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训队的卡车车厢里,战士们指尖都忍不住往脚边的深绿色帆布套上凑。那里面裹着的 79 式狙击步枪,马卫东只在出发前匆匆演示了遍拆枪流程,就把枪塞进每个人手里,留下句硬邦邦的话:“野外考核全靠它,没专门练枪时间,自己在实战里摸透这枪的脾气!”
苏慈忍不住小心翼翼掀开帆布套一角,指尖先触到聚合物枪托,表面细密的防滑纹路硌着掌心,不像 53 式的木托那样带着温润的手感;再往下摸,枪管比 53 式细了一圈,顶端的圆柱形消焰器泛着淡淡的烤蓝光泽,阳光下还能看到细微的金属纹路;最让她心头打鼓的,是枪管上方的简易光学瞄准镜 。镜筒呈深黑色,侧面刻着 “4×24” 的白色刻度,代表 4 倍放大倍率、24 毫米物镜直径。
“苏慈,你摸出这枪的门道没?” 旁边的李铁牛凑过来,手指轻轻戳了戳帆布套,“我刚才偷偷掂了掂,比 53 式轻多了,就是这瞄准镜看着跟万花筒似的,根本不知道咋调。” 苏慈摇摇头,又把帆布套裹紧了些:“我也没摸透,不过听马教官提过一嘴,这枪的弹匣能装 10 发子弹,比 53 式多 4 发,续航能强点。可后坐力和弹道特性全是未知数,万一第一枪就偏了……” 她没把话说完,心里却忍不住想起用 53 式时的熟稔,那把老枪的木质枪托、机械标尺,甚至每一次扣扳机的反馈,都像刻在骨子里的记忆,眼前的 79 式,就像个需要重新磨合的新朋友,谁也不知道会不会 “认生”。
卡车在土路上颠簸了两天,车窗外的景色渐渐变了 ,白雪皑皑被浓绿连片的山林取代,空气里的寒意消散,取而代之的是潮湿的腐叶味,还夹杂着不知名蚊虫 “嗡嗡” 的叫声。苏慈把帆布套完全掀开,79 式完整地展现在眼前:枪身主体是深灰色哑光涂层,能在山林里减少反光;聚合物枪托尾部嵌着块暗红色橡胶垫,摸起来软软的,应该是用来缓冲后坐力;光学瞄准镜的镜筒上有两个调节旋钮,一个标着 “WINDAGE”(风偏),一个标着 “ELEVATION”(高低),旋钮边缘的细小刻度每转动一格,都能听到 “咔嗒” 声,可具体该怎么用,还得靠自己慢慢试。
“下车!三分钟后集合!” 马卫东的吼声突然炸响,打破了车厢里的安静。苏慈赶紧扛起 79 式,枪带斜挎在肩上,重量比她预想的还轻,举起来应该能省不少劲。可脚刚踩在地面,就陷进了没过脚踝的腐叶堆里,潮湿的气息瞬间浸透了解放鞋,连带着枪身都好像沾了层黏糊糊的潮气。山林里的温度比之前的环境高了近二十度,阳光透过树冠的缝隙洒下来,落在瞄准镜上,反射出一道刺眼的光。苏慈赶紧用手挡住镜片,心里默默记下:以后在阳光下,必须用树枝或布条给瞄准镜做掩护,不然这反光在实战里就是活靶子。她抬眼扫过四周,发现近处的灌木枝条上缠着浅褐色藤蔓,叶片边缘带着尖锐的锯齿,这种藤蔓在老家山里很常见,韧性特别强,或许能用来固定枪身。她顺手扯了一段,小心缠在腰间,指尖还能感受到藤蔓表面的粗糙纹理。
“这次野外考核,为期三天。” 马卫东站在队伍前面,手里拿着张用蜡纸印刷的简易地图,油墨味还没完全散掉,“你们的任务就三样:在山林里潜伏,找到并标记三个‘敌方’观察点,全程不能暴露位置;最后用 79 式对 500 米外的模拟靶射击。完成一项得 25 分,满分 100 分,低于 60 分直接淘汰!” 他顿了顿,粗糙的手指在地图上重重敲了敲,“记住,这里不是靶场,没固定的风向、湿度和地形给你们参考,79 式的性能你们自己摸索 ,这枪有效射程 800 米,弹道比 53 式平直,但受风力影响更大,能不能留在集训队,就看这三天你们的本事了!”
