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梦远书城!手机版

您的位置 : 梦远书城 > 宫斗宅斗 > 山雀儿 > 第61章 第 61 章

第61章 第 61 章

集训队的脚步声在暗夜密林中轻得像羽毛,像一群警惕的山雀穿梭在黑暗里。苏慈背着 79 式,右手攥着台微光夜视仪,这是集训队仅有的十台装备,墨绿色金属外壳上还留着上批使用者的指纹印,边缘被常年摩挲得发亮,掀开镜头盖时,能看见镜片上淡得近乎透明的划痕,像蒙了层薄霜,握在手里,金属的凉意顺着掌心慢慢往上爬。

“所有人注意!” 马卫东的声音压得极低,通过喉头送话器传到每个人耳中,电流的 “滋滋” 声混着呼吸的轻响,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今晚的射击点在 500 米外的林中空地,靶纸是涂了夜光漆的模拟靶,直径 30 厘米,每十分钟亮一次,每次就 30 秒!” 他顿了顿,语气陡然绷紧,像拉满的弓弦,“夜视仪倍率固定在 3 倍,谁也不准乱调!尤其注意镜头反光,哪怕漏出一丝绿光,就算暴露位置,直接淘汰!”

苏慈跟着队伍摸到之前潜伏过的老樟树下,蹲下身时,指尖戳进熟悉的腐叶堆,冰凉的潮气透过迷彩裤缝渗进来,顺着小腿皮肤往上爬。她先将夜视仪卡在 79 式的瞄准镜支架上,金属卡扣 “咔嗒” 一声扣紧,带着清脆的机械反馈。右眼刚贴上去,眼前的世界突然被一层淡绿色裹住,密林中的松树、地面的腐叶、远处的空地,都蒙在朦胧的绿光里,像隔着层起雾的玻璃,边缘模糊得连 5 米外的树干纹路都看不清,只能辨出个大概轮廓。

“开始调试!三分钟后第一轮射击!” 马卫东的指令刚落,苏慈就撞进了第一个棘手的难题:夜视仪里的十字瞄准线,和 79 式的机械瞄准器对不上!她松开支架卡扣,将夜视仪往左挪 2 毫米,再扣紧 ,淡绿色视野里的十字线还是偏左半厘米;又往右挪 3 毫米,十字线却偏右了 1 厘米。反复调整了五次,偏差始终像块绊脚石挡在面前,苏慈的指尖已经沁出冷汗,500 米外的夜光靶本就只有巴掌大,半厘米的偏差在远距离射击中,足够让子弹偏出靶纸,连边都沾不上。

旁边的李铁牛也急得额头冒冷汗,他的夜视仪镜头正中央有块指甲盖大的暗斑,刚好堵在靶心位置,只能歪着脖子从暗斑边缘往外瞅,脖颈处的迷彩服都被汗浸湿了,嘴里还小声嘟囔:“这玩意儿咋比白天难这么多,连靶心都瞅不清,还不如闭着眼瞎打……” 林芳的情况也没好到哪去,夜视仪的绿光让她眼睛发花,看东西总觉得有重影,十字线和靶纸像隔着两层水,调了半天都没找准重合点,指尖攥着枪托,指节泛得发白。

苏慈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闭上眼,指尖轻轻蹭过 79 式的枪管,冰冷的金属触感顺着指尖往心里钻,唤醒了白天训练时刻在肌肉里的记忆。她慢慢松开握夜视仪的手,转而用左手托住枪管下方,右手扶住枪颈,凭着 “枪感” 调整枪管角度:先将枪管对准远处隐约发亮的夜光靶,再用右手微调夜视仪支架,让十字线尽量贴向靶心,同时在心里默默记下班差:“夜视仪左偏 0.5 厘米,射击时需向右修正,还得算上远距离偏差放大效应,实际修正量得加 0.2 厘米。”

