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知砚的“合作提议”像一道清晰的指令,在姜沫纷乱的思绪中划开了一道口子。他不仅没有在匿名警告前退缩,反而以一种近乎攻城略地的方式,将两人的“数据防线”推进到了更深的层次——从被动的监测分析,转向主动的建模反击。
这份带着他独特理性印记的信任,沉甸甸地压在姜沫心头,却也驱散了那股因孤立无援而生的寒意。她不再是单方面接受庇护,而是成为了他算法模型里不可或缺的“领域专家”。
接下来的两天,姜沫在实验室的状态愈发沉静。她不再刻意维持某种“稳定输出”,而是真正地将注意力沉浸在手头的任务中。甚至在一次关于信号滤波的讨论中,她主动提出了一个基于自身感受的疑问:“如果我想从一段嘈杂的音频里,单独听清背景里的某一种乐器声,是不是也可以用类似的滤波原理?”
周研究员有些意外,随即耐心解释起来。姜沫认真听着,目光专注。她没有注意到,主控区的沈知砚,在她提出这个问题时,抬头看了她一眼,镜片后的目光里闪过一丝极快的、类似于“数据吻合预期”的微光。
午休时,她拒绝了琳达让她回酒店“好好休息”的建议,独自留在休息区,打开了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电脑。她没有再看那些纷繁的舆情报告,而是调出了一个加密的私人文件夹。里面存放着她入行以来,团队整理的各类竞争对手、合作方、乃至一些知名营销号的操作手法分析,时间跨度长达数年。这些是琳达和她团队赖以生存的“江湖档案”,是无数次明枪暗箭后积累下来的、血淋淋的“领域知识”。
她需要从中筛选、提炼出沈知砚模型所需要的“行为特征数据”。这不是简单的罗列罪证,而是要用他能够理解的逻辑进行归类:水军发帖的时段规律、抹黑话术的迭代模式、关键节点的联动特征、舆论转向的常见触发点……
她工作得极其投入,连沈知砚什么时候坐到了她对面都没有立刻察觉。
“进展如何?”他问,声音不高,以免打扰到其他人。
姜沫从屏幕上抬起头,揉了揉有些发酸的脖颈,将电脑屏幕微微转向他:“整理了一些历史案例。我发现,他们操纵舆论有几个固定的‘剧本’,比如‘捧杀’、‘制造对立’、‘断章取义’……而且,执行这些剧本的账号,虽然马甲换了一批又一批,但行为模式有很强的延续性。”
她指着自己梳理出来的一张时间线图:“你看,三年前针对L姓小花的‘学霸人设崩塌’事件,和这次针对我的‘装文化人翻车’,在引爆点选择和扩散路径上,相似度很高。”
沈知砚身体前倾,目光快速扫过屏幕上的图表和文字备注,神情是面对重要数据时的专注。他看得很快,偶尔会指出一两个不够精确的表述,比如“‘大量水军’需要更具体的量化指标”,或者“‘快速扩散’需要定义时间窗口”。
他的追问精准而苛刻,完全是对待科研数据的态度。但姜沫并没有感到被冒犯,反而在这种纯粹的、目标一致的探讨中,找到了一种奇异的平静。他们像两个不同学科的学者,在共同攻克一个难题,她提供具体的现象观察,他负责构建理论框架。
傍晚录制结束,沈知砚收拾好东西,却没有像往常一样立刻离开。他走到姜沫工位旁,语气如常地提议:“关于模型的特征维度,还有一些细节需要确认。这里的环境干扰较多,如果你不介意,可以去一个……更安静的地方讨论。”
姜沫瞬间听懂了他的弦外之音。她略一思索,便点了点头:“好,去我公寓吧。资料都在我电脑里。”
这是她第一次主动邀请一个工作关系以外的男性进入自己的私人领域。沈知砚似乎也愣了一下,随即恢复平静:“可以。”
车子驶入市中心的高档公寓车库,电梯直达顶层。姜沫打开门,感应灯次第亮起,勾勒出客厅开阔而富有设计感的轮廓。巨大的落地窗外是华灯初上的城市全景,意大利Minotti的沙发线条流畅,一侧立着法国Liaigre的落地灯,光线柔和地洒下来。这里没有过多的装饰,但每一件家具、每一处细节都透着低调的质感与良好的品味。
沈知砚站在玄关,目光快速而克制地扫过整个空间,像是在采集环境参数。他的表情没有任何变化,但微微停顿的脚步,还是泄露了一丝与他平日实验室截然不同的感知。
“随便坐。”姜沫脱下外套,走向开放式厨房的中岛,“水还是茶?”
