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梦远书城!手机版

您的位置 : 梦远书城 > 宫斗宅斗 > 山雀儿 > 第52章 第 52 章

第52章 第 52 章

200 米移动靶射击当天,集训队的靶场被雪裹得严严实实,寒风卷着雪粒打在脸上,像小石子似的疼,连睫毛上都很快结了层白霜。远处的靶位区立着十几块红色靶纸,被风刮得 “哗啦” 响,每晃一下,都像在挑战苏慈紧绷的专注力。她站在射击线上,53 式步骑枪的木质枪托抵在肩窝,冰凉的金属枪管还残留着早上擦枪时的枪油味,指尖触到枪身,能清晰摸到经年使用留下的细小纹路,这把老枪,此刻正沉甸甸地压在她手里,等着她用实力证明,自己能驾驭它的 “脾气”。

这是苏慈第一次正式挑战 200 米移动靶,难度比 100 米固定靶陡增:靶纸每秒移动 0.5 米,相当于成年人走路的速度,稍不留意就会错过瞄准窗口;53 式没有光学瞄准镜,全靠金属机械标尺找靶心,200 米外的靶心在视野里只剩豆粒大小,连呼吸重一点都可能让准星偏移;更要命的是,雪天风向多变,前一秒还是从左侧吹来的东风,下一秒就可能转成带着湿气的东南风,弹道稍有偏差,子弹就会脱靶 ,上次模拟训练时,就有个男兵因为没预判好风向,三发子弹全打在了靶纸边缘。

“第一组,卧姿射击!靶纸移动速度每秒 0.5 米,三发子弹,开始!” 马卫东的哨声像炸雷似的在靶场响起,苏慈几乎是条件反射地扑在雪地上。冰凉的雪粒透过迷彩服渗进后背,瞬间冻得她打了个寒颤,可她顾不上冷,快速调整姿势:左肩往前移 0.5 厘米,刚好顶住枪托的凹陷处,避免后坐力震得肩膀发麻;左手托在枪管后三分之一处,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掌心的老茧牢牢贴住枪管,防止打滑;右手握住枪柄,食指轻轻搭在扳机上,力度刚好能感受到扳机的 “反馈”;眼睛凑近机械标尺,标尺上的 “2” 字刻度在雪光反射下有些晃眼,她赶紧眯起眼,用眼角的余光挡住强光,努力让视线聚焦。

靶纸开始移动了。红色的身影在白茫茫的雪地里划过一道弧线,像一团跳动的火焰,快得让人抓不住。苏慈深吸一口气,把呼吸放得又轻又慢,这是练米粒穿孔时磨出的本事,每一次吸气都要配合瞄准节奏,呼气时才能稳住手腕。她紧紧盯着靶纸,机械标尺的缺口、准星尖,再到移动的靶心,三点努力对齐,可靶纸还在动,刚对准靶心,下一秒就偏出了半格,像个调皮的孩子在躲猫猫。

“别慌,按预判来!” 她在心里默念,想起之前加练时林芳教她的技巧,移动靶不能等靶纸到眼前再开枪,得算 “提前量”。她指尖轻轻扣动扳机,指腹感受着扳机的行程,在准星刚追上预判点的瞬间,猛地发力,“砰!” 枪声在空旷的靶场回荡,后坐力顺着枪托撞向肩窝,苏慈早有准备,腰腹使劲顶住力道,可肩膀还是被震得发麻,枪身微微晃了一下。她赶紧抬头看靶场方向,远处的报靶员举着小红旗晃了晃,旗面上用黑墨写的 “8” 字在雪地里格外醒目,八环,刚过合格线,却离她的预期差了一截。

