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妙龄在西北设立“边境贸易监管司”后,第一件事便是推进草原粮种试种——准噶尔部的巴图虽信了粮种能高产,可草原土壤沙化严重,又缺肥力,牧民们试种了半个月,幼苗长得又细又黄,不少人开始打退堂鼓。
“苏尚书,这土不行啊!”老牧民察哈尔蹲在田埂上,拨弄着蔫蔫的麦苗,语气沮丧,“我们草原只长草,种麦子就像让骆驼耕地,根本长不好!”
巴彦站在一旁,脸色更难看,他本就对粮种试种心存疑虑,此刻更是直言:“我就说汉人的粮种不适合草原!你们要是再折腾,地里的草都长不出来,冬天我们连牛羊的饲料都没了!”
苏妙龄没急着辩解,而是蹲下身,抓起一把草原土——土粒粗糙,几乎没有腐殖质,确实不适合种麦。她昨晚睡前在空间翻到《草原耕作纪要》,里面记载着“以畜粪改良沙土”的方法:将牛羊粪与秸秆混合堆肥,既能增加土壤肥力,又能保水防沙,正好适合草原的土壤。
“察哈尔大叔,巴彦,你们别急。”苏妙龄站起身,指着远处的牛羊群,“草原最不缺的就是牛羊粪,我们用粪肥改良土壤,保证麦苗能长好。”
她当即让阿木和苏明远行动:阿木熟悉牧民的生活,负责组织牧民收集牛羊粪、割取干枯的芨芨草;苏明远则带着监管司的寒门官员,教大家堆肥的方法——将牛羊粪与芨芨草分层堆放,每层洒少量水,盖上土密封,半个月后就能腐熟成肥。
巴彦起初不愿参与,可察哈尔等老牧民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跟着忙活起来。阿木拿着山杖,在草原上划出堆肥区,笑着对牧民说:“我们山里种玉米,也用粪肥,比什么都管用!你们信我,等肥堆好了,麦苗能长得比草原的草还壮!”
半个月后,腐熟的粪肥运到试种田。苏妙龄亲自示范施肥:将粪肥均匀撒在麦田里,再用锄头翻入土中,每一寸土都混上肥。牧民们跟着学,巴彦站在远处看着,见苏妙龄和官员们都挽着袖子干活,手上沾满泥土,不像之前想的“只会说空话”,也悄悄走过来,拿起锄头帮忙。
又过了十日,试种田的麦苗果然变了样——叶子翠绿,茎秆粗壮,比之前拔高了一大截,风吹过麦田,泛起层层绿浪。察哈尔捧着麦苗,激动得老泪纵横:“活了!真活了!苏尚书,您真是草原的福星啊!”
巴彦看着绿油油的麦田,脸上终于露出了愧疚的神色:“苏尚书,之前是我错了,不该怀疑您。以后草原种粮的事,您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做!”
苏妙龄笑着摇头:“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等麦子成熟了,我们再教大家种冬麦,这样草原一年四季都有粮,再也不用怕雪灾冻饿了。”
粮种试种成功的消息很快传遍周边部落,哈萨克、土尔扈特等部落的首领纷纷派人来肃州,想学习堆肥种粮的方法,还希望加入茶马古道的贸易。苏妙龄趁机扩大贸易范围,在各部落之间设立“贸易分点”,让监管司的寒门官员分片负责,确保每个部落都能公平交易。
可没过多久,监管司就接到举报:哈萨克部落的商队在交易时,被肃州的“裕丰商号”骗了——商号用劣质茶叶冒充好茶,还缺斤短两。哈萨克的首领勃然大怒,带着人堵在贸易点,说要“断绝通商,报仇雪恨”。
林文轩查到,裕丰商号的东家是前张大人的远亲张茂,他见边境贸易红火,想趁机捞一笔,才敢弄虚作假。“苏卿,要不要抓了张茂,给哈萨克部落一个交代?”林文轩问道。
苏妙龄却有更好的办法:她让人把张茂的劣质茶叶和缺斤短两的秤搬到贸易点,当着所有商队和牧民的面,揭穿他的把戏,然后按贸易章程,让张茂赔偿哈萨克商队十倍的好茶,还将他的商号逐出边境贸易,永不准参与。
“贸易靠的是诚信,不是欺诈。”苏妙龄对在场的汉蒙商队说,“不管是汉人商号,还是草原部落,只要破坏公平,就不能留在贸易里。只有大家都守规矩,茶马古道的商路才能一直走下去。”
哈萨克首领见苏妙龄公正处理,怒气全消,还主动送上一匹汗血宝马:“苏尚书公正,我们信你!以后哈萨克部落永远跟汉人通商,再也不闹矛盾!”
此事过后,边境贸易更红火了,不仅有茶叶、粮种、皮毛的交易,还多了手工制品——肃州的寒门工匠教草原牧民制作铁器、编织竹篮,牧民则教汉人制作皮靴、毡毯,双方互通有无,关系越来越近。
这日,太子萧景琰派人送来书信,说皇帝有意在西北设立“草原粮种培育所”,让苏妙龄兼任所长,还拨了三万两银子,用于研发更适合草原的粮种。苏明远拿着书信,兴奋地说:“姐姐,以后草原也能像江南、西南一样,到处都是高产粮田了!”
苏妙龄看着书信,又望向远处的草原——麦田里,牧民和汉人一起劳作,孩子们在田埂上追逐打闹,贸易点的商队忙着装卸货物,一派安居乐业的景象。她想起在云溪村的日子,想起寒门学馆的孩子们,想起西南的梯田、西北的草原,心里满是踏实。
阿木走过来,手里拿着一束草原上的格桑花,递到苏妙龄面前:“苏尚书,这花在草原上开得最艳,就像您带来的好日子一样。我们牧民都盼着您能一直留在西北,看着我们的麦子丰收,看着贸易越来越好。”
苏妙龄接过格桑花,笑着点头:“我会留下来,和大家一起把草原建设好。不仅是西北,以后还要让更多地方的百姓,都能吃饱饭、读好书、过好日子。”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草原上,麦田、帐篷、贸易点都被染成了暖黄色。苏妙龄站在田埂上,手里握着格桑花,身边是苏明远、林文轩和阿木,远处是劳作的百姓和欢闹的孩子。她知道,民生的路没有终点,但只要守住初心,带着这些心怀希望的人一起走,定能让天下百姓都过上安稳幸福的日子,让寒门的青云路,真正通向一个国泰民安、天下同心的未来。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