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梦远书城!手机版

您的位置 : 梦远书城 > 宫斗宅斗 > 唐朝烟火气 > 第4章 田里事宜

第4章 田里事宜

天色渐沉,爷孙俩决定先把房间打扫出来,因为房子长时间没有住人从而散发着一股霉味,需要打扫过后才能住人。

宁爷爷毕竟年纪大了,一天下来脸色都发菜了,林澄不敢再让他再劳累,表示剩下打扫的事情要自己一个人来,宁爷爷没有拒绝。

林澄绕着房屋走了一圈找到了一个竹扫把,掂了掂还挺趁手的。趁着打扫的空挡林澄打量了一下她家分到的房屋,是个标准的北方四合院,院子里有口水井,正好吃水的问题是解决了。墙壁是由土坯夯实的土墙,房顶是用竹子混合土浆打底,上面用芦苇杆和茅草一层层压实,看着很有安全感。

一共有五间房,正屋三间东西侧屋各一间,院墙也是由土坯建造的,大约有一人多高。将房屋打扫完后,她恨不得瘫在地上,实在是太累了。

于爷爷看着她收拾的差不多了,在外面找了一把干柴正准备去做饭,恰在这时院门被敲响了,林澄打开门后,发现门外站着一个手捧热粥的老妇人,顿时一股霸道的米香冲进她的鼻子,她的视线不由自主地落到碗里,这是她来到这个时代见到过的最稠的米粥,说是粥其实和干饭也差不离了,和它比起来大兴善寺那个救济粥纯粹就是水。

林澄的肚子不合时宜地响了起来,顿时囧的她满面发红。

老妇人和善的笑了笑:“我姓张,住在你们隔壁,你可以叫我张奶奶,我看你们才搬过来做饭还不太方便,这是我熬的米粥,不多,你们今晚先凑合着吃吧。”

这哪是凑合,实在是太丰盛了好吗,不知不觉间林澄就把心里话说了出来,又逗得张奶奶哈哈哈大笑。

最后这碗粥林澄还是收下了,喊上在厨房正准备做饭的宁爷爷,爷孙俩分吃了这碗饭。

窗外已泛出鱼肚白,林澄裹紧身上的衣服,摸到床边那双破旧的麻鞋。鞋底早就磨穿了,脚趾能直接踩到冰凉的泥地上。她想起昨天在城南义仓领到的一袋粟米,还有灶台上那个豁了口的陶釜,胃里一阵发空。

她扶着土墙站起来,打量这间不足十平米的屋子,墙角堆着些干枯的茅草、一张缺了腿的木桌用石头垫着,上面放着几个裂了缝的陶罐和带着豁口碗,最值钱的恐怕就是门后那把锈迹斑斑的铁锄,还有屋外好心邻居送的柴再加上林爷爷屋里的木板床,这就是他们在贞观十一年拥有的全部家当。

院门外传来扫帚划过地面的沙沙声。林澄走到门边,透过门缝看见隔壁院的张阿婆正扫着院坝。

深吸一口气,林澄推开了吱呀作响的木门。

张阿婆回过头,手里还握着绑着竹枝的扫帚。她穿着件深蓝色的襦裙,头发在脑后挽成个简单的髻,用根木簪子别着。看见林澄,老人脸上露出几分慈和:“闺女你醒了?”

“阿婆早。” 林澄学着记忆里的样子福了福身,声音有些发紧,“昨日多谢阿婆照拂。”

张阿婆摆摆手,浑浊的眼睛上下打量着她:“看你这身子骨弱的,夜里没冻着吧?灶房里有我昨天蒸的粟米糕,你拿去垫垫肚子。”

“多谢阿婆。” 林澄眼眶有些发热。历史上的 “贞观之治” 再繁华,也抵不过此刻一口热食的实在。

跟着张阿婆到灶房拿了米糕,林澄正想回去,却见几个村民扛着锄头从门前经过。为首的汉子看见她们,停下脚步向她们问好。

张阿婆转向林澄,“这是村西的王三郎,他家几亩地就在你家那片荒田旁边。”

林澄赶紧行礼:“见过三郎大哥。”

王三郎黝黑的脸上露出些好奇:“听里正说你是从南边逃难来的?家里就剩你和你爷爷了?”

这话像针似的刺了一下。她确实是逃难来的,林澄攥紧手里的米糕,低声道:“是,家乡遭了水患,爹娘都没了,一路和爷爷投奔亲戚过来的,谁知亲戚也搬了家……” 她故意说得含糊,既符合原主的经历,又避免露出破绽。

几个村民也围了过来,七嘴八舌地问起来。

“看你细皮嫩肉的,不像会干活的样子啊。”

“家里啥都没有,往后可咋过?”