苏慈咬了咬唇,手指在机械标尺上轻轻拨动,根据第一枪的弹道偏差,往右调了 0.3 厘米,刚才子弹偏左,应该是轻微的东风影响了弹道。她重新握紧枪柄,掌心的汗水在冰冷的枪身上留下淡淡的印子:靶纸每秒移动 0.5 米,子弹从枪膛飞到 200 米外需要约 0.3 秒,也就是说,要瞄准靶纸前方 0.15 米的位置,子弹才能刚好命中,这是她在笔记本上反复演算过的参数,绝不能出错。

第二枪准备就绪。苏慈盯着即将进入瞄准区域的靶纸,心跳得像擂鼓,这一枪要是再打不好,下午就得加练举枪。当靶纸离预判点还有半米时,她深吸一口气,把注意力全集中在 “三点一线” 上,指尖匀速发力,没有丝毫犹豫 ——“砰!” 枪声再次响起,这次后坐力传来时,她的肩膀稳得像块石头,枪身几乎没晃。报靶员举旗的瞬间,苏慈的眼睛死死盯着那面小红旗,直到看到 “9” 字,才松了口气。

可还没等她高兴两秒,风突然变了。原本从左边吹过来的东风,不知何时转成了东南风,卷着雪粒打在枪管上,发出 “沙沙” 的响,连靶纸移动的轨迹都歪了些。苏慈心里一紧,想调整标尺,可靶纸已经进入瞄准区域,没时间了!她只能硬着头皮扣动扳机 ——“砰!” 第三枪的枪声落下,她看着子弹飞出的方向,心里咯噔一下:风肯定把弹道吹偏了!

报靶员举旗时,小红旗上的 “7” 字像根刺似的扎进苏慈眼里。她放下枪,揉了揉发酸的肩膀,指节还在因为刚才的紧张而发麻。三轮射击结束,报靶员统计成绩:苏慈总分二十四环。在三十多名集训队员里,这个成绩刚好处于中游,林芳打了二十七环,三枪分别是九环、九环、九环,稳得像定在靶纸上似的,连马卫东都忍不住夸她 “心如止水”;李铁牛二十五环,最后一枪还打出了十环,正得意地跟旁边的男兵炫耀;还有两个来自侦察连的男兵,更是突破了二十八环,靶纸上的弹孔凑得紧紧的,几乎都在十环区域。

苏慈蹲在雪地上,手指摩挲着 53 式的枪管,枪身上的雪粒慢慢融化,在指尖留下冰凉的触感。她有点不服气,林芳能打二十七环,她为什么不能?她的专注力不比林芳差,对枪械的理解甚至更细,差的只是实战经验和对风向的快速预判,这些只要多练,肯定能赶上。

“都集合!” 马卫东的声音在靶场回荡,带着不容置疑的严厉,“别在那儿磨蹭!想知道自己错在哪儿,就认真听!” 所有人立刻围过去,雪地上留下一圈杂乱的脚印,有人还在小声讨论刚才的射击成绩。马卫东手里拿着根枯树枝,在雪地上画了个简易的靶场示意图,雪粒沾在树枝上,很快就结成了冰:“刚才的射击,你们的问题都摆在明面上,李铁牛,你第二枪为什么脱靶?别跟我说是风的问题,风变之前有三秒的缓冲时间,你完全能调整!”

李铁牛挠了挠头,耳朵有点发红,不好意思地说:“我光顾着看靶纸了,没注意风向变了,等反应过来,子弹已经打出去了。”

“王磊,你呢?200 米的靶,你按 150 米的弹道打,怎么想的?” 马卫东又指向一个矮个子男兵,语气更严厉了。

王磊低下头,声音小得像蚊子哼:“我没测准距离,看着靶纸挺近的,就把标尺调到‘1.5’了,没想到差了 50 米……”

马卫东把树枝一扔,积雪簌簌往下掉:“这就是问题所在!要么不会算提前量,要么没预判风向,最离谱的是连距离都没摸准!在边境实战里,哪有那么多测距仪给你们用?总不能瞎打吧!今天教你们个实用的,拇指测距法!这是老辈狙击手传下来的法子,比你们瞎猜管用一百倍!”

