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梦远书城!手机版

您的位置 : 梦远书城 > 宫斗宅斗 > 明月照阿宝 > 第15章 陇西归人

第15章 陇西归人

建兴五年的春天,我站在成都城墙上,远眺北方。

诸葛亮率领的汉军正在祁山与曹魏对峙。昭儿随军出征,已经一年未有音讯。

“师傅,风大了,回吧。”阿禾为我披上外衣。这个父母双亡的孤女,如今已是我得力的助手。

我点点头,最后望了一眼北方。昭儿,你还好吗?

回到医馆,患者络绎不绝。北伐期间,伤员增多,我日夜忙碌,唯有如此才能暂时忘却牵挂。

阿禾如今已能独当一面,诊治寻常病症。她聪慧善良,颇得患者喜爱。

“师傅,刚才有个老兵说,丞相在祁山屯田,与魏军对峙。”阿禾一边捣药一边说,“还说有个少年将领屡立战功,人称‘小白袍’...”

我心一动:“可知姓名?”

阿禾摇头:“只说姓李,使长枪,武艺高强。”

会是昭儿吗?他随母姓李,使的正是冯家枪法。

晚间闭馆后,我取出阿兄的血书和昭儿幼时的衣物,默默垂泪。

“师傅又想昭郎君了?”阿禾轻声道,“吉人自有天相,昭郎君定会平安归来。”

我拭泪苦笑:“乱世之中,吉人往往不得善终。”

阿禾沉默片刻,忽然哼起歌谣:“春风摇,那个柳叶俏,燕子点水绕...”

歌声悠扬,仿佛回到多年前的陇西。阿母在灶前蒸糕,阿兄在院中练枪...

“师傅,有急症!”敲门声打断回忆。

开门见是个衣衫褴褛的老者,背着个重伤的年轻人。

“求神医救命!”老者跪地磕头,“我儿中箭,城中医馆都不收了...”

我急忙查看。伤者二十上下,胸口中箭,气息奄奄。

“抬进来!”我果断道,“阿禾,准备刀具药材!”

彻夜救治,终于取出箭镞,保住性命。老者千恩万谢,自称姓王,陇西人,避战乱来蜀。

“听说汉帝仁德,特来投奔。”王老叹道,“谁知路上遇溃兵,我儿为护我中箭...”

听到陇西口音,我倍感亲切:“老伯既是陇西人,可认得冯家村?”

王老一怔:“娘子是...?”

“我姓冯,陇西冯家村人。”

王老激动道:“可是冯安先生家的阿宝?”

我愕然:“老伯认得家父?”

“何止认得!”王老老泪纵横,“我原是冯先生麾下文书!城破那日,冯先生为救我等,断后殉国...”

如雷轰顶!多年来,我终于听到阿父确切的死讯!

“家父他...如何殉国?”我颤声问。

王老泣道:“冯先生为掩护百姓撤退,率数十亲兵断后,力战而亡。遗体...遗体被羌人义士收殓,葬在狄道城外...”

我怔怔落泪。阿父终是马革裹尸,求仁得仁。

王老又道:“冯先生临终前,曾嘱托我:若见家人,转告他们:冯家世代忠烈,勿以为耻。”

我向北方叩首:“阿父英灵在上,女儿必不负所托。”

王老父子在医馆附近住下,常来帮忙。从他口中,我得知更多陇西往事。

原来阿父不仅是郡中书佐,还是暗中抵抗董卓的义士首领。城破那日,他为掩护义士家属撤退,主动断后。

“冯先生本可逃生,但他选择留下。”王老叹道,“他说:太守死社稷,书生守节义。”

我心中既悲且傲。阿父虽是文士,却有武将风骨。

数月后,王老之子伤愈,报名从军:“愿追随冯先生遗志,兴复汉室。”

我替他整理行装,如送别昭儿一般:“活着回来。”

青年郑重行礼:“必不负所托。”

建兴六年春,诸葛亮再次北伐。昭儿依然随军,依然音讯全无。

但从前线归来的伤兵口中,我常听到“小白袍”的传奇。

“那少年将军真了得!单骑冲阵,如入无人之境!” “据说姓李,但使的是冯家枪法...” “丞相甚为器重,常带在身边...”

