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梦远书城!手机版

您的位置 : 梦远书城 > 宫斗宅斗 > 唐朝烟火气 > 第3章 落户

第3章 落户

顺着清冷的街巷,走了大概有一刻钟,果然在不远的半山处看到了熙熙攘攘的一堆人,还有许多临时搭建的草棚子。

这些人估计是闹了矛盾,他们相互推搡着、咒骂着,还有孩子的哭声混合在风里。林澄不想参与他们之间的事情,护着于老丈像条泥鳅似的在人缝里钻,一边走一边观察周围的环境,最终在边缘处找到了一个较为破旧的草棚子。

这个草棚子约莫一人多高,过于旧了些,屋顶的几处茅草像是被人故意拔了去,露出黑黝黝的洞口,如果下雨的话,里面就会遭殃。

走进去,里面大概有十来平方的样子,地面被压的平平整整,最里面一处地方铺了一些稻草,估计是睡觉的地方,地方虽不大,但是足够她和于爷爷容身了。

林澄对这个草棚很满意,这里离草棚中心区较远,可以避免许多不必要的纷争,如果真的要打起来,她和于爷爷一个半大的孩子一个老头子加起来都不够一个成年人打的,肯定要吃亏。

至于草棚破旧,这些都是小问题,等过一会她去附近拔些茅草重新铺上便是。

目前摆在他们面前的有两个问题,第一个是户籍问题,林澄可不想当一辈子流民,她希望尽快取得户籍换个住处,这个地方一看就不适合久居。第二个便是赚钱,这里的救济粮只能保证人饿不死,想要吃饱就只能靠自己想办法。

目前他们两个身上加起来一共只有五文钱,至于被于爷爷宝贵了一路的包裹,里面除了一身破衣服什么也没有,林澄决定等明天上街看看能不能找到赚钱的机会。

她觉得自己是从一千多年后来的,赚钱理念领先了一千多年,只要给她时间,赚钱肯定不会太难。

此时的林澄已经忽略了这里是顽固的封建社会,农业经济作为主力军,她的一肚子想法在这个时代注定要碰壁。

第二天林澄经过一路打听,来到了长安最最繁华的西市。

还没走到坊市门口,就听见鼎沸的人声,混杂着车马声、叫卖声、讨价还价声,像一首喧闹而充满生机的歌。走进市门,更是让人眼花缭乱——两旁的店铺鳞次栉比,绸缎铺的幌子随风飘扬,酒肆的旗幡上写着“胡姬压酒”,金银铺的柜台后摆着闪闪发光的器物,还有卖胡饼的、烤羊肉的、弹琵琶的、耍杂耍的……

各色人等往来穿梭,有穿着圆领袍的汉人官员,有戴尖帽的波斯商人,有梳着双环髻的鲜卑女子,还有牵着骆驼的突厥人……林澄看得目瞪口呆,这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天可汗之都”,什么叫“万国来朝”。

但她没忘记自己的目的。她沿着街边慢慢走,留意着有没有招工的店铺。

可问了几家,不是已经招满了,就是嫌她是个女孩子,力气小,干不了重活,更有甚着看她衣着破旧,形象不佳(太瘦了),就怀疑她是来偷东西的,这可真是气死她了。有个做汤饼老板倒愿意让她试试,但一听她说只要管饭就行,工钱随便给,反而怀疑她有什么企图,就把她赶了出来,哎,看来不管在哪个时代找工作都是一件难事。

她在西市转悠了一天,最后终是无功而返。

看着锤头丧气的林澄,宁爷爷笑呵呵的安慰道:“闺女没关系,今天我已经向户籍管理处提交过”手实”了,等过半个月我俩就不是流民了”。

宁爷爷口中的手实,就是类似于户口申报表的东西。

“太好了,那我们就有地了。”

日子有了盼头,爷孙俩都很高兴,就连喝稀粥都能喝出山珍海味的感觉。

往后几天林澄依然每天试着外出找工作,全都无功而返后,她索性躺平了,没事反正还有几天就能当地主了。

到了分地那日,宁爷爷红光满面,拉着林澄就前往户籍管理处。

那里几个穿着青色官服的小吏在登记。

“姓名,籍贯,家里几口人?”一个留着山羊胡的小吏头也不抬地问,手里的毛笔在竹简上沙沙作响。

“宁满仓,潼关人,就我和孙女两人。”

“宁满仓?”小吏抬头看了他一眼,“多大了?”

“五十七。”

“会种地吗?”

“会。”宁爷爷赶紧点头,“从小就跟着爹在地里干活,犁地、插秧、割麦,啥都会。”

小吏在竹简上画了个记号,递给他一块木牌:“拿着这个,去城南的义仓领口粮,然后到金光门内的京兆府登记,等着分地。”

木牌是用杨木做的,上面刻着一个“流”字,还有编号。宁爷爷把木牌紧紧攥在手里,感觉像攥着一块滚烫的烙铁。

到了京兆府,一个中年小吏拿着户籍册子,仔细地问了他们的家世、逃难经历。

“你们是良民。”官员在册子上写了几笔,盖上一个红色的印泥,“按照陛下的旨意,你们可以在长安附近的村子落户,你家共分十五亩田,其中十亩是永业田,永远归你们所有,另外五亩是人口分田,死后要还给官府。”