他举起右手,拇指伸直,其余四指弯曲,指节因为用力而发白,连手背的青筋都露了出来:“看好了!手臂伸直,拇指尖对准目标,先睁右眼闭左眼,记住拇指在目标旁的位置;再睁左眼闭右眼,看拇指偏移了多少,根据偏移量算距离。别觉得这法子简单,当年我在边境巡逻,就是靠这招测准了偷渡者的距离,一枪就把他们的船打爆了!”

马卫东走到靶场边缘,指着 200 米外的一棵老松树,树干直径大概 30 厘米,枝桠上积满了雪,像披了件白棉袄:“比如这棵树,你们用拇指对准它,左右眼切换后,拇指偏移了树直径的两倍,也就是 60 厘米。按公式算,距离 = 目标实际宽度 ×1000÷偏移量,也就是 30×1000÷60=500 米?不对!” 他故意顿了顿,眼神扫过众人,看到有人点头,忍不住皱起眉,“我故意说反了,应该是偏移量÷目标实际宽度 ×100,你们自己算!算不出来的,晚上加练举枪一小时!”

男兵们立刻炸开了锅,有人掏出笔在手心演算,笔尖在冻得发红的手心里划出一道道印子;有人皱着眉琢磨,嘴里念念有词,把公式翻来覆去地念;还有人干脆放弃,等着别人算出来。苏慈却眼前一亮,中学时她最喜欢数学和物理,尤其是几何和运动学,马卫东说的 “拇指测距法”,本质就是利用双眼视差算距离,和物理课上学的 “三角测量法” 一模一样!

她在心里快速演算:双眼间距大概 6 厘米,拇指到眼睛的距离约 60 厘米,根据相似三角形原理,目标距离 =(拇指到眼睛距离×目标实际宽度)÷偏移量,马卫东说的简化公式,其实就是把 “拇指到眼睛距离÷双眼间距” 按 100 估算,更方便实战时快速计算,不用掏纸笔就能算出来。

“苏慈,你算出来没?” 林芳凑过来小声问,她对数学向来不敏感,刚才马卫东说公式时,她就听得一头雾水,现在更是越算越乱,手心都出汗了,把口袋里的手帕都浸湿了。苏慈点点头,捡起马卫东扔在地上的树枝,在雪地上画了个简易的三角形:“你看,这是左眼,这是右眼,间距 6 厘米;这是拇指,到眼睛 60 厘米;目标宽度 30 厘米,偏移量 60 厘米。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目标距离就是(60×30)÷6=300?不对,马教官的公式是简化版,实战里按偏移量÷目标宽度 ×100,就是 60÷30×100=200 米,刚好是咱们靶场的距离,你看那边的标识牌,是不是写着 200 米?”

林芳顺着她指的方向看去,靶场边缘果然立着块木牌,上面用红漆写着 “200 米”,顿时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我刚才一直把公式记反了,怪不得算不对!”

马卫东刚好看到这一幕,走过来问道:“苏慈,我再考你一个,要是目标是 1.8 米高的人,左右眼切换后,拇指偏移了 0.9 米,距离是多少?别跟我翻笔记本,直接说答案!”

苏慈几乎没犹豫,脱口而出:“1.8×100÷0.9=200 米!”

马卫东愣了一下,随即嘴角几不可察地扬了扬,拍了拍她的肩膀:“没错!看来你学挺快,比某些男兵还灵光。脑子是个好东西,别光靠胳膊硬扛,狙击是个技术活,得学会用脑子算!”

接下来的练习,马卫东让所有人分组实践拇指测距法,两人一组,一个找目标,一个测算,还得互相抽查公式。苏慈和林芳一组,林芳负责找目标,她眼睛尖,很快就指着远处的一块灰岩石:“你看那块石头,大概 1 米宽,我刚才用拇指对了一下,偏移量好像是 0.5 米,你算算距离是多少?”

