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浙水患刚平,西域回纥部落的使者就抵达了京城。使者带着回纥首领药罗葛的书信,请求与大楚开展通商——回纥部落盛产葡萄、苜蓿、良马,却缺中原的粮食、丝绸和瓷器;而中原的商队也想将丝绸、瓷器卖到西域,却因没有官方通商渠道,常被沿途的部落劫掠。
“西域通商不仅能让百姓增收,还能稳定边疆,是一举两得的好事。”苏妙龄拿着书信,对萧景渊说,“只是西域路途遥远,沿途部落众多,若没有统一的通商规则和保护措施,通商很难长久。臣请去西安,设立‘西域通商总局’,统筹通商事宜。”
萧景渊准了她的奏请,还派苏明远随行——苏明远刚在常州治水有功,升任西安知府,熟悉地方事务;林文轩则留在京城,协调中原的丝绸、瓷器、粮食等物资,确保通商物资充足。
抵达西安后,苏妙龄第一时间召见回纥使者,与其商定通商规则:在西安设立“西域通商市场”,中原商队和西域商队在此交易,由寒门官员负责管理,统一制定商品价格,避免哄抬物价;朝廷派军队护送商队往返于西安和回纥牙帐,确保沿途安全;中原向回纥提供粮种和种植技术,回纥则向中原提供良马和新作物种子,双方互利共赢。
可规则刚定,就有世家商号从中作梗。西安最大的“恒通商号”——前张大人的残余势力所设,想垄断西域通商,他们私下联系回纥的强硬派,许诺给予高额利润,让其拒绝与朝廷合作,转而与恒通商号交易。
回纥强硬派首领骨力裴罗被利益诱惑,果然在商队出发前,派人劫掠了中原商队的一批丝绸和瓷器,还放话:“若想通商,就只能跟恒通商号交易,否则以后再也不让中原商队进入西域!”
苏妙龄得知消息,并未慌乱——她昨晚睡前在空间翻到《西域部落志》,知道骨力裴罗在回纥部落中威望不高,大部分回纥牧民都希望通过通商改善生活。她当即让人邀请回纥首领药罗葛来西安,与其当面商议。
药罗葛抵达西安后,苏妙龄带他参观了寒门丝绸工坊和瓷坊,还让他品尝了中原的粮食和茶叶。“首领,通商是为了让回纥牧民能用上中原的丝绸、瓷器,能吃上饱腹的粮食。”苏妙龄指着工坊里的丝绸,“恒通商号只想垄断牟利,他们给你的价格,连我们官方价格的一半都不到,最终吃亏的还是回纥牧民。”
药罗葛看着精美的丝绸和瓷器,又想起牧民们对粮食的渴望,当即决定与朝廷合作。他派人逮捕了骨力裴罗,将其交给中原处置;还与苏妙龄签订了《汉回纥通商盟约》,约定双方永久通商,互不劫掠,共同维护通商通道的安全。
西域通商市场正式开业那日,西安城内热闹非凡。中原商队的丝绸、瓷器、粮食摆满了摊位,西域商队的良马、葡萄、苜蓿也吸引了众多百姓围观。回纥牧民第一次穿上柔软的丝绸,激动得手舞足蹈;中原百姓第一次尝到甘甜的葡萄,纷纷赞不绝口。
苏妙龄还在市场旁设立“技术交流馆”,让中原的工匠教回纥牧民种植粮食、制作瓷器;回纥的牧民则教中原百姓养马、种植苜蓿——苜蓿不仅能作为马的饲料,还能改良土壤,很快就在西安周边推广开来。
通商半年后,西域的良马源源不断地运往中原,充实了朝廷的骑兵;中原的粮种在回纥部落落地生根,牧民们再也不用靠游牧为生,开始定居耕种。药罗葛派使者送来书信,信中说:“回纥牧民已有半年未忍饥挨饿,感谢大楚的好官,感谢苏总局令带来的好日子。”
苏妙龄拿着书信,站在西安城头,望着远处通往西域的通商大道——商队的铃铛声隐约传来,像一串流动的音符,连接着中原和西域。她知道,西域通商只是开始,未来还会有更多的部落与中原通商,还会有更多的物资和技术交流,最终实现“汉胡共富,边疆永固”的愿景。
回到京城,萧景渊率百官迎接,还下旨封苏妙龄为“太子少师”,让她辅佐太子处理民生事务,同时总领全国通商事宜。“苏卿,你用通商代替征战,用互利代替对抗,为我大楚开创了边疆安稳、百姓富足的新局面。”萧景渊笑着说,“有你在,朕放心。”
苏妙龄躬身谢恩,心里满是感慨——从云溪村的寒门少女,到如今总领全国民生、通商的太子少师,她走过的每一步,都离不开百姓的支持和寒门同僚的陪伴。她抬头看向远方,仿佛看到了江南的漕船、西北的草原、江浙的稻田、西域的通商大道,看到了天下百姓安居乐业的景象。
她知道,民生的路没有终点,但只要守住“为民”的初心,带着这些心怀希望的人一起走,定能让大楚的天下,永远充满生机与温暖。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