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的窗帘拉得很严实,将外面的天光与尘嚣隔绝,只留下床头一盏昏黄的阅读灯,在剧本纸页上投下一圈温暖的光晕。
我(苏晴)盘腿坐在床上,厚厚的剧本摊在膝头,已经翻过了大半。手指无意识地捻着页脚,留下细微的、几乎看不见的折痕。
看剧本的过程,像一场无声的跋涉。
有些地方,熟悉的字句被保留下来,像在陌生的领地里遇到了老朋友,带来片刻虚幻的安宁。但更多的地方,是被修改、调整、甚至重写的段落。我的文字被拆解,被重新组装,被赋予了我未曾预料过的节奏和意图。
这种感觉很奇异。像是看着自己的内脏被取出,放在手术台上,被陌生的手摆弄。有些改动是技术性的,为了拍摄的节奏和视觉呈现,我能理解,甚至觉得合理。但有些……触及到了角色的核心,让我感到一种被冒犯的、细微的刺痛。
特别是关于叶文婧。
剧本里有一场新增的戏,是叶文婧在实验失败后,独自一人在宿舍里,对着已故导师的照片默默垂泪。
我盯着那段描写,眉头紧紧皱起。
不对。
这不对。
叶文婧不会这样。她的悲伤不是这样外显的、柔弱的。她的痛苦是向内吞噬的,是沉默的、巨大的、足以扭曲时空的引力场。她可能会整夜坐在观测站里,盯着那些异常的数据流,眼睛干涩得发痛,却流不出一滴眼泪。她可能会反复计算,直到指尖被纸张划破,用物理的疼痛来转移内心的崩塌。她甚至可能会在无人的时候,发出一种压抑的、类似困兽般的低吼。
但唯独不会,对着照片垂泪。
那太……廉价了。太像某种刻板印象下的女性表达。
一种强烈的、想要纠正的冲动,在我心里翻涌。这冲动甚至暂时压过了那如影随形的自我怀疑和惰性。
我的目光落在床头柜的笔记本电脑上。屏幕还暗着,但我知道,里面有一封未读的邮件,来自周编辑。他请求我,以我的方式,给出一些指引。
我的方式……
除了这些该死的文字,我还有什么方式?
我深吸一口气,像是要潜入深水般,伸手拿过了电脑。开机,屏幕亮起,幽幽的光映在我脸上。
点开邮箱。周编辑那封长长的邮件跳了出来。我快速地扫过前面的客套话,直接看向他列出的那几个“困惑点”。
果然,其中一点就是关于“叶文婧在重大挫折下的情绪展现方式”,他提到了编剧团队希望增加一些“更易于观众共情”的细节。
指的就是那段哭戏吧。
我抿紧了嘴唇。
打开剧本的电子文档。找到那一场戏。
我的手指悬在键盘上方,微微颤抖。要说什么?怎么说?直接批判?他们会听吗?会不会觉得我难以相处,固执己见?
恐慌的苗头又开始滋生。
不。不能想这些。
我闭上眼睛,努力将自己完全代入叶文婧。在那个失败的夜晚,在那个只有冰冷仪器和数据流的观测站,她会怎么做?她会想什么?
再次睁开眼时,我的目光变得专注了一些。我忽略了那些可能会产生的、人际交往上的可怕后果,只聚焦于一个问题:如何让叶文婧更真实。
我开始在电子文档的空白处,使用批注功能。
我的动作很慢,措辞极其谨慎,删删改改。我没有直接说“这样写不对”,而是尝试着解释,叶文婧这个角色的情感模式是怎样的。
在那段哭戏的旁边,我写道:
【批注:叶文婧的防御机制是极度的理性与秩序。崩溃发生时,她首先会试图用更复杂的计算和逻辑去‘修复’认知裂痕,而非宣泄情绪。建议:是否可以展现她彻夜不眠地重复验算,甚至忽略了手部被纸张划伤的小细节?沉默和行为的偏执,可能比眼泪更有力量。】
写完这一段,我停顿了一下,感觉像是跑完了一段长跑,有些脱力。
但看着那行小小的、属于我的批注,心里却泛起一丝极其微弱的……满足感?或者说,是某种掌控感。在这个由我创造的世界里,我依然拥有定义它的一部分权力。
这感觉,像是一点微弱的养分。
我继续往下看。
遇到我觉得理解有偏差的地方,就留下批注,解释角色当时的心理动机。遇到我觉得台词不符合人物性格的,就提出修改建议,甚至附上一两句我认为更贴合的、我心目中叶文婧会说的话。
整个过程,我完全沉浸在《星墟》的世界里,沉浸在叶文婧的内心世界里。外界的现实,酒店的墙壁,窗外的车流,甚至我自身那恼人的痛苦,都暂时被屏蔽了。
这方寸之间的屏幕,成了我唯一的安全区,也是我唯一能发出的声音。
我不知道写了多少条批注。直到眼睛因为长时间注视屏幕而干涩发痛,直到胃部再次传来熟悉的绞痛,提醒我生理需求的存在。
我停了下来,保存了文档。
看着那布满我黄色批注的文档,心里五味杂陈。我做完了我能做的。把这些发回去,周编辑会怎么看?编剧团队会怎么看?