苏慈立刻竖起右手,拇指伸直,其余四指弯曲,手臂绷直,让拇指尖刚好对准那块岩石。她先睁右眼闭左眼,记住拇指在岩石左侧的位置,用眼角的余光在旁边的树干上做了个标记;再睁左眼闭右眼,看着拇指往右侧偏移,果然,偏移量大概是岩石宽度的一半,也就是 0.5 米。“1×100÷0.5=200 米!” 她几乎是瞬间算出结果,和靶场标注的实际距离分毫不差。

林芳惊讶地瞪大眼睛:“你怎么算这么快?我还没反应过来呢,你就出结果了!” 苏慈笑了笑,把树枝递给她,让她自己试:“你别死记公式,就想,目标宽 1 米,偏移 0.5 米,说明偏移量是目标宽度的一半,那距离就是目标宽度的 200 倍,1×200=200 米,这样是不是好记?就像咱们平时算弹孔偏差一样,简单!”

林芳试着算了算,很快就点头:“对啊!这么一说我就懂了!还是你脑子好使,能把复杂的东西变简单,我之前总觉得数学没用,现在才知道,学数学真能帮上忙。”

另一边,李铁牛正对着一棵小树发愁。他蹲在雪地上,手里拿着根树枝画来画去,嘴里念叨着 “30×100÷60”,算来算去都是 500 米,和实际距离差了一大截,急得额头都冒了汗。看到苏慈和林芳很快就测完了,他忍不住喊:“苏慈,你过来教教我!这破公式绕得我头都晕了,再算不出来,马教官该罚我加练举枪了,我昨天举枪举得胳膊还酸着呢!”

苏慈走过去,捡起树枝在雪地上画了个小树的轮廓,还标上了直径:“你看这棵树,直径大概 20 厘米,你刚才说偏移量是 40 厘米,对不对?那就是 40÷20×100=200 米,和咱们站的位置到靶场边缘的距离一样。你别想着乘 1000,马教官故意说反了,就是想考你们有没有认真听,实战里就是偏移量除以目标宽度,再乘 100,好记又好用,就像你算三千米越野的配速一样简单!”

李铁牛一拍大腿,雪粒都被震得掉下来:“对啊!我怎么没想到这么简单!刚才一直盯着 1000 算,越算越乱,脑子都成浆糊了。还是你脑子好使,早知道中学时就不该偷懒,多学数学,现在也不用这么费劲!” 周围的男兵也围了过来,苏慈干脆蹲在雪地上,用树枝当教鞭,把相似三角形原理拆成 “目标宽度、偏移量、100 倍系数” 三个简单的部分,用最直白的语言解释,连平时最不爱学理论的王生都听明白了,还主动提出要跟苏慈一组,再练几遍。

马卫东站在旁边看着,没说话,却悄悄点了点头 ,这丫头不仅学得快,还会教,懂得把复杂的理论变简单,这在实战里很重要。当年他刚学拇指测距法时,还是老班长教了三天才学会,苏慈却能半天就吃透,还能教会别人,这股灵气,少见。

下午的第二轮 200 米移动靶射击,苏慈已经能熟练运用拇指测距法了。她先对着靶纸竖起拇指,手臂伸直,快速切换左右眼,确认实际距离确实是 200 米,没有因为雪天视觉误差产生偏差;再从口袋里掏出块小布条,这是她用旧毛巾剪的,大概五厘米宽,绑在枪管上,用来判断风向。布条被东南风刮得往西北方向飘,大概三级风,她立刻把机械标尺往右调了 0.8 厘米,这是她在笔记本上记的 “三级东南风适配参数”;靶纸每秒移动 0.5 米,她瞄准靶纸前方 1 米的位置,刚好是子弹飞行 0.3 秒后靶纸会到达的地方,不多不少,刚好能命中靶心。

