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妙龄将龙达私设赋税、垄断粮种、破坏试种田的罪证,连同西南寒门官员和百姓的联名奏折递往京城时,遵义府的粮种已在向阳坡结出了饱满的麦穗。阿木带着山民们小心翼翼地收割,每一粒麦子都被他们捧在手心——这是他们两年来第一次看到如此高产的粮食,眼里的光比阳光还要亮。
“苏尚书,按这产量,一亩地能多收两石粮!今年冬天,咱们再也不用啃树皮了!”阿木捧着新麦,跑到苏妙龄面前,声音里满是激动。
可喜悦没持续多久,毕节土司安勇、安顺土司沙图就带着百余名家丁来到遵义府,与龙达秘密会面。苏妙龄通过寒门学馆学子的通风报信,得知他们要组建“土司联盟”,以“朝廷夺地”为借口煽动百姓,抵制即将到来的土司制度改革。
“他们是怕改革后,再也不能压榨百姓了。”林文轩将截获的联盟密信递给苏妙龄,信上写着要“驱逐外来官,保住祖宗地”,字迹潦草却透着狠劲,“安勇和沙图手里都有私兵,若真闹起来,怕是会伤及无辜百姓。”
苏妙龄走到窗前,看着远处正在晾晒新麦的百姓,心里已有了主意:“硬拼不行,得靠民心。龙达他们说‘朝廷夺地’,我们就用事实告诉百姓,改革是为了让他们有自己的地,有自己的粮。”
她当即让人在遵义府衙前搭起高台,邀请所有百姓来听“改革宣讲”。龙达等人以为百姓会站在他们这边,故意带着家丁来闹事,却没想到,高台前早已挤满了拿着新麦的百姓。
苏妙龄站在高台上,举起一把新麦和一把旧麦,声音清亮:“大家看,这新麦是咱们自己种的,一亩能多收两石;可之前,龙达土司把旧粮种卖得比黄金还贵,还逼大家交‘人头税’‘土地税’,交不出就抓去坐牢!”
她身后的寒门官员随即拿出龙达的赋税账本,一页页念给百姓听:“去年旱灾,龙达收了张阿婆家三斗粮的税,她家五口人,最后只能靠挖野菜活命;李大叔种了三亩地,交完税后只剩半斗粮,儿子饿死后,他只能逃荒!”
百姓们越听越愤怒,张阿婆从人群里走出来,指着龙达哭道:“你还我粮食!还我儿子!若不是苏尚书带来新粮种,我今年也活不过去!”
龙达脸色铁青,想让家丁动手驱散百姓,可阿木早已带着山民们挡在前面。山民们手里拿着镰刀和锄头,眼神坚定:“谁要是敢破坏改革,谁要是不让我们种新粮种,我们就跟谁拼命!”
安勇和沙图见百姓都站在苏妙龄那边,心里发慌,悄悄想溜,却被林文轩带着的寒门官员拦住。“安土司、沙图土司,别急着走啊。”林文轩拿出他们私藏赋税、克扣赈灾粮的证据,“你们的事,也该跟百姓说说清楚。”
两人见状,只能灰溜溜地回到土司府,再也不提“联盟抗改革”的事。龙达孤立无援,只能眼睁睁看着苏妙龄推进改革——清查土司私占的土地,分给无地的百姓;废除私设的赋税,按朝廷标准收税;选拔寒门学子担任地方小吏,协助管理村务。
就在这时,京城传来消息:皇帝准了苏妙龄的奏折,派太子萧景琰亲自前来西南,监督土司制度改革,还带来了五十名寒门官员,充实西南的地方吏治。
太子抵达遵义府那日,百姓们自发在城外铺了红毯,拿着新麦和水果迎接。萧景琰看着满街的笑脸,对苏妙龄赞道:“苏卿,你用民心破了土司的困局,比千军万马还管用。这改革,就该这么推。”
接下来的一个月,在太子的支持下,西南的改革进展神速。龙达被革去土司之职,押往京城受审;安勇和沙图因主动交出私占土地、配合改革,被降为“土巡检”,只负责管理本族事务,无行政实权;各地设立“粮种合作社”,由百姓自主管理,统一采购新粮种、销售粮食,避免被商号垄断;寒门学馆也在遵义、毕节、安顺等地陆续开学,阿木因为识些字,还被选为学馆的“山民助教”,教孩子们认识山里的植物和农作物。
苏明远则忙着整理西南的改革经验,他将粮种推广、土地分配、吏治调整的方法写成《西南改革录》,准备呈给皇帝,为其他边疆地区的改革做参考。“姐姐,我以前总觉得做官就是读书考试,现在才知道,真正的好官,是要走到百姓中间,知道他们需要什么。”苏明远拿着手稿,语气里满是感慨。
苏妙龄笑着点头,她走到学馆的窗前,看着孩子们在课堂上大声读书,阿木在一旁耐心指导,心里满是欣慰。这时,林文轩拿着一份急报走来,脸色有些凝重:“苏卿,西北传来消息,蒙古部落近期频繁袭扰边境,还阻断了茶马古道,百姓们无法通商,生活艰难,陛下让你即刻前往西北,协助戍边大臣解决此事。”
苏妙龄接过急报,眉头微微皱起。西北边境寒冷干燥,与西南的山地截然不同,通商受阻又关系到百姓生计,这又是一场新的挑战。可她看着学馆里孩子们的笑脸,想到西南百姓丰收的景象,又坚定了信心——无论前路多难,只要能为百姓办事,她就不会退缩。
阿木听说她要走,特意送来一双自己编的草鞋:“苏尚书,这草鞋耐穿,适合走山路。你去西北,一定要多保重,等你回来,我给你带学馆孩子们种的新麦!”
苏妙龄接过草鞋,紧紧握在手里,眼眶有些湿润。她转身对太子、苏明远和林文轩说:“我们走吧,去西北。边境的百姓还在等着我们,茶马古道的商路,也该重新通起来了。”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遵义府的土地上,新麦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学馆的读书声此起彼伏。苏妙龄带着林文轩和苏明远,踏上了前往西北的路,她的身后,是西南百姓的祝福,她的前方,是边境的风沙和百姓的期盼。她知道,民生的路没有尽头,但只要守住初心,带着寒门同僚和百姓的支持,她定能在西北的土地上,再闯出一片天地。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