宁爷爷愣住了,怀疑自己听错了,十五亩?谁不知新皇登基后,大刀阔斧改革,实行均田制,每人可分百亩土地,即使长安人口再密集,每人二三十亩也是可以分到的吧,现在两人只有十五地,这交完税后,两人可怎么活啊。

宁爷爷小心翼翼地向小吏问道:“大人,是不是弄错了,那天我明明打听到每人最少可以领取二十亩的土地,怎么到我这里却只有十五亩土地。”

那皂衣小吏冷下脸来:“谁给你说的你就找谁要去,我这里就是十五亩,爱要不要,不要的话一亩都没有。”

宁爷爷虽然在军营度过几年,毕竟只是一名小小的伙头兵,即使上过战场也没有见过什么大世面,被小吏这么一吓唬早就害怕了,连忙拉起一旁的林澄向小吏道歉:“大人息怒,是我听错了,就是十五亩,我们这就走。”

林澄全程没有说话,从分地没有她的份来看,她知道这个场合轮不到她来说话,自古民不与官斗,所以她并觉得宁爷爷的示弱有什么丢人的,她只恨自己弱小无力帮忙,要知道这可是人名如草芥的时代,人家随口一句话就能决定他们的生死,既然斗不过就要学会示弱,这何尝不是一种生存本能呢。

爷孙俩走后那两个小吏也在讨论他们。

小吏甲:“果然是贱民一个,也不看看这是哪里,岂容得他在这里叫嚣。”

小吏乙:“不管他,反正上面给我们的任务好好完成就是,到时候少不了你我的好处。”

小吏甲吁了一口气:“你说那些人也是胆大,连陛下的眉头也敢触,明明陛下已经下令禁止了这些事,他们也敢反着来,也不怕将来陛下怪罪他们。”

小吏乙听见此话赶紧向四周看了看,见着没人后猛然低声斥道:“你闭嘴,这些话岂是你我能讨论的,要是别人听到你我吃不了兜着走,还有你听好,这件事既然我们做了,那么出事后肯定是要拿我俩顶包的,想想你的父母妻儿,要是不想死的话就给我把这件事咽道肚子里。”

小吏乙说完后转身从架子上拿出厚厚一本书翻到一页,略微思考后,拿过毛笔在上面写到:“宁满仓,年五十七,家有一孙女,于贞观十一年九月授田二十五亩。”

走出京兆府宁爷爷还是很沮丧:“澄澄,对不起,是爷爷没用,以后要跟着我继续饿肚子了。”

林澄连忙安慰道:“爷爷,这不是你的错,以后有我呢,保证让宁爷爷吃香的喝辣的。”

宁爷爷被林澄这小大人似得模样逗的哈哈哈大笑,心中的郁闷也一扫而空,对啊他还有澄澄呢,日子再苦还能苦过逃荒吗。

地分在了离长安城不远的青山村,青山村隶属于长安县青泽乡,地在哪里户籍就在哪里,从此她和宁爷爷就是青山村的人了。

第二天一早,他们就按照官府的指引,往长安县青山村走去。从金光门出来,走了大约一个时辰,就看见一片农田,田埂上有几个农民在忙碌。

一个正在犁地的老农告诉他们,青泽乡的里正姓王,就在前面那个有大槐树的村子里。

村子不大,几十户人家,大多是土坯墙,茅草顶。村口的大槐树下,几个老人在纳凉,看见他们背着包袱过来,都好奇地打量着。

“我们找王里正,请问王里正家在哪里?。”于爷爷上前问道。

一个白胡子老头指了指村东头的一间瓦房:“那就是里正家。”

王里正是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穿着一身半旧的细麻衫,看见他们手里的文书,连忙把他们请进屋里,倒了两碗水。

“你们是从潼关来的?”李里正看着文书,“不容易啊,这么远的路。”

他领着爷孙俩在村子周围转了转,指着村西头一片荒地说:“那片地就分给你们吧,虽然有点洼,但是离河边近,浇水方便。”

于爷爷跟着他走到地里,蹲下身,抓起一把土。土是黑褐色的,带着湿润的气息,里面还能看见一些没烧透的草木灰。

“李里正说,“地是好地,就是长久没人种了,你们要是肯下力气,好好翻耕一下,明年肯定能有收成。”

于爷爷把土攥在手里,感觉沉甸甸的。这是他的地,真真正正属于他的地。

“里正,”他突然问,“我们……有房子吗?”

李里正说到:“当然有,当年兵祸,这里的许多人都逃出去了再也没回来,所以这里有好多空置的房子,你们随便挑一间吧,到时候来我这儿备案就行。

房子都大差不差,没有什么可挑的,在征询了林澄的意见后,于爷爷挑了一个离田地的最近房子,虽然墙还不太平整,屋顶的茅草也有些歪歪扭扭,但在爷孙俩眼里,这比长安城里的宫殿还要漂亮。

晚风吹过田野,带来庄稼的清香。林澄深吸一口气,感觉浑身都充满了力气。她知道,从现在起,她不再是流民了,她是一个有地有家的农民,是大唐的子民。

她的新生活,就从这片土地上开始了。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朕真的不会开机甲

狩心游戏

错嫁给年代文大佬后

婚内上瘾

替身A在求生综艺被前任她姑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