那个叫林夕的演员……如果她看到这些,会觉得我对她的表演有意见吗?
一丝不安掠过心头。
但做完这件事本身,消耗了我巨大的心力,也带来了一种奇异的平静。至少,我尝试了。我没有完全放弃我的“孩子”。
我将文档拖进回复邮件,在正文里,只打了三个字:
“请参考。”
然后,几乎是带着一种豁出去的冲动,点击了发送。
邮件发送成功的提示弹出。
我像被抽空了所有力气,猛地合上电脑,将它推到一边。身体向后倒在床上,拉过被子,将自己紧紧裹住。
疲惫感如同海啸般将我淹没。但这一次,在沉入睡眠之前,脑海里不再是一片漆黑绝望的荒原。
那些关于叶文婧的思考,那些落在文档上的批注,像一颗颗微弱但确实存在的星辰,在意识的夜空里,固执地闪烁着。
---
片场的夜晚总是灯火通明,将一方天地照得亮如白昼。
我(林夕)刚结束一场夜戏,是女主角和男主角在雨中浪漫相遇的戏码。人工雨瓢泼而下,浑身湿透,冷得牙齿都在打颤。小圆立刻用厚厚的毛毯裹住我,递上滚烫的姜茶。
“夕姐,快喝点暖暖。芳姐刚才又来电话了,催你确认《星墟》的合同,还有,剧组培训的时间表发过来了,下周就要进组开始科学理论和仪器的基础培训。”小圆语速飞快地汇报着。
我捧着温热的杯子,汲取着那点有限的暖意,点了点头。喉咙有些发紧,可能是刚才淋雨有点着凉,也可能是压力使然。
下周就要进新组了。时间紧迫得让人喘不过气。
回到休息室,换下湿衣服,用热毛巾擦着还在滴水的头发。手机屏幕亮着,显示有几封新邮件。我随手点开。
一封是芳姐转发过来的正式合同,附件庞大。一封是剧组发来的培训日程,排得密密麻麻。还有一封……来自周编辑。
邮件的标题是:“转发:《星墟》剧本(苏晴老师批注版)”。
我的心跳,莫名地漏跳了一拍。
苏晴的……批注?
几乎是迫不及待地,我点开了那个附件文档。加载完成的瞬间,我看到原本整洁的剧本页边,出现了许多条黄色的批注框。
她的批注。
我深吸一口气,像是要开启一个珍贵的宝藏,仔细地阅读起来。
起初,我只是快速地浏览,寻找与叶文婧相关的部分。但很快,我就被她的批注内容完全吸引住了。
她的用词很谨慎,甚至有些谦卑,总是用“建议”、“是否可以”、“或许能”这样的字眼。但她的观点,却异常清晰和坚定。
关于那场我也有所疑虑的哭戏,她的批注清晰地阐述了她反对的理由,并提出了更具象、更有力的替代方案。
【……沉默和行为的偏执,可能比眼泪更有力量。】
这句话,像一道闪电,瞬间劈开了我心中那层模糊的毛玻璃!
对啊!力量!叶文婧的力量不在于宣泄,而在于那种近乎自毁的、向内吞噬的坚持!那种沉默的偏执,才是她最动人的,也是最可怕的地方!