苏慈接过地图,上面用红笔标注的三个 “敌方” 观察点只有模糊的坐标,连具体地形特征都没画。她把地图仔细折好,塞进贴身的口袋里,又低头检查 79 式:弹匣已经装满教练弹,弹匣卡榫在枪身右侧,按下去就能快速换弹匣;保险开关在扳机上方,分 “保险”“半自动” 两个档位,现在正卡在保险位;她轻轻转动瞄准镜的风偏旋钮,每转一格都能听到 “咔嗒咔嗒” 的细微声响,心里的紧张又多了几分,这每一格的偏移,在 500 米外就是几厘米的误差,万一调错了,子弹很可能脱靶。她余光瞥见不远处的树干上,几只深绿色的螳螂正趴在叶片上一动不动,忽然想起李大叔教过的 “拟态隐蔽”,便把刚才扯的藤蔓解下来,缠了几节在 79 式的枪身上,让枪身颜色更贴近周围的草木,看起来就像山林里的一截枯枝。
“苏慈,待会儿咱们一起走?” 林芳快步走过来,手里也攥着地图,指尖还沾着点腐叶的碎屑,“我刚才对着远处的树试了试 79 式的瞄准镜,调了半天还是觉得晃,你要是摸出规律,可得跟我透透底。” 苏慈点点头,手指轻轻搭在瞄准镜的视差调节环上:“行,不过咱们得分开潜伏,距离保持在 50 米左右,互相能看到手势信号,这样既能互相掩护,又不会互相干扰。对了,你注意到没,这瞄准镜的视差调节环在镜筒前端,得先根据目标距离调好,不然看东西会重影,跟蒙了层雾似的。” 她伸手指了指前方的一片蕨类植物,“你看那片蕨类,所有叶片都朝着一个方向,说明这里常刮东南风,待会儿潜伏时选叶片背风的一侧,能减少身体晃动,瞄准也稳些。” 林芳愣了一下,赶紧低头观察蕨类叶片,又抬头看向苏慈,“还有这讲究?我刚才光顾着看地图了,多亏你提醒。”
李铁牛也凑了过来,挠了挠后脑勺,迷彩服的袖子上还沾着片新鲜树叶:“我对山林一点都不熟,你们要是看到我,可别把我当‘敌方’给标记了!还有这 79 式,我连保险都没敢开,生怕不小心走火。” 一句话逗得周围的人都笑了起来,紧张的气氛缓和了些。
随着马卫东的哨声响起,所有人都迅速钻进了山林。苏慈深吸一口气,潮湿的草木气息钻进鼻腔,莫名让她安下心来,小时候在老家的山里,她跟着李大叔掏鸟窝、辨草药,哪里有陡坡容易滑倒,哪里有溪流能解渴,闭着眼都能摸清楚;后来在王群叔叔营区的后山,她又练了无数次潜伏,趴在草丛里数蚂蚁,练到能半天不动弹。这些沉睡的经验,此刻被山林的气息唤醒,连带着对 79 式的陌生感,都淡了几分。她边走边仔细观察脚下的腐叶,发现有几处腐叶颜色比周围浅,还带着新鲜的压痕,显然是前面队员留下的痕迹。她特意绕开这些痕迹,选择旁边腐叶更深、更难留下脚印的区域走,在山林里,跟着别人的痕迹走,很容易掉进 “敌方” 设下的埋伏。
她没有急着往观察点的方向赶,而是先找了块隐蔽的岩石,岩石表面长满了青绿色的苔藓,和周围的草木颜色融为一体,刚好能挡住她的身体。她把 79 式稳稳架在岩石上,开始耐心调试瞄准镜。调试前,她先观察了岩石周围的环境:左侧有棵粗壮的樟树,树干够粗,能挡住侧面来的视线;右侧是片低矮的灌木丛,枝叶茂密,刚好能掩护枪身;头顶的树枝交错缠绕,阳光只能透过缝隙洒下零星光斑,不用担心瞄准镜反光暴露位置。她对着 100 米外的一棵松树,慢慢转动视差调节环,直到松树的轮廓清晰得没有一丝重影;再转动高低旋钮,让瞄准线精准对准松树的树干,轻轻扣动扳机 ,没有实弹,只是感受扳机的行程。79 式的扳机力比 53 式轻,大概 3 公斤,扣动时需要更细腻的力道,稍不注意就会产生 “扳机抖动”,影响瞄准精度。她在心里默默记下:“79 式,扳机力轻,需用指尖巧劲,避免手腕发力导致手抖。”
