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梦远书城!手机版

您的位置 : 梦远书城 > 宫斗宅斗 > 寒门女状元:预知空间助我平步青云 > 第25章 江南查盐破垄断,监管立制保民生

第25章 江南查盐破垄断,监管立制保民生

苏妙龄带着苏明远、林文轩抵达江南扬州府时,正值盐市最乱之际。府衙前的盐铺外,挤满了攥着铜钱的百姓,却无人敢上前买盐——盐价从一贯钱一斤涨到了五贯,还只卖给“熟客”,普通百姓就算凑够钱,也只能空手而归。

“掌柜的,就卖我半斤吧!家里孩子都快没盐吃了!”一个妇人抱着哭闹的孩子,跪在盐铺前哀求,却被伙计推搡在地,铜钱撒了一地。

苏妙龄快步上前扶起妇人,捡起散落的铜钱,转头对盐铺掌柜冷声问道:“朝廷定的盐价是一贯钱一斤,你为何涨到五贯?还拒卖给百姓?”

掌柜斜睨着她,认出是之前查水利、治蝗灾的苏妙龄,却仗着背后有靠山,依旧嚣张:“苏尚书管天管地,还管得着盐铺卖多少钱?这盐是我们商号的,想卖多少卖多少!”

“是吗?”林文轩从怀里掏出《大楚盐法》,翻开其中一页,“盐属官控物资,商号需凭官府发放的‘盐引’售盐,售价不得超过官定标准,违者按贪腐论处。你这商号,有今年的盐引吗?”

掌柜脸色骤变,支支吾吾说不出话——他的盐引早就过期,如今卖的盐,是盐商同盟私下囤积的“私盐”。

苏妙龄没再跟他纠缠,让人查封盐铺,同时传讯扬州盐运司司长周平——此人是张谦的旧部,去年张谦出狱后,两人来往密切,盐价暴涨多半与他有关。

可周平却以“巡查盐场”为由避而不见,只派了个属官来应付:“苏尚书,盐价上涨是因为今年江南盐场减产,货源紧张,并非人为操控。盐运司也在想办法调配,还请您稍等几日。”

“盐场减产?”苏明远拿出提前准备的资料,是他让寒门学馆学子查的盐场产量记录,“我们查了今年江南各盐场的缴盐记录,比去年还多了三成,何来减产之说?”

属官被问得哑口无言,只能狼狈退下。苏妙龄知道,周平是在拖延时间,想转移囤积的私盐。她当即做了部署:林文轩带人盯着盐运司的动向,防止周平销毁证据;苏明远联系江南的寒门官员,收集盐商同盟囤积私盐的线索;她则亲自去扬州周边的盐场,核实产量和盐引发放情况。

盐场的老场工见了苏妙龄,终于说了实话:“苏尚书,今年盐场产量确实高,可缴上去的盐,有一半被周司长的人拉走了,说是‘暂存’,却没给任何凭证。我们私下打听,那些盐都运去了‘江南盐商同盟’的仓库,根本没流入市场。”

老场工还偷偷给了苏妙龄一张运输记录,上面详细记载了私盐的运输时间、数量和仓库地址——就在扬州城外的一处废弃码头。

拿到证据,苏妙龄立刻让人包围码头仓库。仓库大门打开时,所有人都惊呆了:里面堆满了盐袋,从地面堆到屋顶,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盐味,粗略估算,至少有十万斤私盐,足够扬州百姓用半年。

周平得知仓库被查,想带着账本逃跑,却被早已埋伏好的林文轩抓个正着。账本上清晰记录着:周平与江南盐商同盟勾结,低价从盐场收盐,再高价卖出,半年内获利五十万两,其中三成流入张谦的商号。

“证据确凿,你还有什么话说?”苏妙龄看着跪在地上的周平,语气冰冷。

周平瘫软在地,再也没了之前的傲慢:“苏尚书饶命!是张谦逼我的!他说若我不帮他,就揭发我之前贪腐的事……”

苏妙龄没理会他的辩解,当即下令:将周平及其亲信押回京城受审;查封江南盐商同盟的所有商号,没收囤积的私盐,按官定价格卖给百姓;由吴磊等寒门官员暂管扬州盐运司,重新规范盐引发放和盐价监管。

私盐投放市场那日,扬州百姓排着长队买盐,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苏尚书,这下好了,家里终于有盐吃了!”之前跪在盐铺前的妇人,抱着新买的盐,特意来向苏妙龄道谢。

解决了盐价问题,苏妙龄并未离开江南。她知道,若不建立长效机制,日后还会有盐商勾结官员囤积私盐。她联合江南的寒门官员,奏请皇帝设立“江南盐价监管局”,由寒门官员担任局长,负责核查盐场产量、监督盐引发放、管控盐价,同时允许百姓举报违规盐商,查实后给予奖励。

皇帝准了奏请,还特意下旨:全国各盐区都参照江南模式,设立监管局,将盐价监管纳入官员考核,确保百姓“有盐可用、用盐不贵”。

这日,苏妙龄在扬州盐运司整理监管制度,苏明远走进来,递上一份急报:“姐姐,西南云贵地区传来消息,那里因山路崎岖,粮种运输困难,不少农户还在种低产的旧粮种,今年又遭遇了小规模旱灾,粮食减产严重,百姓都快断粮了。”

苏妙龄接过急报,眉头微微皱起。西南山高路远,之前的粮种推广一直没覆盖到,如今又遇旱灾,情况怕是比想象中更严重。她走到窗前,望着远处的长江,心里已有了主意:“明远,通知林御史和吴磊,我们去西南。粮种是民生根本,再远也要送过去。”

苏明远点头,眼神坚定:“姐姐,这次我们可以带上水利学堂的学员,教西南百姓修简易水渠,既能应对旱灾,又能灌溉新粮种。”

苏妙龄笑着点头。她知道,西南的路不好走,或许会遇到更多困难,但只要能让那里的百姓用上高产粮种、过上安稳日子,再远的路,她也愿意走。

收拾行囊时,苏妙龄从空间里拿出一批改良的耐旱粮种和简易农具,还有一本抄录的《山地耕作法》——里面记载了适合西南山地的种植技巧。“走,去西南。让那里的百姓也知道,朝廷没有忘记他们。”

窗外,扬州的阳光正好,长江的水滚滚东流。苏妙龄握紧手中的急报,转身走向门外,她的身后,是一群心怀民生的寒门同僚,他们的脚步,正朝着西南的方向,朝着更多需要帮助的百姓,坚定前行。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错嫁给年代文大佬后

狩心游戏

我在虫族监狱写小说

难渡

如何饲养恶毒炮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