝗卵多在表层三寸土里,翻出来后一定要用火烧,不能留活口。”
一开始,有老农半信半疑:“苏尚书,这法子真有用?去年蝗灾,我们也烧过,可还是没拦住……”苏妙龄没多说,只让他跟着做,第二天一早,老农拿着烧黑的蝗卵跑来:“有用!真有用!我家田里的蝗虫少了一半,剩下的都被艾草诱到沟里了!”
消息传开,更多百姓加入治蝗队伍,连之前观望的村落都主动派人来学方法。苏明远勘察完地势,回来禀报:“姐姐,保定府西郊有处废弃的水库,我们可以清理水库淤泥,引水到附近的麦田,这样能覆盖五千亩地!”
苏妙龄当即调派学员和百姓去清理水库,赵嵩见百姓积极性高涨,又怕囤积的艾草卖不出去,竟让人暗中在水库上游放了些死猪,想污染水源,让引水计划泡汤。
幸好林文轩查到了赵嵩与商号的勾结证据,还截获了他派人放死猪的消息,提前带人在水库上游埋伏,抓了现行。“赵巡抚,你不仅囤积物资牟利,还想污染水源破坏治蝗,你可知这是死罪?”林文轩将账本和人证带到赵嵩面前,语气冰冷。
赵嵩吓得瘫坐在地,再也没了之前的傲慢,连连磕头求饶:“苏尚书饶命!下官一时糊涂,再也不敢了!”
苏妙龄让人将赵嵩关押起来,同时下令:查封囤积艾草硫磺的世家商号,将物资低价卖给百姓,账本上交朝廷,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解决了阻碍,治蝗进度大大加快。半个月后,保定府的蝗灾基本控制住,未被啃食的麦田重新焕发生机,百姓们在田里插上“治蝗互助”的木牌,互相帮忙检查蝗卵,预防复发。苏妙龄趁机组织各村成立“治蝗互助社”,推选有经验的老农和学员担任社长,负责日常巡查和技术指导,还编了《治蝗口诀》教给百姓:“深耕一尺灭虫卵,艾草诱杀成虫跑,浅沟蓄水防干旱,互助协作保秋粮。”
离开保定府那日,百姓们自发在城外搭起长棚,摆上刚收获的新麦磨的面粉,要给苏妙龄一行人做馒头。“苏尚书,若不是您,我们今年冬天就得挨饿了!这馒头您一定要吃!”老农捧着热气腾腾的馒头,眼里满是感激。
苏妙龄接过馒头,咬了一口,麦香浓郁,心里满是踏实。苏明远看着眼前的景象,轻声说:“姐姐,我现在终于明白,您说的‘为民办事’,不是一句空话,是真的能让百姓吃饱饭,能让他们笑出来。”
回到京城,萧景渊看着直隶蝗灾平定的奏报,又听了林文轩关于赵嵩贪腐的汇报,龙颜大悦:“苏卿不仅能治灾,还能查贪腐,更能为百姓谋长远(指互助社),真是朕的得力助手!朕决定,在全国推广‘治蝗互助社’,由你牵头负责。”
朝堂上,李太傅也赞道:“苏卿所做之事,皆为民生根本,从粮种、水利到治蝗,步步扎实,实乃我大楚之幸,百姓之幸!”
这晚,苏妙龄在书房整理治蝗的资料,苏明远走进来,递上一份奏折:“姐姐,这是江南寒门学馆的学子联名写的,他们发现近期江南盐价暴涨,百姓买不起盐,请求御史台彻查。”
苏妙龄接过奏折,眉头微微皱起——盐是民生必需品,盐价暴涨背后,定有世家垄断盐运、囤积居奇的影子。她走到窗前,望着远处的月光,想起保定府百姓吃馒头时的笑脸,心里有了决定。
“明远,通知林御史,明日一早,我们去江南。”苏妙龄的声音坚定,“盐价关乎百姓生计,这事,我们必须管。”
月光洒在奏折上,照亮了“江南盐价”四个字。苏妙龄知道,民生的路没有尽头,从北方治蝗到江南查盐,每一步都要走得稳、走得实。只要她守住初心,带着寒门同僚和百姓一起努力,定能让天下百姓都过上“有粮吃、有盐用、有水灌田”的安稳日子。……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