我心中既喜且忧。喜的是昭儿建功立业,忧的是他冲锋陷阵,危险重重。

阿禾劝我:“昭郎君武艺高强,又有丞相照拂,必会平安。”

但愿如此。

一日,医馆来了个特殊病人——是个羌人首领,中箭重伤。随从急切道:“求神医相救!头领是汉军盟友!”

我急忙救治。手术过程中,那羌人忽然用羌语呓语:“尔甲...对不起...”

尔甲?我心中一惊,仔细打量伤者面容——虽染血污,但仍能认出正是尔甲!

多年不见,他已是羌人头领,鬓角染霜。

全力救治,尔甲终于脱险。醒来见是我,愕然:“阿宝?真是你?”

故人重逢,恍如隔世。

“你怎么...”我哽咽难言。

尔甲苦笑:“说来话长。我如今是羌人头领,与丞相结盟,共抗曹魏。”他顿了顿,“昭儿...他很好,已是牙门将。”

我喜极而泣:“真的?他...”

尔甲点头:“武艺高强,颇有冯兄当年风范。只是...”他欲言又止。

“只是什么?”我急问。

“心中仇恨未消。”尔甲叹道,“每战必冲锋在前,状若疯狂。丞相多次劝导,收效甚微。”

我心沉了下去。昭儿终究放不下仇恨。

尔甲养伤期间,常与我说起北伐见闻。诸葛亮治军严明,深得民心,但粮草不济,每每功败垂成。

“丞相不易啊。”尔甲叹道,“外有强敌,内有掣肘。若朝中多些支持,早该光复中原了。”

我深有同感。在成都这些年,见多了苟安之徒,少有真正关心北伐的。

尔甲伤愈后,欲重返前线。临行前道:“阿宝,可愿回陇西看看?”

我一怔:“陇西?”

“冯先生葬在狄道,我知具体位置。”尔甲道,“如今陇西虽在魏手,但羌人地界,我可护你安全。”

心潮澎湃。离开陇西二十余年,我终于能回去了吗?

犹豫再三,我决定前往。阿禾留守医馆,王老父子相伴。

随尔甲羌人商队北上,再走故道,感慨万千。

越近陇西,景象越发荒凉。战乱频仍,十室九空,唯有羌人部落稍显生机。

至狄道城外,尔甲指着一处山坡:“冯先生就葬在那里。”

我独自上山。春风拂过,荒草萋萋。终于找到那个简陋土坟,墓碑早已风化,只依稀可见“冯安”二字。

“阿父...”我跪地痛哭,“女儿来看你了...”

二十余年的思念与委屈,在这一刻倾泻而出。

哭罢,我为坟冢除草培土,重新立碑:“汉陇西郡书佐冯公安之墓”。

尔甲悄然走来,放下祭品:“冯先生若知你平安,必感欣慰。”

我向墓碑叩首:“阿父,女儿必光大门楣,不负冯家忠烈之名。”

当夜,我们宿在羌人部落。尔甲召集各部头领,商议助汉军事宜。

我作为冯安之女,受到礼遇。许多老羌人还记得阿父,纷纷上前致意。

“冯先生是好人啊...”个老羌人道,“当年为护羌人,多次与官府抗争。”

我才知阿父不仅是忠臣,还是羌汉和平的推动者。

“冯先生常说:羌人汉人,都是炎黄子孙,何必相残。”老羌人抹泪,“可惜好人不长命...”

心中既悲且傲。阿父一生,求仁得仁。

在羌地盘桓数日,我走访故旧。冯家村早已荒废,唯余断壁残垣。

站在老家遗址前,往事历历在目。阿母蒸糕的香气,阿父读书的身影,阿兄练枪的英姿...

