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慈趴在竹林边缘,先把 79 式轻轻放在身边的竹叶堆里,掏出望远镜仔细观察,竹林里的竹子粗细交错,粗竹的间距足有半米,表皮泛着深绿色的光泽,能挡住侧面视线;细竹却长得密密麻麻,枝叶交错成网,连阳光都只能透过缝隙洒下细碎的光斑。地面上的竹叶堆有深有浅,深的地方能没过脚踝,踩上去 “沙沙” 响;浅的地方只薄薄一层,明显是被人翻动过,露出下面褐色的泥土。苏慈顺着翻动的痕迹往前挪,忽然发现前方 30 米处的一根细竹有些异样,竹身微微向右侧倾斜,顶端的竹叶还沾着片不属于这里的枯黄色草叶,像是被什么东西靠过之后没复位。
苏慈立刻压低身体,右手稳稳拿起 79 式,左手轻轻托住枪管下方,慢慢调整瞄准镜的放大倍率 ,从 4 倍降到 2 倍,倍率越低,视野越宽,能更好地捕捉周围动静,避免遗漏 “敌方” 设下的陷阱。透过瞄准镜,她终于看清了:细竹后面藏着个假人模型,穿着和竹子颜色近乎一致的橄榄绿迷彩服,手里握着个铁皮做的模拟望远镜,连脸上都涂了深绿色油彩,只露出一双 “眼睛”;假人旁边还堆了几捆干枯的竹叶,刚好挡住身体两侧的轮廓,乍一看就像自然堆积的竹叶堆,若不是竹身倾斜露出破绽,就算路过也未必能发现。
“好隐蔽的位置。” 苏慈在心里嘀咕,指尖轻轻转动瞄准镜的视差调节环,根据 30 米的距离慢慢校准,直到假人的轮廓清晰得没有一丝重影;再抬头看了看头顶的竹叶,东南风二级,竹叶被吹得往西北方向倾斜,连地面上的细竹叶都跟着滚动,速度均匀,暂时没有乱流。她屏住呼吸,右手食指捏住瞄准镜的风偏旋钮,顺时针转了两格,把瞄准线往右调了 0.5 厘米,刚好能抵消二级风带来的弹道偏差。
她轻轻扣动扳机,“咔嗒” 一声轻响,扳机行程流畅,没有丝毫卡顿,反馈清晰地传到指尖,这是她这两天摸透的 79 式特性,扳机力比 53 式轻,却比普通步枪更稳,适合精准射击。确认瞄准点准确落在假人胸口后,苏慈从口袋里掏出红色信号弹,拇指按住保险栓轻轻拉开,对准假人方向按下发射按钮。红色信号弹带着 “咻” 的轻响穿过竹叶间隙,“砰” 地落在假人旁边,淡淡的硝烟味混着竹叶的清香散开,在潮湿的空气里慢慢变淡。
就在这时,一阵强风突然刮过竹林,竹叶 “哗啦啦” 响得像翻书,细竹被吹得左右摇晃,连苏慈架枪的手都跟着颤了一下。她心里一紧:风力突然升到三级,竹叶倾斜角度比刚才大了一倍,要是刚才真的实弹射击,子弹至少会偏出靶心 1 厘米!她赶紧稳住枪身,目光紧紧盯着瞄准镜里的假人,左手快速转动风偏旋钮,又顺时针转了两格,把瞄准线再往右调 0.5 厘米,同时从口袋里掏出小本子,用铅笔快速记下:“79 式,30 米,三级东南风,风偏右调 1 厘米,弹道偏移约 1.2 厘米,需实时根据竹叶飘动幅度调整,避免依赖固定参数。” 写完,她还特意往旁边的粗竹挪了挪,粗竹的抗风性比细竹强,能挡住部分风力,下次架枪可以借助粗竹的掩护,减少风对枪身的影响。
第三个观察点标记完成,苏慈终于松了口气,后背的迷彩服已经被汗水浸湿,贴在皮肤上凉丝丝的。她小心收起 79 式,枪带斜挎在肩上,左手扶着枪身防止撞到竹子,沿着竹林边缘往山下走 ,明天就是最后的射击考核,得找个合适的射击点提前熟悉环境,不能打无准备之仗。走了大概半小时,她眼前一亮:前方有片开阔的山坡,山坡上长满了半人高的灌木丛,叶子呈深绿色,和迷彩服颜色相近;灌木丛间还零星分布着几块平整的岩石,既能隐蔽身体,又能架枪;更重要的是,从这里能清晰看到 500 米外的射击区域,没有遮挡,简直是天然的射击阵地。
苏慈趴在灌木丛里,选了块最大的岩石架起 79 式,开始模拟射击:先转动视差调节环校准距离,再根据实时风向调□□偏,手指反复练习 “轻扣慢压” 的扳机动作,感受 79 式后坐力的反馈,直到每个动作都形成肌肉记忆,闭着眼都能完成瞄准到射击的流程。夕阳西下时,她才收起枪,在射击点周围做了个简单的标记,方便明天快速找到位置。
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苏慈就背着 79 式来到射击点。她先检查了 79 式的弹匣,装满 10 发教练弹,弹匣卡榫扣合紧密,没有卡壳风险;再从腰间解下之前扯的藤蔓,把枪身轻轻固定在岩石上,藤蔓的韧性刚好能减少射击时的晃动,又不会影响枪身调整;最后掏出块随身携带的小布条,绑在灌木丛上观察风向,东北风一级,布条只是轻微飘动;指尖摸了摸地面的竹叶,干燥度比昨天高,空气湿度大概 65%,子弹飞行时受到的空气阻力会比潮湿环境小些。