调试完瞄准镜,苏慈才背起 79 式,猫着腰钻进灌木丛。脚下的腐叶堆踩上去发出 “沙沙” 的轻响,她特意放慢脚步,把重心放在后脚,尽量减少动静;左手轻轻扶着枪身,防止枪管撞到树枝发出清脆的响声。走了没一会儿,她突然停住脚步,前面的灌木丛里,有片叶片被折断了,断口还在渗着透明的汁液,说明刚有人从这里经过,而且方向和她一致。她抬头看了看头顶的树冠,发现有几根细枝的朝向不对劲,明显是被人碰过之后没复位。她立刻改变方向,朝着右侧的溪流走去,跟着别人的痕迹走,就像把自己的行踪暴露在明处,这是李大叔教她的山林生存铁律。
没走几步,远处突然传来 “咔嚓” 一声,是树枝被踩断的脆响。苏慈几乎是本能地趴在地上,身体紧紧贴住地面,腐叶的潮气透过迷彩服渗进来,凉得皮肤发麻,她却连动都不敢动。她慢慢把 79 式架在身前,通过瞄准镜仔细观察,4 倍放大倍率下,100 米外的景物清晰得像在眼前:两个男兵正急匆匆地往前走,脚下还在不断踢到树枝,发出 “噼里啪啦” 的声响;其中一个人的 79 式枪托直接露在灌木丛外,连点隐蔽都没做。更让她在意的是,两人走的是上坡路,却没注意到路边的危险,那里的腐叶下藏着块光滑的岩石,雪水融化后又湿又滑,稍不注意就会滑倒。
苏慈屏住呼吸,手指轻轻搭在扳机上,心里却在琢磨:这两人走得这么急,肯定没摸透山林的规律,也没好好熟悉 79 式的特性,要是在实战中,这么大的动静,早就被敌人锁定了。她看着两人的身影渐渐走远,才慢慢从地上站起来,心里更坚定了 “慢就是快” 的想法:与其急着找观察点,不如先摸透 79 式和山林的脾气,不然只会白白暴露自己。她顺手捡起一块扁平的石头,小心翼翼放进上衣口袋,待会儿架枪时,能用石头压住枪托底部,减少后坐力带来的晃动。
按照地图上的坐标,第一个 “敌方” 观察点应该在东北方向的山腰处。苏慈沿着小溪的边缘慢慢走,溪水 “潺潺” 的流动声刚好能掩盖脚步声,而且渴了还能随时俯身补充水源。走了大概一个小时,她停下脚步,前面的溪水流向变了,从之前的直直流淌,变成绕着一块大岩石转弯。她心里一动:这种地形视野开阔,既能观察周围动静,又能借助岩石隐蔽,很适合设观察点。她抬头往山腰望去,果然看到一块突出的岩石,岩石周围的树枝有被人为折断的痕迹,断口还很新鲜,甚至能看到上面残留的白色木屑,这肯定就是观察点了。
她趴在距离岩石 50 米远的灌木丛里,先掏出望远镜仔细观察:岩石上放着个模拟电台的铁皮盒子,盒子上还沾着点湿润的泥土,显然是刚放上去没多久;旁边立着两个穿着 “敌方” 迷彩服的假人模型,假人的姿势有点僵硬,一个举着望远镜贴在眼前,一个握着电台话筒,看着很不自然。她还注意到,岩石的左侧是片光秃秃的空地,没有任何遮挡,要是从那边靠近,很容易被发现;右侧则长满了齐腰高的灌木丛,中间还夹杂着几棵小树,刚好能做掩护,撤退时从这边走更安全。
