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梦远书城!手机版

您的位置 : 梦远书城 > 科幻灵异 > 天生犯罪人 > 第25章 沉默九

第25章 沉默九

关于“L”的身份,最终由经验丰富的老刑警胡钧揭开了面纱。

在又一次沉闷而焦灼的案情讨论会上,葛婵的日记内容被分享给所有人。结合所有已知受害者两年前都曾就读于高一(五)班这一关键线索,调查方向终于变得明确起来。

这次能迅速将焦点锁定在“L”身上,还得益于胡钧当年为女儿择校时了解到的一桩旧闻。

大约两年前,市一中曾间接卷入过一起学生跳楼事件。

由于事发地点严格来说并不在校内,校方反而是最后才知情的一方。但作为C市重点高中的翘楚,学生发生如此恶**件,自然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最初,所有的媒体风向都直指学校管理松懈,未能尽到监管责任。强烈质疑为何允许学生随意离校,以及平时的心理疏导是否存在盲区。

也有相当多的声音质疑是学业负担过重压垮了学生,一时间“给学生减负”的呼声再次高涨。

就连胡钧也因此事与当时正读初中的女儿深谈了好几次,唯恐孩子学习压力过大。

然而,不知从何时起,校内学生的口径开始变得统一,对那位跳楼学生发表了诸多评价,其中负面言论逐渐占据了上风。

该生生前所谓“早恋”、“性格孤僻”、“与校外不良人员斗殴”等事相继被匿名“爆料”出来。

媒体迅速抓住这些更具话题性的内容大做文章,甚至与急于转移视线的校方合作进行了所谓的“真相揭秘”专访。

虽然声势造得很大,但最终代表校方出面接受采访的教师,只有当时担任班主任的方鸿景一人。

隋州他们设法找到了当年的采访录像,反复观看。

录像中,方鸿景言辞恳切,痛心疾首。但仔细观察便能发现,每当有参与采访的学生试图提及L曾经的优异成绩,或是想为他辩解几句时,方鸿景总会非常自然地迅速岔开话题,将讨论引向对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和交友不慎的泛泛而谈上。

那几天,舆论风向急剧反转,所有的批评矛头都集中到了跳楼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教育上。

各种难听的评论层出不穷,甚至有人在相关新闻文章下跟帖“这种问题学生活着也是浪费社会资源”、“死了干净”之类极端冷漠的话。

尽管尚不能确定葛婵日记里关于霸凌的指控是否全部属实,但参与看录像的每一个人,都真切地感受到了那股来自陌生网友铺天盖地的恶意。

那些人甚至不去核实最基本的真相,仅凭发帖者的主观臆断和几个匿名者的说法,便自以为正义地随意发表夺命的评论。

即便偶有理智声音出现,也会瞬间被卷入毫无理性的骂战中,无人能够幸免。

他们一边高高举起“言论自由”的大旗,一边无情地剥夺着逝者最后的话语权,其所怀揣的恶意,有时甚至比事件最初的当事人更甚。

看完这些陈旧却依旧刺目的影像资料,会议室里每个人心中都五味杂陈,气氛压抑。

尽管当年的新闻报道中普遍使用了化名“L”,但在那个人肉搜索并不少见的网络环境下,几乎没费什么功夫,“路博原”这个名字就出现在了搜索引擎的结果页里。

所有被害者之间那条若隐若现的关联线索,终于浮出了水面。

隋州立刻安排陆阳和小陈深入调查路博原的详细身份信息及其直系亲属情况,其余人则继续围绕现有线索分析案情。

“凶手的作案周期,是否可以确定为固定的七天?”胡钧问道。

“未必。”隋州冷静地提出异议,“我们目前所关注的,只是发现受害者的时间间隔恰好为一周。但这都建立在他已完成‘画作’并布置好现场的基础上。别忘了,光明小区案中,我们是在方鸿景一家遇害至少两天后才接到报警。

严格来说,‘一周间隔’这个规律并不成立。甚至可以说,从作案到被发现的时间差在缩短,凶手的作案间隔很可能正在变得越来越短。”

“隋队说得对。”胡钧仔细斟酌后,改变了观点,“我们不能被表象迷惑。”

“虽然凶手都会将死者置于精心绘制的画作中,但几名被害者的具体死因各不相同,据此可以大致推断其手法的演变。”

隋州继续分析,“第一名受害者葛婵系机械性窒息死亡,宋法医推断自杀可能性较大。在这一案中,几乎看不出凶手明显的个人倾向性或情感投射,他更像一个冷静的‘舞台布置者’。