“温水,谢谢。”沈知砚依言在沙发上坐下,身姿依旧端正,但与周围环境却奇异地并不违和。
姜沫倒了水过来,将笔记本电脑放在茶几上打开。两人很快投入到之前的讨论中。她引着沈知砚看她梳理的时间线,解释娱乐圈里那些不成文的规则和暗语,分析不同资本派系惯用的手段。
沈知砚听得极其认真,不时提出关键问题,偶尔还会在自己随身携带的平板电脑上记录几下。当他听到某个特别典型的“抹黑剧本”时,甚至会若有所思地点头,评价一句:“很经典的注意力转移策略,利用认知偏差放大次要矛盾。”
他的专业术语有时会让姜沫忍不住想笑,但更多的是一种棋逢对手的畅快。她发现,当他摆脱了最初那种将她视为“噪声源”的偏见后,他的理解力和洞察力惊人。
讨论间歇,沈知砚的目光被沙发旁一个设计独特的金属书架吸引。上面除了少量文学书籍和电影相关专著,竟整齐地排列着许多心理学、社会学甚至符号学方面的书,其中几本还是英文原版。书脊上有明显的翻阅痕迹。
“你对这些也有研究?”他有些意外。
姜沫顺着他的目光看去,笑了笑,带着点自嘲:“以前被人说‘花瓶’,总是不服气的。想着就算做演员,也不能真的脑袋空空。看不懂就硬看,慢慢也成了习惯。”她顿了顿,语气平静下来,“现在想想,这些知识没能帮我避免被黑,但至少……能让我在被黑的时候,看得更明白一点。”
沈知砚看着她,灯光在她侧脸投下柔和的阴影,那双总是明媚动人的眼睛里,此刻盛着一种经历过风浪后的通透与坚韧。他没有说话,只是端起水杯,喝了一口水。
不知过了多久,主要的“领域知识”传输和模型细节讨论才告一段落。窗外已是深夜,城市的灯火也稀疏了不少。
沈知砚收起平板,站起身:“输入数据已经足够。模型迭代需要时间,有初步结果我会第一时间通知你。”
“好。”姜沫也站起来,送他到门口。
在玄关,沈知砚换好鞋,直起身,似乎想说什么,目光却无意间瞥见了阳台角落里那盆在夜色中依然绿意盎然的“禄根”。他停顿了一下,然后看向姜沫,语气是一贯的平稳:
“你提供的‘领域知识’,信噪比很高。这对模型训练至关重要。”
这是他能给出的、最高级别的认可。
姜沫听懂了他话里的意思,心里那点因为暴露“江湖档案”而产生的微妙情绪,瞬间烟消云散。她点了点头:“能帮上忙就好。”
沈知砚离开了。公寓里重新恢复寂静,却不再让人觉得空旷。
姜沫走到阳台,夜风微凉。她看着“禄根”,想起沈知砚刚才看它的那一眼。他注意到了,但他什么也没问。
就在这时,她的手机屏幕亮起,是琳达发来的消息,语气带着一丝困惑:
「沫沫,刚收到一个奇怪的邀约,对方指名要你和沈知砚共同为一个新成立的科技公益基金会代言。开价很高,但背景查起来有点模糊,感觉……来得太巧了。」
姜沫看着这条消息,刚刚因为与沈知砚达成合作而略微放松的心弦,又悄然绷紧。
这究竟是风波平息前的橄榄枝,还是……另一层更精致的陷阱?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