“各就位!开始射击!” 马卫东的吼声从远处的集合点传来,在山林里回荡。苏慈深吸一口气,缓缓闭上眼睛,再睁开时,眼里只剩瞄准镜里的靶纸。她右眼贴在瞄准镜的目镜上,4 倍放大倍率下,500 米外的白色模拟靶清晰可见,靶心的黑色圆点像颗饱满的绿豆,边缘的刻度线一目了然。她先转动视差调节环,直到靶纸的轮廓没有丝毫重影,连纸上的折痕都能看清;再根据一级东北风,把风偏旋钮逆时针转了四格,往左调了 1 厘米;最后考虑到干燥环境的影响,轻轻转动高低旋钮,把瞄准点往下压了 0.3 厘米,干燥空气密度小,子弹下坠幅度会比潮湿环境少一点,不调整容易打高。
“砰!” 枪声在山坡上炸开,79 式的后坐力顺着枪托传到肩窝,枪托尾部的橡胶垫柔软有弹性,缓冲了大部分力道,比 53 式硬邦邦的木质枪托舒服多了,肩膀只是轻微发麻,没有刺痛感。苏慈没有立刻起身,而是保持射击姿势,通过瞄准镜仔细观察弹着点,子弹命中靶心左侧 0.5 厘米处,比预判的偏差小了 0.5 厘米。她心里快速琢磨:应该是东北风比观察时更弱,布条的飘动幅度可能受局部地形影响,下次可以把风偏调整量减少 0.2 厘米,用更灵活的判断代替固定参数。
第二枪,苏慈按照新的判断调整瞄准镜,手指轻轻扣动扳机,“砰!” 这次子弹精准命中靶心!黑色的弹孔刚好落在靶心正中央,在白色的靶纸上格外显眼。她忍不住嘴角上扬,指尖的力道却没放松 ,第三枪瞄准,扣扳机,命中九环;第四枪调整呼吸,稳准扣动,命中十环;第五枪时,一阵突如其来的阵风刮过,竹叶瞬间倾斜,她来不及调整,子弹只打了八环,可五发子弹总分 42 环,已经是很理想的成绩了。
射击结束后,苏慈没有急着离开,而是掏出随身携带的擦枪布,仔细擦拭 79 式的枪管和瞄准镜 ,枪管上沾了些灰尘和细小的竹叶碎屑,瞄准镜的镜片也得擦干净,避免影响下次使用。这是老周教她的习惯,不管什么枪,用完都要及时保养,就像对待老伙计一样,只有你对它用心,它才会在关键时刻对你 “忠诚”。
她背着 79 式往集合点走,刚拐过一道山坡,就看到林芳和李铁牛迎面走来。林芳手里攥着成绩条,脸上满是兴奋,老远就喊:“苏慈!我打了 42 环!总分 85 分,终于不用被淘汰了!” 李铁牛也挠着头笑,手里还拿着个刚摘的野果:“我打了 38 环,总分 75 分,虽然不算好,但好歹能留在集训队了!你肯定考得很好吧?”
苏慈笑着点头,刚想说自己的成绩,就看到马卫东站在集合点的公告栏前,手里拿着小本子,正跟其他教官说着什么。等所有人到齐,马卫东清了清嗓子,指着公告栏上的成绩表:“这次考核,苏慈总分 90 分 —— 三个观察点全找到,射击 45 环!” 他的声音里带着难得的赞许,“你们看看苏慈的记录,把 79 式的特性、山林的风向、湿度影响都摸透了,还总结了调整方法,这才是狙击手该有的细致!别光会扣扳机,要学会动脑子,把经验记下来,才能越打越准!”
晚上,集训队在山林里搭起了帐篷,篝火噼啪作响,火星不时溅起,落在旁边的草地上。苏慈坐在篝火旁,手里轻轻摩挲着 79 式的聚合物枪托,指尖能感受到细密的防滑纹路。
林芳端着个搪瓷缸走过来,里面装着两个烤红薯,外皮烤得焦黑,还冒着热气:“苏慈,快吃点,炊事班用炭火烤的,甜得很,我特意给你留了两个。” 苏慈接过红薯,温热的触感从指尖传到心里,剥开外皮,金黄色的薯肉散发出香甜的气息,咬一口,软糯的口感在嘴里化开。“接下来的训练肯定更难,” 林芳坐在她旁边,看着跳动的篝火,眼里满是期待,“听说后面要练夜间射击和野外追踪,不过有你在,咱们一起琢磨,肯定能过关。”
苏慈点点头,嘴里还嚼着红薯,含糊地说:“嗯,一起加油。”
李铁牛也凑了过来,手里拿着个野果,表皮红红的,看着很诱人:“苏慈,下次你再摸出 79 式的新规律,可得教我啊!我今天打偏了两枪,都是因为没调好瞄准镜的视差,看靶纸总重影。” 苏慈笑着答应:“行,下次训练前,咱们一起调试,把视差校准的技巧教给你。”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