刚在小本子上用铅笔匆匆记下,远处的夜光靶突然亮了,淡绿色的光晕在黑暗中格外扎眼,像颗悬在半空的绿灯笼,可靶心的黑色圆点却模糊得厉害,在夜视仪里只有绿豆大小,周围的夜光漆还在微微反光,晃得苏慈眼睛发涩,眼泪差点涌出来。她赶紧眨了眨眼,将注意力钉在十字线与靶心的重合点上,脑海里飞速推演马卫东教的 “夜间弹道修正法”:夜间气温比白天低 5-8℃,空气密度更大,子弹飞行阻力会增加 12% 左右,500 米距离得比白天多抬高 0.3 厘米瞄准点;而且夜间地表温度降得快,容易形成细微的上升气流,哪怕没感觉到风,也得留 0.2 厘米的修正量,免得子弹下坠不够打高了。

她将枪托抵紧肩窝,橡胶垫刚好贴住肩窝的弧度,能缓冲大部分后坐力。左手轻轻拧着枪管高度,将十字线往下压 0.5 厘米,又往右挪 0.7 厘米,刚好抵消夜视仪偏差和弹道修正量。呼吸慢慢放缓,用 “三秒呼吸法” 稳住节奏:吸气三秒,憋气两秒,呼气三秒,确保扣扳机时身体纹丝不动。指尖搭在扳机上,感受着 79 式扳机特有的反馈,初段略沉,中段渐轻,末段清脆,她用指尖轻轻加力,避免突然发力带得枪身晃。

“砰!” 枪声在密林中炸开,后坐力顺着枪托撞进肩窝,苏慈的肩膀微微向后顶了顶,却没立刻挪开夜视仪,她要确认弹着点。可夜视仪的视野只有 15 度,加上枪声惊起的落叶 “簌簌” 落下,刚好挡在靶纸方向,淡绿色视野里只剩晃动的树叶,根本看不清子弹打在哪。她心里一沉,手指无意识地攥紧枪托,凭着后坐力的反馈和瞄准修正的记忆,猜第一枪大概率打高了,刚才憋气时可能多憋了半秒,导致身体轻微上抬,连带着枪管也抬高了。

“苏慈,你这枪打高了!” 旁边的陈卫国低声提醒,他的潜伏位置比苏慈更靠东,夜视仪刚好避开落叶遮挡,“子弹擦着靶心上方 1 厘米过去,在夜光靶上留了个白印,得再往下调点!” 苏慈赶紧点头,在小本子上快速补充:“夜间射击憋气时间控制在 2 秒内,超了身体易疲劳上抬,500 米距离瞄准点需再向下修正 0.1 厘米。” 铅笔尖在纸上划过的 “沙沙” 声,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她赶紧用手掌捂住本子,生怕动静太大引注意。

第二轮射击的间隙只有十分钟,苏慈没闲着,她将耳朵贴在老樟树的树干上,夜间声音传播速度比白天慢,却更清楚,能听见远处溪流的 “潺潺” 声,还有树叶摩擦的 “簌簌” 声。她心里快速判断:树叶摩擦频率均匀,说明只有一级微风,风向是东南风;溪流声稳定,没突然变大或变小,说明水汽蒸发带来的气流也稳。这些细节让她心里有了底,再次架枪时,左手刻意将枪管往左压了 0.1 厘米,抵消微风带来的轻微影响。

远处的夜光靶再次亮起,苏慈这次没急着扣扳机,先盯着夜视仪看了三秒,让眼睛适应绿光,再慢慢调整呼吸。指尖轻扣扳机,“砰!” 第二枪的枪声比第一枪更轻,后坐力也更稳,她特意控制了扣扳机的力度,让击发瞬间更柔和。这次没等陈卫国提醒,她就从夜视仪里瞅见:靶心的黑色圆点旁,多了个淡淡的白印,虽然模糊,却能看出在靶纸范围内!