林澄的心沉了沉。她知道,在这小农经济的时代,一个没有根基老人和孩子想要立足,必须让村里人相信自己有用。她定了定神,朗声道:“各位乡亲,我虽是女子,但也知道不能白占着村里的便宜。分给我们家十五亩薄田,虽然眼下荒芜着,但我和爷爷打算先拾掇出来,种些粟米和菘菜。”

王三郎挑了挑眉:“你会种地?”

“我爷爷是种地的好手,我也会一点。” 林澄半真半假地说,“只是我力气小,怕是赶不上农时。若是哪位乡亲不嫌弃,我愿意帮着做些打扫、浆洗的活计,换些农具或者帮工,不知可行?”

十五亩地虽然不多,但她家里只有老小两个人,要是一番收拾下来不得要了他们半条命。

这话一出,村民们都有些意外。原本以为这对爷孙得靠村里接济,没想到还挺有主意。

张阿婆在一旁帮腔:“澄澄这姑娘看着就实在。她家那十五亩地挨着王三郎你家的田,你要是得空,帮他们爷孙多照看些,回头让她给你家干活。”

王三郎摸了摸下巴:“行啊,我家那口子怀着身孕这几天没精神,打猪草的活计正愁没人做。你要是真能行,等我午晌回来,带你去看看地。”

“多谢三郎大哥!” 林澄连忙道谢,心里松了口气。

跟着王三郎回家的路上,林澄不住地打量着这个唐代村落。泥土夯实的路两旁,是一座座错落有致的土坯房,屋顶大多盖着茅草,偶尔有几家条件好些的,用的是青瓦。田埂上已经有不少农人在忙碌,远处传来耕牛的哞叫声。空气里弥漫着泥土和牲畜粪便的味道,却让林澄感到一种踏实的真实。

王三郎家比张阿婆家稍大些,院里堆着不少柴火。他进屋和媳妇打了一声招呼,递给林澄一个框子:“猪喜欢吃一些鲜嫩多汁的草,不喜欢太老的,你把这个框子打满放到院子里就行。”

林澄连连保证。

等到林澄背着猪草路过村子时,一下子吸引了好多人,等她把猪草放下,院门外又进来几个人,都是来看热闹的村民。

林澄放下框子赶忙出去,王三嫂可是怀着孕呢,要是惊扰到她可不好向王三郎交代。

刚出门,就见王三郎扛着锄头回来了。他看见林澄说道:“正好,我带你去看地。”

跟着王三郎往村外走,一路上遇见不少村民。王三郎热心地给她介绍:“那是村东的李木匠,你家要是有啥木器坏了,找他准没错。”“那边是张屠户家,逢五逢十会杀猪卖肉,肉不错,就是贵了点。”

林澄一一记在心里,遇到人就主动打招呼。她知道,这些看似平常的交往,都是日后立足的根基。

很快到了地头。十五亩地确实如里正所说,荒草丛生,地里还有不少石头。但林澄却松了口气 —— 至少土壤看起来还算肥沃,而且离水源不远,这在农耕时代是至关重要的。

“这片地以前是老秦家的,他家搬走后就荒了几年。” 王三郎指着旁边一片长势不错的田地,“那是我家的地,你要是有啥不懂的,尽管来问我。”

“多谢三郎大哥。” 林澄真心实意地说,“只是我这力气小,怕是得请大哥多帮忙了。”

“好说。” 王三郎爽朗地笑了,“这几天你要是能帮我家多打些猪草,我就帮你把地里的石头清了。”

“那太好了!” 林澄喜出望外,“我这就上山继续打猪草,还能帮你把猪圈打扫了呢。”

回到家时,太阳已经西斜。林澄虽然累得腰酸背痛,心里却很踏实。她清点了一下今天的收获:地里快被清完的石头、村民们渐渐接纳的态度。

夜幕降临时,林澄坐在院子里,喝着宁爷爷做的粟米粥。窗外传来阵阵虫鸣,远处偶尔有几声狗吠。她知道,融入这个村子的第一天,算是安稳度过了。

宁爷爷骨子里是个闲不住的人,第二天便拿起家里唯一的锄头准备下地除草,林澄想起再过两三个月就要入冬了,目前他们两人还没有一件冬衣可穿,没有一床厚被子可用,那袋粟米也吃不了多久,摸着怀里的五个铜板,她心里涌起一阵迫切,得赶紧赚钱啊,要不然他们两个活不过这个冬天。

明天,她要去村里的人们多聊聊看看有什么赚钱的法子,地就先交给宁爷爷,林澄的心里渐渐有了规划。

贞观十一年的月光,透过窗棂洒在她身上,仿佛为这个来自未来的灵魂,镀上了一层温柔的光晕。她知道前路艰难,但只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总能在这片土地上,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存之道。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朕真的不会开机甲

狩心游戏

错嫁给年代文大佬后

婚内上瘾

替身A在求生综艺被前任她姑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