“狗儿跳,那个猫儿闹,吾家小宝吃糖糕...”我不自觉哼起童谣,泪流满面。

尔甲轻拍我肩:“都过去了。重要的是活着的人。”

是啊,重要的是昭儿,是那些需要救治的人。

准备返程时,意外遇到个故人——是当年救过我的王允旧部!如今已是羌人部落长老。

“没想到还能再见。”他感慨,“王大人若知你平安,必感欣慰。”

我向他打听王允后事。他叹道:“王大人临终前,仍在筹划兴汉大业。可惜...天不假年。”

乱世之中,忠臣往往不得善终。

返回成都途中,我们绕道祁山,想暗中探望昭儿。

至汉军大营附近,远远望见旌旗招展,军容整肃。

“看!那是昭儿!”尔甲突然指道。

顺着他指的方向,只见个白袍小将驰马出营,英姿勃发,正是昭儿!他比离家时高大许多,眉宇间既有阿兄的英武,又有不属于这个年纪的沧桑。

我们不敢相认,只能远远望着。昭儿率队巡营,纪律严明,颇有大将之风。

“像极了冯兄当年。”尔甲叹道。

心中既欣慰又酸楚。昭儿长大了,却是在战火中长大。

突然,魏军袭营!昭儿立即率军迎战,厮杀惨烈。

我心跳如鼓,恨不得冲上去相助。尔甲拉住我:“放心,昭儿能应对。”

果然,昭儿骁勇异常,长枪所向披靡,魏军败退。

战后,昭儿驻马山坡,遥望远方。夕阳映照白袍,如血如泣。

我默默望了他许久,最终转身离去。知道他还好,便足够了。

回到成都,继续行医救人。但心中多了份牵挂——对陇西,对昭儿。

建兴七年,诸葛亮第三次北伐。昭儿随军出征,攻占武都、阴平二郡。

捷报传回,成都欢腾。我既喜且忧——胜仗意味着更多征战。

果然,建兴八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昭儿在街亭之战中负伤,消息传回,我心急如焚。

尔甲恰好来成都,安慰道:“只是轻伤,已无大碍。丞相让他回成都养伤。”

我稍感安心,日夜期盼。

半月后,昭儿终于归来。他瘦了许多,左臂包扎,但精神尚好。

“姑姑!”他见到我,眼中闪过惊喜,“你怎么...”

“伤哪了?让姑姑看看!”我急切查看伤势。

昭儿微笑:“小伤而已。姑姑还是老样子,一点没变。”

替他重新包扎伤口,发现除了新伤,还有许多旧疤。心中酸楚,却不便多问。

昭儿在成都养伤期间,常来医馆帮忙。患者得知他是“小白袍将军”,纷纷前来致谢。

“李将军骁勇!是我大汉栋梁!” “有李将军在,何愁汉室不兴!”

昭儿只是谦逊回礼,但眼中自有傲气。

一日闭馆后,我与他闲谈:“昭儿,这些年...辛苦你了。”

昭儿沉默片刻,道:“为兴复汉室,何言辛苦。”他望向北方,“只恨未能手刃曹贼...”

我心一紧:“曹操已死多年了。”

“父债子偿。”昭儿眼神冰冷,“曹丕、曹叡,皆是冯家仇人。”

我知劝不住,只能叹息。

昭儿养好伤后,又欲重返前线。临行前夜,他来到我房中:“姑姑,桓儿此去,或许...”

“不许胡说!”我急忙打断,“一定要平安归来!”

昭儿跪下:“姑姑养育之恩,桓儿永世难忘。若桓儿...若桓儿回不来,请姑姑将桓儿与阿父阿母合葬。”

我泪如雨下:“傻孩子,别说这些...”

昭儿却道:“桓儿从军多年,深知生死无常。有些话,现在不说,恐再无机会。”

他取出个布包:“这是桓儿这些年的俸禄和赏赐,姑姑收好。若桓儿不归,可用这些钱修缮阿父阿母坟墓,再...再为桓儿立个衣冠冢。”

我抱着他痛哭:“我不要这些!我只要你平安回来!”

昭儿轻拍我背:“姑姑放心,桓儿会小心。”

次日,我送他至城外。大军开拔,旌旗招展。

昭儿白袍银枪,英姿飒爽。他向我郑重行礼,转身驰马而去。

望着他远去的背影,我忽然想起多年前送别阿兄的场景。何其相似!