“中了!九环!” 陈卫国的声音带着兴奋,压得更低了,“刚好打在靶心左侧 0.3 厘米,差一点就十环了!” 苏慈心里一松,紧绷的肩膀终于垮了点,后背的迷彩服已经被汗水浸透,贴在身上又凉又黏。她慢慢调整呼吸,指尖摩挲着枪管,琢磨刚才的偏差:应该是微风的影响比预期大,虽然只有一级,可在 500 米距离被放大了,下次可以结合 “听风辨速”—— 树叶摩擦声每秒 3 次,对应一级风,风偏修正量得加 0.1 厘米。

旁边的李铁牛还在跟枪较劲,他第三枪又脱靶了,额头上的汗顺着脸颊往下滴,砸在腐叶上 “噗嗤” 一声,“我咋总打偏啊,夜视仪里看十字线明明对准靶心了,一扣扳机就偏……” 苏慈侧过头,借着微弱的月光,看见李铁牛握枪的右手攥得太紧,指节泛白,导致枪管微微上抬,枪身还在轻微发抖。她赶紧凑过去,用只有两人能听见的声音提醒:“铁牛,胳膊放松点,夜间射击更得靠‘轻握枪、重瞄准’,你把枪攥得太死,肌肉紧张会带得枪管偏,试试用拇指和食指轻轻捏着枪颈,其他手指自然搭着。”

李铁牛半信半疑地调整姿势,右手松开些,枪身果然不抖了。第四枪响起时,苏慈特意往他的靶纸方向瞅,夜光靶上出现了个白印,虽然在八环边缘,却总算命中了!李铁牛激动得差点喊出声,赶紧用手捂住嘴,眼里亮得像有光,对着苏慈比了个 “谢谢” 的手势。

林芳的麻烦出在夜视仪反光上。苏慈无意间瞥见,林芳的夜视仪镜头反射出一道淡淡的绿光,在黑暗中像颗小绿灯,格外显眼。她刚想提醒,马卫东已经走了过去,手里捏着根细树枝和半块帆布碎片,蹲在林芳身边,快速用树枝扎了个简易遮光罩,罩在夜视仪镜头上方,又用帆布碎片缠紧边缘:“夜间最忌讳反光!敌人在一公里外都能看见这道绿光,真到了实战,就是活靶子,死都不知道咋死的!”

苏慈心里一紧,赶紧检查自己的夜视仪,果然,镜头在月光下也有微弱反光。她从背包里撕了块干净的帆布碎片,叠成双层,用藤蔓轻轻绑在夜视仪镜头周围,只留中间的观测区域露着,这样既能挡住反光,又不影响视野。调整好后,她对着树干试了试,再也看不到绿光反射,这才松了口气。

随着训练推进,苏慈的手感越来越顺,渐渐摸出了夜间射击的 “门道”,关键得 “综合感知”,不能光依赖夜视仪。她会用耳朵听:树叶摩擦声辨风力,溪流声判水汽气流;用皮肤感觉:脸颊贴着凉风辨方向,指尖摸枪管温度判金属热胀冷缩对弹道的影响;用手摸:枪管的细微震动能反馈气流变化,有次她刚要扣扳机,突然感觉到枪管传来一阵轻微的 “嗡嗡” 震,不是风带的,是远处溪流蒸发的水汽形成了局部上升气流!虽然肉眼看不见,可枪管的震动骗不了人。她立刻将瞄准点再向下修正 0.2 厘米,扣下扳机后,陈卫国立刻传来 “十环” 的欢呼声,苏慈的嘴角忍不住往上翘了翘。

凌晨两点,密林中的温度降到了十度以下,苏慈的手指冻得发麻,连扣扳机都得用更大的力气,指尖碰着金属扳机时,刺骨的凉意顺着指尖往心里钻。她从怀里掏出个巴掌大的暖手宝 —— 这是她从炊事班要的热水袋改的,里面灌了热水,外面裹着两层毛巾,揣在迷彩服内袋里,还带着体温。她用暖手宝轻轻捂了捂手指,直到指尖恢复知觉,又把毛巾拆下来一条,缠在枪管中部,减少金属传导的寒气对射击精度的影响,枪管温度太低,会让子弹入膛时的摩擦力变样,虽然影响小,可在 500 米距离,这点变化就足以改弹着点。

