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漕运刚安稳,三年一度的会试就成了朝野关注的焦点。苏妙龄收到寒门学馆学子的联名书信——往届会试,世家子弟常通过贿赂考官、调换考卷等手段舞弊,寒门学子即便才华出众,也难中进士。今年有不少寒门学馆的学子参加会试,他们担心重蹈覆辙,恳请苏妙龄为他们做主。
“科举是寒门的‘青云梯’,梯要是歪了,寒门子弟就永无出头之日。”苏妙龄拿着书信,对苏明远说,“你今年也参加会试,正好帮我盯着考场动向。林御史,你调派可靠的寒门御史,暗中监督考官和考生,绝不能让舞弊之事发生。”
苏明远郑重点头——他在翰林院任编修三年,早已不是当年那个跟在姐姐身后的少年,此次会试,他不仅要考中进士,更要帮其他寒门学子守住公平。林文轩也立刻着手安排,从都察院选拔了十名出身寒门的御史,伪装成考生或考场杂役,潜入贡院。
会试开考前三日,苏妙龄亲赴贡院巡查。她对照空间里翻出的《历代科举防弊法》,逐一检查考场:考生入场需脱衣检查,防止夹带纸条;考卷统一用“糊名法”,遮住考生姓名籍贯,再由专人抄写,避免考官认出笔迹;每个考场安排两名考官,一正一副,其中必须有一名寒门官员,互相监督。
可即便如此,仍有世家官员试图钻空子。礼部侍郎周显——江涛的表兄,暗中给主考官张敬送了一万两银子,让他关照自己的侄子周磊。张敬收了银子,偷偷将周磊的考卷标记为“优等”,还准备在阅卷时,将几名寒门学子的考卷压为“不及格”。
这一切,都被伪装成杂役的寒门御史看在眼里。他趁张敬不备,偷偷抄录下标记考卷的暗号,还拿到了周显送银子的账册,连夜送到苏妙龄手中。
“证据确凿,绝不能让他们毁了寒门学子的前程!”苏妙龄当即入宫,将证据呈给萧景渊。萧景渊怒拍御案:“科举乃国之根本,竟敢如此舞弊!苏卿,你即刻接管贡院阅卷事宜,将张敬、周显拿下,彻查所有考官!”
苏妙龄接管阅卷后,亲自核对每一份考卷。当看到苏明远的策论《论民生互助之要》时,她忍不住点头——文中结合西北草原、江南漕运的互助经验,提出“以互助补官治”的主张,见解独到,字迹工整。还有陈望的《治蝗策》、江砚的《瓷艺传承论》,皆是才华横溢的佳作。
而周磊的考卷,字迹潦草,策论内容空洞,满是套话,与张敬标记的“优等”截然不同。苏妙龄当即下令:将周磊的考卷定为“不及格”,取消其考试资格;张敬、周显押入天牢,等候发落;所有参与舞弊的考官,一律革职查办,永不录用。
会试放榜那日,贡院外挤满了等待消息的学子和百姓。当看到苏明远、陈望、江砚等寒门学子的名字出现在进士榜单上时,人群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这届会试,寒门学子的录取率比往届提高了三成,创下了大楚开国以来的新高。
苏明远捧着录取通知书,走到苏妙龄面前,眼眶微红:“姐姐,我们做到了。以后,会有更多寒门学子,能通过科举,为百姓办事。”
苏妙龄摸了摸他的头,笑着说:“这只是开始。我已奏请陛下,今后科举,每科需保证三成以上的寒门录取名额,考官中寒门官员的比例不得低于一半,还要在贡院设立‘百姓监督席’,让百姓也能监督科举,确保公平。”
萧景渊很快准了奏请,还下旨将苏明远、陈望等寒门进士派往地方任职,让他们将民生经验运用到实务中。李太傅在朝堂上赞道:“苏卿不仅守住了科举的公平,更给了寒门学子希望。有这些心怀民生的寒门官员,我大楚的未来,定能长治久安!”
这晚,苏妙龄在书房整理寒门学子的考卷,林文轩走进来,递上一份来自西北的书信:“阿木和巴图说,草原的冬麦丰收了,他们听说苏明远考中进士,特意让人送来一匹汗血宝马,祝他仕途顺利。”
苏妙龄打开书信,上面画着草原的麦田和飞驰的骏马,旁边写着“寒门有志,草原同心”。她抬头看向窗外,月光洒在考卷上,映出“民生”“公平”等字样。她知道,科举的公平只是第一步,未来还要为寒门学子铺就更宽的路,让他们真正能凭借才华,为天下百姓谋福祉。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