“砰!” 第一枪的枪声响起,苏慈盯着靶纸,心脏跳得飞快,连呼吸都忘了。报靶员举旗的瞬间,她看到了 “9” 字,心里一阵激动 !苏慈强压着心里的雀跃,指尖在扳机上轻轻摩挲,快速调整呼吸节奏。第二枪,她要冲击十环,证明自己不是靠运气,而是真的吃透了移动靶的门道。

靶纸再次进入瞄准区域,红色的身影在白茫茫的雪地里移动,速度稳定在每秒 0.5 米,像一团跳动的火焰,不疾不徐。苏慈迅速竖起右手,拇指伸直,其余四指弯曲,手臂绷得笔直,让拇指尖刚好对准靶纸中心,这是拇指测距法的 “快速校验” 技巧,她眨了眨眼,快速切换左右眼,确认拇指偏移量没有变化:还是 200 米,没有因雪天视觉误差产生偏差。她又瞥了眼枪管上绑着的小布条,淡蓝色的布条被东南风刮得往西北方向飘,幅度均匀,风力没变化,还是三级。

苏慈的手指在机械标尺上轻轻拨动,微调了 0.1 厘米,这是她在笔记本上记的 “细微偏差修正值”,哪怕只有 0.1 厘米的偏移,200 米外的弹孔也会偏出 1 厘米,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她将注意力全集中在 “三点一线” 上,机械标尺的缺口、准星尖,再到移动的靶心,三者在视野里慢慢重合,像拼图归位似的严丝合缝。

当靶纸到达预判点前 0.5 米时,苏慈深吸一口气,指尖匀速扣动扳机,没有丝毫犹豫,“砰!” 枪声在空旷的靶场回荡,后坐力顺着枪托撞向肩窝,她早有准备,腰腹使劲顶住力道,左肩微微后沉,将后坐力分散到全身,枪身连轻微的晃动都没有。报靶员举旗的瞬间,苏慈的眼睛死死盯着那面小红旗,寒风卷着雪粒打在脸上,她却浑然不觉,直到看到旗面上用黑墨写的 “10” 字,才忍不住握紧了拳头,指节泛白:十环!这是她第一次在 200 米移动靶上打出十环,那些天练到发酸的胳膊、被针尖扎破的指尖,都值了!

可就在她准备第三枪时,意外突然发生了。马卫东不知何时走到了靶位区,军绿色的迷彩服上沾了层雪,他对着控制靶纸的战士喊了句:“把速度提到每秒 0.8 米!” 话音刚落,远处的靶纸突然加速,像被狂风推着似的,在雪地里划出一道更急促的弧线,速度比之前快了近一倍。

苏慈心里一紧,手心瞬间冒出冷汗,可大脑却没乱,她经历过边防连的突发巡逻任务,知道越是紧急,越不能慌。她立刻竖起拇指,快速切换左右眼,拇指偏移量没变,距离还是 200 米;再看枪管上的布条,布条飘得更急了,边缘都被风吹得打卷,风力至少升到了四级。她来不及掏笔记本,全凭记忆快速计算:靶纸每秒移动 0.8 米,子弹从枪膛飞到 200 米外需要约 0.3 秒,提前量要从 1 米改成 1.5 米;四级东南风比三级风多了一级,机械标尺得再往右调 0.2 厘米,才能抵消风力对弹道的影响。

靶纸很快进入瞄准区域,红色的身影在视野里一闪而过,快得让人眼花缭乱。 “狙击手要像磐石,任风刮雨打,心不能乱”。她的手指轻轻扣动扳机,在准星刚追上 1.5 米预判点的瞬间,猛地发力,“砰!” 第三枪的枪声落下,子弹带着尖锐的呼啸声飞向靶纸,她看着子弹飞出的方向,心里默默祈祷:一定要中!

报靶员举旗时,小红旗上的 “9” 字让苏慈松了口气,虽然不是十环,但在靶纸加速、风力变大的突发情况下,能打出九环,已经超出了她的预期。三轮射击结束,报靶员拿着成绩表跑过来,大声喊:“苏慈,二十八环!”

