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了粮荒和培训营乱象,苏妙龄开始在北方构建完整的民生互助网络。她以宣府、大同、蓟州为核心,设立“北方民生互助总局”,下设粮储、水利、学馆、工坊四个分部,分别由有实务经验的寒门官员负责:李岩刚从培训营结业,就被派往宣府粮储分部,负责管理官仓和协调草原粮种;在江南治水的吴磊,则调任大同水利分部,指导百姓修缮河道和水坝;蓟州的寒门学馆,也迎来了新的先生——从京城寒门学馆调来的秀才,带着改良的蒙学课本,让边疆的孩子也能读到实用的知识。
可新的挑战很快出现:北方多戍边军队,军粮供应与百姓粮储常起冲突。大同戍边将军赵武,为了保证军粮充足,竟下令优先征用百姓的余粮,哪怕百姓自己的口粮都不够。“军粮是戍边的根本,百姓饿肚子可以忍,军队不能没粮!”赵武态度强硬,拒绝与民生互助局协商。
苏妙龄找到赵武时,他正指挥士兵搬运百姓上交的粮食,百姓们站在一旁,手里攥着空空的粮袋,满脸无奈。“赵将军,军粮重要,百姓的口粮就不重要吗?”苏妙龄走到他面前,语气平静却带着力量,“若百姓因缺粮逃荒,谁来给军队耕种?谁来供应军草?”
赵武愣了一下,还想反驳,苏妙龄却递上一份《军地粮储互助方案》:“我已与草原部落商定,每月从草原调运五万斤粮草补充军粮;民生互助局也会在北方开辟‘军粮专用田’,由百姓和士兵共同耕种,收成一半归军队,一半归百姓。这样既保证军粮,又不饿百姓,岂不是两全其美?”
赵武看着方案,又看了看一旁的百姓,终于点头:“苏少师考虑周全,赵某之前思虑不周,还望海涵。”他当即下令停止征用百姓余粮,还派士兵协助百姓耕种军粮专用田。
军地粮储问题解决后,苏妙龄又将注意力放在了北方的寒门工坊上。大同的铁器工坊因缺乏改良技术,打造的农具既笨重又不耐用,百姓宁愿用旧农具,也不愿买新的。苏妙龄从景德镇调来了擅长铁器改良的工匠,还从空间里翻出《北方铁器改良图谱》,教工坊的工匠打造适合北方土壤的“深耕犁”和“防冻锄”——深耕犁能深入地下一尺,适合北方坚硬的土壤;防冻锄的锄刃镀了一层铜,冬天不会因低温变脆。
改良后的铁器一经推出,就受到百姓和士兵的欢迎。工坊的工匠们拿到了比之前多两倍的工钱,笑得合不拢嘴:“以前总觉得世家的铁器好,现在才知道,咱们寒门工坊也能造出好东西!”
这日,苏妙龄在大同巡查时,遇到了之前送空米袋的老妇人。老妇人手里提着满满一袋新麦,笑着对她说:“苏少师,谢谢您!现在粮够吃了,儿子还在工坊找到了活,家里的日子越来越好了!”
苏妙龄看着老妇人的笑容,心里满是踏实。她抬头看向远方,北方的天空湛蓝,田里的冬麦长势喜人,工坊的烟囱冒着袅袅炊烟,寒门学馆里传来孩子们的读书声——一幅安居乐业的景象,正在北方的土地上慢慢展开。
离开北方前,苏妙龄将北方民生互助总局的事务交给李岩和吴磊,叮嘱他们:“民生的事,要多听百姓的意见,多跟草原部落合作,别让北方再出现粮荒,别让寒门学子再学不到真本事。”
李岩和吴磊郑重点头:“请苏少师放心,我们定不负您的嘱托,守住北方的民生,守住百姓的好日子。”
回到京城时,已是深冬。萧景渊在御书房见她,案上摆着全国各地的民生奏报——江南漕运通畅,西北草原丰收,江浙水利稳固,西域通商红火,北方粮储充足。“苏卿,你用了十年,让天下民生焕然一新,寒门学子有出路,百姓有饭吃,边疆安稳,这是朕登基以来最大的幸事。”
苏妙龄躬身,眼里满是感慨:“这不是臣一个人的功劳,是所有寒门官员、所有百姓、所有草原部落共同努力的结果。只要我们守住‘民生为本’的初心,大楚的天下,定会永远安宁富足。”
窗外飘起了雪花,落在御书房的窗棂上,晶莹剔透。苏妙龄看着窗外的雪景,想起了云溪村的初雪,想起了西北草原的暴雪,想起了江南的梅雨,想起了所有她走过的土地、见过的百姓。她知道,民生的路没有终点,但只要有人继续走下去,只要有人记得“为民”的初心,这天下的好日子,就会一直延续下去。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