最后一轮射击是移动靶,难度比固定靶翻了倍。夜光靶被固定在滑轨上,每秒移动 0.3 米,比平常白天的移动靶慢了 0.2 米,可夜间追踪更难,夜视仪里的靶纸会拖出 “影”,看起来像个模糊的绿长条,很难判真实位置。苏慈盯着夜视仪,先预判靶纸的移动轨迹:滑轨是直线型,从东往西移,经过靶位中心时速度最稳。她将枪管对准靶位中心西侧 1.5 米处,提前架好枪,手指轻轻搭在扳机上,眼睛盯着靶纸的 “拖影”,心里算提前量:“靶纸速度 0.3 米 / 秒,500 米距离子弹飞行时间约 0.6 秒,得提前瞄准 0.3×0.6=0.18 米,就是 18 厘米,再算上夜间空气阻力,加 2 厘米,共 20 厘米。”

当靶纸的 “拖影” 挪到预定位置时,苏慈果断扣动扳机 ——“砰!” 枪声落下的瞬间,她从夜视仪里清楚看见:夜光靶的靶心位置,多了个清晰的白印!这次不用陈卫国提醒,她也知道命中十环了,因为扳机扣动的时机、枪管的震动反馈、弹着点的视觉确认,都跟训练时的最佳状态严丝合缝。

“训练结束!” 马卫东的声音带着明显的满意,通过喉头送话器传遍每个潜伏点,“所有人整理装备,有序撤离,不准跑,不准喧哗!” 他走到苏慈身边,蹲下身,借着微弱的月光扫了眼她的小本子,上面密密麻麻记满了修正参数和观察笔记,忍不住点头:“苏慈,你今晚表现最好,尤其能结合环境细节修正弹道。” 他顿了顿,又看向其他队员,“你们都得学学苏慈,别光顾着依赖夜视仪,夜间射击靠的是‘眼、耳、手、心’并用,不是光看就行!”

苏慈收起 79 式,摘下夜视仪时,眼睛因为长时间看淡绿色视野,一时适应不了正常光线,只能眯着眼,眼前还残留着淡淡的绿光残影。李铁牛走过来,递过来一壶热水,壶身还带着温热:“苏慈,你太厉害了!我今晚才发现,夜间射击比白天难这么多,不光要会用装备,还得会听风、会摸枪、会推算,以前真是小看这活儿了。” 林芳也笑着走过来,手里捏着块干净的手帕,递给苏慈:“是啊,我之前总觉得有夜视仪就行,现在才知道,自己的感知和推算才最靠谱,你教我的遮光罩方法也超有用,后来几枪都没反光了。”

往营地走的路上,苏慈手里还攥着夜视仪,镜片上的划痕在月光下格外明显。她复盘今晚的射击过程,从一开始手忙脚乱调偏差,到后来能结合听、摸、感综合判断,每一次扣扳机,都是对 “狙击手综合能力” 的考验,不光要会用装备,更得懂环境、会推算,还得在黑暗里保持绝对冷静。马卫东说的 “夜间射击是生死考验”,她现在才算真正懂了:实战中,敌人不会给你调试装备的时间,也不会给你修正偏差的机会,只有把这些技巧练成本能,才能在黑暗里一击命中。

回到营地时,天已经蒙蒙亮,东方的天空泛着淡淡的鱼肚白。苏慈先将 79 式拆解开,用擦枪布仔细擦每个零件 —— 枪管里的火药残渣、枪机上的油污、弹匣里的灰尘,都擦得干干净净;再检查夜视仪的镜片,用软布轻轻擦掉上面的指纹和水汽,确保下次用的时候视野清晰。她把装备归置好,才躺在行军床上,闭上眼睛,脑海里还在回放今晚的射击细节:树叶摩擦的频率、枪管震动的反馈、靶纸移动的拖影…… 这些细节像拼图一样,凑成了夜间射击的完整技巧,刻在她的脑海里。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狩心游戏

错嫁给年代文大佬后

朕真的不会开机甲

三号风球

空中孤岛[末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