“二十八环!苏慈,你居然打了二十八环!” 林芳的声音从旁边传来,带着难以置信的惊喜,她刚打完第三枪,成绩是二十七环,比苏慈少了一环,此刻正快步走过来,拍了拍苏慈的肩膀,“你也太厉害了吧!上午还二十四环,下午就涨了四环,跟开了窍似的!”

李铁牛也凑过来,看着苏慈的成绩表,挠了挠头,脸上带着佩服:“行啊苏慈,我还以为你下午最多能打二十五环,没想到直接冲到二十八环,比我还多两环!”

苏慈笑着放下枪,胳膊还有点酸,却觉得浑身都透着劲。

马卫东拿着成绩表,走到苏慈面前,脸上露出了难得的笑容,之前严厉的眼神里多了几分认可:“苏慈,不错!从上午的二十四环到下午的二十八环,进步不是一般的快!遇到突发情况也没慌,沉着冷静地调整参数,这才是狙击手该有的样子!” 他顿了顿,又转向其他队员,声音提高了些,“你们都要向苏慈学习,别光靠胳膊硬扛,狙击是个技术活,得学会用脑子,把学到的东西灵活运用到实战里!不然就算力气再大,打不准也是白搭!”

晚上回到宿舍,林芳凑到苏慈的书桌前,看着她笔记本上的演算公式,还有手绘的拇指测距法示意图,忍不住感叹:“你这笔记本简直就是本‘狙击秘籍’,既有 53 式适配法,又有拇指测距公式,还有移动靶预判技巧,连突发情况的应对参数都记了,以后我得常跟你借来看,说不定能沾点你的‘学霸运气’,下次考核也能冲二十八环!”

苏慈笑着把笔记本递给她,指尖划过纸页上的字迹:“没问题,咱们一起学,一起进步。其实我觉得,拇指测距法还能加到适配法里,比如根据测距结果调整标尺和提前量,再结合风向、风速,这样能更精准。你看这里,” 她指着笔记本上的一行红笔字,“200 米四级东南风,标尺右调 1 厘米,提前量 1.5 米,这是下午第三枪的参数,刚好打了九环,要是再微调 0.1 厘米,说不定就是十环了。”

林芳翻开笔记本,看到里面密密麻麻的字迹,还有用红笔标注的重点,忍不住问:“你中学时是不是学习特别好?我看你对数学物理特别拿手,换我早就晕了,别说算提前量了,光是记公式都记不住。”

苏慈点点头,指尖轻轻划过笔记本上的 “相似三角形原理” 示意图,想起了自己那张国防科大的录取通知书。

“咚咚咚!” 敲门声响起,李铁牛的大嗓门传了进来:“苏慈,林芳,我拿了好东西!” 他推开门,手里拿着两个还热乎的馒头,是从炊事班多要的,上面还沾着点麦麸,冒着淡淡的热气:“苏慈,今天谢谢你教我测距法,我下午也进步了,打了二十六环,这馒头给你当谢礼!明天咱们再比一场,看看谁的十环多,输的人给对方打热水,不许赖账!”

苏慈接过馒头:“比就比!我可不会让着你,到时候你别输了哭鼻子!”

李铁牛走后,林芳看着苏慈手里的馒头,笑着说:“你现在可是咱们集训队的‘红人’了,不仅马教官夸你,连李铁牛都服你,以前他还总说‘女兵打不好狙击枪’,现在也不敢说了。”

苏慈笑了笑,没说话。从刚到集训队时,体能不达标、握力不够,连 53 式都举不稳,到现在能在 200 米移动靶上打出二十八环,成为集训队里的 “进步之星”,她一步步突破自己,也越来越明白老周说的 “狙击靠的是稳、准、狠,更靠脑子”。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狩心游戏

错嫁给年代文大佬后

朕真的不会开机甲

三号风球

空中孤岛[末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