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妙龄回到京城时,恰逢初夏,户部衙门前的老槐树已枝繁叶茂。萧景渊在御书房见她,案上堆着厚厚一叠奏折,最上面的一本,封皮写着“河南黄河水患紧急”,墨迹还带着几分仓促。
“苏卿,你在西北安定了边疆,如今中原又出了难题。”萧景渊指着奏折,语气沉重,“黄河郑州段决堤,淹了三个县,百姓逃荒的已有上万。地方官奏报说‘已控制灾情’,可朕派去的暗探回禀,河堤还是年年修、年年决,根本没解决根本问题。”
苏妙龄接过奏折,翻开一看,里面的治水方案全是“加固堤坝”的老办法,预算却比去年多了三成,署名的河南知府赵康,正是前吏部侍郎王显的姻亲——又是世家出身的官员,只知虚报功绩、克扣经费。
“陛下,臣请去河南实地勘察。”苏妙龄躬身请命,“黄河水患,根在泥沙淤积,只加固堤坝治标不治本。臣需去看看河道情况,才能拿出真正的治水之策。”
萧景渊准了她的奏请,还让林文轩随行——林文轩已升任都察院左御史,正好负责督查地方官员;苏明远则从西北传回书信,说草原粮种丰收,他会带着互助营的经验,在西北推广更多民生项目,让苏妙龄放心。
三日后,苏妙龄和林文轩抵达郑州。刚出驿站,就见城外的农田一片汪洋,几个逃荒的老农坐在路边,手里捧着发霉的窝头,见了官服打扮的人,眼神里满是麻木。“官老爷,别去河堤了,修了也是白修,明年还得淹。”老农沙哑着嗓子说,“赵知府只知道收银子,河堤用的石头都是空心的,哪挡得住洪水?”
苏妙龄没去见赵康,直接带着林文轩去了黄河决堤处。河堤果然如老农所说,表面看着整齐,敲开一块石头,里面竟是沙土填充的,洪水一冲就垮。河道里的泥沙淤积得厉害,河床比旁边的农田还高,成了“地上河”,稍有汛期就会决堤。
“这哪是治水,分明是拿百姓的命开玩笑!”林文轩气得攥紧拳头,当即让人去查赵康的治水经费去向。
苏妙龄却很冷静,她在空间里翻到《黄河治理考》,里面记载着北宋科学家沈括的“束水攻沙”之法——通过收缩河道宽度,加快水流速度,利用水流冲击力带走泥沙,从根本上解决淤积问题。结合当下情况,还需配套修建“减水坝”,汛期时分流洪水,避免决堤。
“我们先组织百姓救灾,再推进治水。”苏妙龄对随行的寒门官员说,“林御史,你继续查赵康的贪腐证据;我让人去周边州县,召集逃荒百姓,说朝廷给饭吃、给工钱,让他们回来参与治水,既能解决人手问题,又能让百姓有活路。”
消息传出去,逃荒的百姓纷纷回来。苏妙龄让人在河堤旁搭起粥棚,每天两顿热粥管饱,还按出工天数给工钱。百姓们见真能拿到实惠,都积极参与,有的搬石头,有的挖河道,连老人孩子都帮着递工具。
赵康见苏妙龄绕开他直接组织百姓,又怕贪腐的事败露,竟让人偷偷在施工的河道里埋了些朽木,想让堤坝再次坍塌,嫁祸给苏妙龄“治水不力”。可他没想到,苏妙龄早让寒门官员盯着施工区域,当场抓了埋朽木的人,还搜出了赵康的手令。
“证据确凿,赵康,你还有什么话说?”林文轩将账本和人证带到赵康面前,账本上清晰记录着他克扣的二十万两治水经费,都流入了世家商号。
赵康吓得面如死灰,再也没了之前的傲慢,连连磕头求饶。苏妙龄当即上奏皇帝,萧景渊怒而下旨:将赵康革职查办,押回京城问斩;河南知府一职,由之前在江南治水有功的吴磊接任。
解决了阻碍,治水工程顺利推进。苏妙龄亲自在河道旁指挥,教百姓按“束水攻沙”的方法收缩河道:将原有河道宽度缩减三成,用石块和夯土加固两岸,让水流速度加快,泥沙被顺利带走;又在下游修建了三座减水坝,汛期时将多余的洪水引入附近的湖泊,既减轻河堤压力,又能蓄水灌溉。
吴磊接任河南知府后,带来了江南的水利工匠,还从空间里翻出改良的夯土工具,让堤坝更坚固。百姓们积极性越来越高,原本预计一年完成的工程,半年就见了成效——河道里的泥沙少了大半,河床下降了一尺多,汛期来临时,河堤稳稳挡住了洪水,没再决堤。
治水成功那日,百姓们在河堤上欢呼,还自发给苏妙龄立了块“黄河安澜”的石碑。老农捧着新收的麦子,走到苏妙龄面前:“苏尚书,今年地里没淹,麦子收成比去年多了一倍!您真是我们中原百姓的救星啊!”
苏妙龄接过麦子,心里满是踏实。她趁机在河南推广“黄河沿岸民生互助局”,借鉴草原互助营的经验,组织百姓兴修水利、储备粮食、互助救灾,还设立了寒门学馆,让逃荒的孩子能读书。
回到京城时,萧景渊率百官在午门外迎接。“苏卿,你不仅治好了黄河水患,还让中原百姓安居乐业,功不可没!”萧景渊笑着说,“朕决定,设立‘全国民生互助总局’,由你兼任总局令,将西北、江南、中原的民生经验推广到全国,让天下百姓都能受益。”
苏妙龄躬身谢恩,心里却清楚,这只是开始。她看着远处的寒门学馆方向,隐约能听到孩子们的读书声,想起云溪村的旧屋、西北的草原、江南的稻田,想起那些一起并肩作战的寒门同僚和百姓,眼神愈发坚定。
这晚,苏妙龄在书房整理全国民生规划,林文轩走进来,递上一封书信:“这是阿木和帖木儿写的,说草原的冬麦又丰收了,他们还想请你明年去草原喝新麦酒。”
苏妙龄打开书信,上面画着草原的麦田和格桑花,字迹虽笨拙,却满是真诚。她抬头看向窗外,月光洒在户部的庭院里,静谧而温暖。
“会去的。”苏妙龄轻声说,“等全国的民生互助局都建起来,等天下百姓都能吃饱饭、读好书,我们就去草原,去江南,去所有我们去过的地方,看看那些好日子。”
林文轩笑着点头。窗外的月光,照亮了案上的《全国民生规划》,也照亮了苏妙龄眼底的希望——从寒门少女到全国民生掌舵人,她走过的每一步,都踏在民生的土壤上;未来的每一步,也将朝着“天下为公、百姓安乐”的方向,坚定前行。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