我激动得手指微微发颤,继续往下看。
在其他关于叶文婧的戏份里,她的批注同样一针见血。她解释某句台词下角色真实的潜台词,她分析某个行为背后更深层的心理动机,她甚至对某些场景的氛围和节奏提出了极其精准的感受。
这些批注,不像是指令,更像是一把把钥匙,精准地插入锁孔,为我打开了通往叶文婧内心世界的一扇扇门。
我看到了一个对角色理解深度远超任何人的创作者。她不是在保护自己的文字,她是在保护那个角色的灵魂,保护其真实性和一致性。
这种近乎偏执的守护,让我感到一种深深的震撼。
我完全忘记了时间,忘记了身处的嘈杂环境,一字一句地研读着她的每一条批注。不只是关于叶文婧的,还有其他角色,甚至是一些世界观设定的细节。她的见解独特而深刻,带着一种……属于创作者的、纯粹的敏锐和执着。
我能想象出,她是在怎样的状态下,写下这些批注的。一定是隔绝了外界所有的干扰,沉浸在那个属于她的星墟世界里。那个在电梯里脆弱苍白、仿佛一触即碎的女人,在文字的领域里,却展现出了如此强大而清晰的力量。
这种极致的反差,让我对她产生了更加强烈的好奇,以及一种难以言喻的……尊敬。
“夕姐?夕姐?”小圆的声音把我从沉浸中唤醒,“导演叫你了,下一场戏准备。”
我猛地回过神,发现已经过去了将近半小时。
“哦,好,马上来。”我应道,迅速将那份批注版剧本保存到手机云端,并标记为星标文件。
站起身,走向片场的路上,我的脚步似乎都轻快了一些。脑海里不再是之前那种无头苍蝇般的焦虑,而是有了清晰的方向。
我知道叶文婧的“核”在哪里了。
就在那些沉默的、偏执的、向内吞噬的细节里。就在那种理性框架与巨大情感冲击的激烈对撞中。
而指引我找到这个“核”的,是那个躲在文字背后,用批注与我进行了一场无声对话的女人。
苏晴。
我开始迫不及待地期待进入《星墟》剧组,期待将我从这些批注中汲取的养分,注入到我的表演里。
也许……也许在未来,还有机会,能和她有更多关于角色、关于故事的交流?
这个念头,带着一丝微小却真实的希望,在我心里悄悄生根发芽。
---
周编辑收到苏晴回复的邮件时,差点从椅子上跳起来。
当他打开那个布满黄色批注的文档,仔细阅读之后,更是激动得难以自持。
专业!太专业了!而且一针见血!
他立刻将文档转发给了李导、王制片和编剧团队,并在邮件里极力说明,这些批注对于把握角色精髓和故事内核有多么重要。
起初,编剧团队还有些不以为然,觉得原作者过于固执己见。但在仔细阅读了苏晴那些条理清晰、充满洞见的批注后,态度也纷纷发生了转变。
尤其是关于叶文婧那场哭戏的批注,连李导看了之后,都摸着下巴沉吟了许久,最后对编剧说:“她说的有道理。叶文婧的力量感,确实不能靠眼泪来体现。按她说的方向,再琢磨琢磨。”
一场可能发生的创作冲突,因为苏晴这些落在文字上的、无声的批注,竟然悄然化解了,甚至将创作引向了一个更深刻、更有力的方向。
王制片对此结果也表示满意。只要不影响项目进度,能拿出更好的成果,他乐见其成。他甚至私下对周编辑说:“老周,看来你这作者,还是得用对方法沟通。以后类似的问题,就照这个模式来。”
周编辑连连称是,心里的大石头总算落下了一半。
他立刻给苏晴回复了一封邮件,语气充满了感激和振奋,详细转达了导演和编剧团队对她批注的高度认可,并表示后续的修改会充分参考她的意见。
他小心翼翼地维护着这条刚刚建立起来的、脆弱的沟通桥梁。
他知道,对于苏晴而言,这可能是她目前唯一能接受的、与世界连接的方式。
而在城市的另一端,酒店的房间里,苏晴在沉睡中翻了个身,眉头依然微蹙,但嘴角似乎不再像以往那样紧绷。
她不知道自己的批注带来了怎样的影响,也不知道那条无声的文字纽带,已经悄然连接了另一个渴望理解她造物的灵魂。
夜色深沉。
一份布满黄色批注的电子文档,像一艘微小却坚固的船,载着两个孤独世界的碎片,在数据的海洋里,完成了一次无声却意义重大的航行。
航行的终点,是彼此都未曾预料到的、一点点渗透进来的光。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