“秋风起,那个草黄了,门口霜雪要来到...”我不自觉哼起童谣,泪眼模糊。

阿禾轻声道:“师傅,回吧。昭郎君会平安的。”

是啊,必须相信他会平安。

回到医馆,我继续行医救人。同时开始整理冯家族史,将阿父阿兄的事迹记录下来。

王老常来帮忙,口述当年往事。阿禾负责誊写,渐渐成书。

“该给书取个名。”王老道。

我想了想:“就叫《陇西冯氏忠烈录》吧。”

但愿后人记得,在这乱世之中,曾有这样一门忠烈。

建兴九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这一次,汉军出斜谷,屯兵五丈原。

昭儿来信,字里行间充满信心:“丞相身体康健,将士用命,此次必能成功。”

我稍感安心,但仍日夜祈祷。

然而天不佑汉。是年秋,诸葛亮病逝五丈原!汉军被迫撤退!

噩耗传来,举国哀痛。我更是心急如焚——昭儿何在?

多方打听,才知昭儿断后阻敌,身陷重围!

如遭雷击!我立即收拾行装,欲往北寻人。

尔甲及时赶来:“阿宝冷静!我已派人寻找!你去了反而添乱!”

只能强忍焦急,在成都等待。日夜焚香祈祷,盼昭儿平安。

一月后,尔甲带来消息:昭儿重伤,被羌人义士所救,现安置在羌地养伤!

喜极而泣!立即随尔甲前往羌地。

再见昭儿,他浑身是伤,昏迷不醒。羌医束手无策,我只能亲自救治。

三日三夜不眠不休,终于将他从鬼门关拉回。

昭儿醒来,见是我,虚弱道:“姑姑...丞相...丞相走了...”

我含泪点头:“知道了。你好生养伤。”

昭儿泣道:“丞相临终前...召见我...说...说冯家忠烈...要我...要我放下仇恨...以天下苍生为念...”

我握紧他的手:“丞相说得对。昭儿,该放下了。”

昭儿闭目长叹,泪流满面。

养伤期间,昭儿常望天发呆。我知道,他在思考丞相的遗言。

一日,他突然道:“姑姑,我想回陇西看看。”

于是伤稍好后,我们再返陇西。这次昭儿同行,祭拜阿父。

站在冯安墓前,昭儿郑重叩首:“阿父在上,儿必谨记丞相教诲,以天下苍生为念,光大门楣,不负忠烈之名。”

春风拂过,坟头青草摇曳,似在回应。

我们又寻到周氏暂葬处。昭儿在墓前静坐整日,终于释然。

“阿母,儿放下了。”他轻声道,“儿会好好活着,光大宗族。”

我心慰然。这孩子,终于长大了。

回到成都,昭儿辞去军职,在成都府衙任职。他勤政爱民,颇得民心。

我继续行医,阿禾已成得力助手。医馆名声愈盛,甚至宫中后妃也常召我诊治。

建兴十二年,昭儿娶妻。新娘是诸葛瞻之女,贤良淑德。

婚礼上,昭儿郑重告祭天地:“冯家第七代孙冯昭,今日娶妻诸葛氏,必光大门楣,不负忠烈之名。”

他终究改回冯姓,以昭为名,寓意光明。

我喜极而泣。冯家有后,阿父阿兄在天之灵,必感欣慰。

次年,冯昭得子。抱孙那日,我对着北方轻声道:“阿父,阿兄,冯家有后了。你们看到了吗?”

春风拂过,仿佛传来回应。

乱世依旧,但希望不灭。冯家的故事,将在新一代身上延续。

而我的使命,似乎完成了。

“狗儿跳,那个猫儿闹,吾家小宝吃糖糕...”我哼着童谣,哄孙儿入睡。

窗外明月皎洁,天下太平似乎不再遥远。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错嫁给年代文大佬后

狩心游戏

出格

北岛长夜

朕真的不会开机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