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廪生后,苏妙龄每月能领到三两廪膳银,虽不算多,却足够支撑她在省城备考乡试。林文轩家境比她稍好,家里凑了些银子,两人商量着一起去省城最有名的“白鹿书院”求学——那里的山长是前翰林院编修,门下弟子多有考中举人的,对乡试备考极有帮助。
白鹿书院坐落在城郊的白鹿山上,入院需通过考核。山长周鹤年亲自出题,考的是“论民生疾苦”的短篇策论。苏妙龄提笔时,想起去年云溪村遭遇旱灾,农户颗粒无收,只能靠啃树皮度日的场景,又结合空间里《农政全书》中“救荒之策”的记载,写下“救荒先救农,救农先改种”的观点,主张推广耐旱高产粮种,辅以官府赈灾,而非单纯放粮。
周鹤年看了她的策论,抚着胡须点头:“此论切中要害,不做空谈,你可入院。”林文轩也凭扎实的经义功底通过考核,两人被分在同一间宿舍。
书院里的弟子成分复杂,一半是世家子弟,一半是寒门学子。世家子弟多抱团,常嘲笑寒门学子“寒酸”“难成大器”,其中以吏部尚书之子张谦最为傲慢。他见苏妙龄是女子,又穿着洗得发白的青布长衫,常故意在她面前炫耀:“苏兄,听说你是靠廪膳银过日子?这书院的束脩可不便宜,你若是交不起,不如求我帮你垫付?”
苏妙龄只淡淡回了句:“多谢张兄好意,我的束脩,还能付得起。”说完便转身去了藏书楼,留下张谦在原地气得脸色发青。
书院的课程以乡试真题讲解和策论训练为主。一次周鹤年让弟子们写“论粮荒应对之策”,张谦写的是“世家捐粮,官府统筹”,认为世家有义务赈灾;其他寒门弟子多写“减免赋税,开仓放粮”,却提不出具体办法。
轮到苏妙龄时,她拿出一张画着粮种的图纸——是她根据空间里的速生稻种画的,详细说明了这种稻种“耐旱、早熟、亩产高”的特性,还提出“官府牵头,在灾区试种,由寒门农户先种,成功后再推广”的方案。
周鹤年接过图纸,眼睛一亮:“此粮种若真如你所说,便是救民良方!你可有依据?”
“回山长,晚辈曾在一本古书中见过此粮种记载,还亲手试过培育,确有奇效。”苏妙龄没提空间,只说是古书所载——她知道,太过离奇的事,不能轻易示人。
张谦在一旁冷笑道:“不过是纸上谈兵!哪有什么高产粮种?你怕不是为了出风头,编造出来的吧?”
苏妙龄没争辩,只对周鹤年道:“山长若信得过晚辈,可在书院后园划一小块地,晚辈愿亲自试种,三个月后便知真假。”
周鹤年点头应允,让人在后园开辟了半亩地。苏妙龄每日课后就去园里忙活,从空间里取出速生稻种,用灵泉水浸泡后播种,又按空间典籍里的方法施肥、除草。不过一个月,稻苗就长得比普通稻苗高半尺,叶片翠绿,长势喜人。
书院里的弟子都来看热闹,连之前嘲笑她的世家子弟也惊呆了。张谦凑到田边,盯着稻苗看了半晌,仍嘴硬道:“这稻苗看着好,未必能结穗。”
苏妙龄没理他,只专心照料稻苗。三个月后,稻子成熟,金黄的稻穗沉甸甸的,亩产竟比普通稻子多了两倍!周鹤年让人收割脱粒,看着满筐的稻谷,对苏妙龄赞不绝口:“你这粮种,若能推广,可解天下粮荒之困!我定要把此事上奏朝廷!”
此事很快传遍省城,不少农户都来书院打听粮种的事。苏妙龄从中选了十户家境贫寒、勤劳本分的农户,免费提供稻种,教他们种植方法,约定秋收后再收回成本。农户们感激涕零,都称她“苏先生”。
张谦见苏妙龄声望越来越高,心里越发嫉妒。他偷偷派人去农户的田里,想毁掉稻苗,却被苏妙龄提前预知——前一晚她梦到有人在田里捣乱,便让林文轩带着几个寒门弟子在田边守着,正好抓住了张谦的家丁。
周鹤年得知此事,勃然大怒,把张谦叫到书院大堂,当着所有弟子的面训斥:“你身为世家子弟,不思为民着想,反而嫉妒同窗,暗中使坏!罚你抄《论语》一百遍,闭门思过一个月!”
张谦又羞又气,却不敢反驳,只能灰溜溜地退下。经此一事,书院里的寒门弟子都对苏妙龄心生敬佩,纷纷主动与她结交,形成了一股“寒门同盟”的力量。
转眼到了乡试前夕,周鹤年给弟子们讲解乡试注意事项:“乡试策论多涉国计民生,你们要多关注时政,比如近期的‘漕运淤塞’‘边境粮运’,这些都可能成为考题。”
苏妙龄把这话记在心里,晚上进空间翻找相关典籍。她在书架上找到一本《漕运治要》,里面详细记载了漕运淤塞的原因和解决办法,还有边境粮运的路线图。她熬夜抄录下来,分享给林文轩和其他寒门弟子,大家一起研究,互相讨论,备考的日子虽苦,却充满了希望。
乡试前一日,苏妙龄去农户的田里查看,见稻谷金黄,亩产喜人,农户们正忙着收割,脸上满是笑容。一个老农握着她的手,激动地说:“苏先生,托您的福,今年咱们不仅能吃饱饭,还能存些粮食过冬!”
苏妙龄看着眼前的丰收景象,心里满是欣慰。她知道,这次乡试不仅是为了自己的前程,更是为了能有更大的能力,推广粮种,帮助更多像这些农户一样的寒门百姓。
回到书院,她收拾好行囊,准备明日去省城贡院参加乡试。林文轩走过来,递给她一个香囊:“这是我娘做的,据说能安神,祝你乡试顺利。”
苏妙龄接过香囊,心里一暖:“也祝你顺利,咱们一起考中举人!”
夜色渐深,书院里的灯一盏盏熄灭,只有苏妙龄的房间还亮着。她坐在桌前,手里捧着《漕运治要》,眼神坚定——乡试是科举路上的关键一关,她一定要全力以赴,为自己,为寒门子弟,闯出一条光明大道。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