接着,她把 79 式稳稳架在一块平整的石头上,开始调试瞄准镜:先根据 50 米的距离调好视差,再转动风偏旋钮,把瞄准线精准对准假人的胸口 ,现在是无风状态,小溪的水面平静得像镜子,连一丝涟漪都没有,暂时不用考虑风偏影响。她轻轻扣动扳机,“咔嗒” 一声,扳机到位的反馈清晰地传到指尖,虽然没有实弹,却能明显感受到 79 式的后坐力反馈比 53 式小,枪身只是轻微晃了一下。她还特意检查了枪身周围的草木,确保枪管没有碰到任何枝叶,避免射击时枝叶晃动干扰弹道。
苏慈从口袋里掏出标记器,一个红色的信号弹,小心翼翼拉开保险,对准岩石的方向按下发射按钮。红色的信号弹在空中划出一道鲜艳的弧线,“砰” 的一声轻响后落在岩石旁边,淡淡的硝烟味很快被山林的潮气冲淡,第一个观察点标记完成。她没有立刻起身,而是趴在原地等了两分钟,仔细观察周围的动静:远处的鸟鸣声渐渐恢复正常,溪水依旧 “潺潺” 流淌,没有任何异常动静,说明没有惊动其他 “敌方” 目标。她这才慢慢收起 79 式,压低身体,朝着第二个观察点的方向悄悄转移。
完成第一个任务后,苏慈不敢有丝毫停留,立刻加快了转移速度。她知道,信号弹虽然能标记目标,却也会暴露自己的大致方向,必须尽快离开这片区域。刚走了没几步,西南方向突然传来 “砰” 的一声,是 79 式的枪声,声音比 53 式更清脆,没有那么大的膛口冲击波。她停下脚步,从背包里掏出个巴掌大的小本子,用铅笔快速记录:“14 时 20 分,西南方向,79 式枪声,距离约 1000 米,弹道听着稳定,风力较小(树叶只有轻微晃动),推测射手已掌握基本射击技巧。” 她还抬头看了看天空,发现原本晴朗的天空渐渐被云层覆盖,阳光被挡得严严实实,空气里的湿度明显上升,便在本子上补充:“云层增厚,湿度上升,79 式弹道可能受空气阻力影响,需注意适当调整瞄准点。”
写完,她又想起刚才调试 79 式时的感受,继续补充:“79 式,50 米无风水准射击,瞄准线无偏移,扳机反馈清晰,后坐力可控,适合快速射击。” 这些细节记录,是她在靶场训练时养成的习惯,把每一次对枪的感受记下来,才能慢慢摸透枪的 “脾气”,在实战中更得心应手。她继续往前走,发现路边长着几株野生果子,鲜红的果实挂在藤蔓上,看着就很诱人。她摘下几颗放进嘴里,甜甜的汁液在舌尖散开,既能补充体力,又能缓解口渴。
接下来的两天,苏慈按照地图上的坐标,有条不紊地寻找另外两个 “敌方” 观察点。在寻找第三个观察点时,她遇到了不小的麻烦,这个观察点设在一片茂密的竹林里,竹林里的光线昏暗,密密麻麻的竹叶把阳光挡得严严实实,只有零星光斑落在地面;瞄准镜的视野被严重遮挡,稍微移动一下就会被竹叶挡住视线;而且地面上的竹叶堆积得又厚又滑,稍不注意就会发出 “沙沙” 的响声,很容易暴露位置。更麻烦的是,竹林里的风向特别乱,一会儿吹东南风,一会儿又转成西北风,根本没法稳定判断风向,这对 79 式的射击校准来说,无疑是个大难题。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