但到了第二案就大不相同了:虽然三名死者均死于煤气中毒,但方鸿景身上出现了明显的防御伤及死后拖拽痕迹。此外,凶手在此案中更侧重于对受害者心理的折磨,他的手段更为残忍和控制。而到了最新这一案,”

他顿了顿,语气沉重,“凶手几乎是直接宣泄了他的恨意,毫不遮掩地将两名年轻受害者活活打死,并再次将尸体置于容易被人发现的公共场所。他极度自信,认为我们根本找不到他,甚至可能根本不在乎是否会被找到。”

接着,简染据此对凶手进行了侧写:

“独居,性格极度孤僻。这并非说他长相普通、泯然众人。相反,他可能有某种令人初看印象深刻的特质,但极其善于隐藏自己,降低存在感。居住地应偏向城市郊外或待拆迁区域,这符合其性格和对隐秘空间的需求;其次,他肯定在城南区居住过不短的时间,否则不会对那里的路况如此熟悉,总能精准地避开主要监控,选择偏僻小路行动。生活中他可能不修边幅,可能长时间不理发、不剃须,这或许源于童年时期监护人的漠视或缺失。

但在‘绘画’这件事上,他似乎存在着严重的强迫倾向——除了用色偏好阴郁外,他力求一笔一画都与原作相同,追求一种扭曲的‘复刻’。

他肯在此事上耗费大量时间,绘画很可能就是他生活的全部意义和精神寄托。他年纪应该不大,按性格推断应尚未婚育。但对方鸿景之子的异常忏悔及过度急救行为,几乎可以推断凶手自己可能曾有一个关系非常亲近、却不幸夭折的弟弟或妹妹,这成了他扭曲心理中的一个执念点。”

在分析过程中,一个模糊的身影突然在简染脑海中浮现——姓路。

电光火石间,一段被尘封的记忆碎片闪过,凶手的可能身份信息骤然变得清晰起来。

对这个惊人的发现她并未声张,而是骤然停下话语,保持缄默,却难掩内心的波涛汹涌。

有了前几次合作建立起的信任,众人对简染精准的心理侧写和分析并未表示太大惊讶,而是开始认真思考其合理性及背后的推断依据。

就在这时,对路博原的身份调查也有了初步结果。

路博原家住在城南区。在他出生之前,家里曾有一个姐姐,但在三岁时不幸夭折。路父路母悲痛不已,曾一度搬离城市数年。

再回来时,路母已经再次怀孕,后来生下的就是路博原。夫妇俩对这个来之不易的孩子极尽疼爱,几乎到了有求必应的地步。

路母更是在产后就辞去了工作,专职在家照顾他,入学后还为他报了许多兴趣班,费尽心力让他从重点小学一路升入市一中这所重点高中。

据以前的同事朋友说,夫妻俩逢人便夸儿子聪明懂事,简直将他挂在嘴边。按他们的说法,路博原就是他们生活的全部希望和骄傲。

正因如此,儿子跳楼自杀后,夫妇俩仿佛瞬间被抽空了魂魄,失去了所有生活动力,开始深居简出,几乎与所有旧相识断了联系。

“我们初步调查过了,”负责调查的陆阳和小陈汇报道,“路博原的父母,一个是普通的基层公务员,一个是医院里的内科医生,他们的工作和社会关系网络,都和绘画艺术没有半点直接关联。”

“难道我们的方向错了?凶手连环杀人真的与路博原无关?”

“可所有的受害者又确实都与路博原有一段渊源,这巧合未免也太多了。第一起案子中的葛婵,据日记记载,是路博原的‘前女友’,也是霸凌的起因之一;第二起案子中的方鸿景一家,显然是受他牵连。当年路博原遭霸凌时他作为班主任不管不顾,甚至在路博原死后还参与了恶意抹黑他的名声;最新案子中的两名被害人,都曾被指认参与殴打过路博原。”

“可是为什么?市一中以往并不是没有过学生因为压力跳楼的先例,为什么偏偏是路博原的死,引发了如此极端残酷的报复?而且事情已经过去两年了,为什么凶手选择现在才出来复仇?”

“案件的焦点又回到了路博原身上。可他的父母根本不可能是凶手啊!还有谁会为了一个死去两年的学生如此大动干戈,不惜连环杀人?”

“难道是雇凶杀人?”

“不对。”隋州否定了这个猜测,“凶手发泄在最后两名死者身上的暴怒和恨意不是伪装出来的。如果仅仅是拿钱办事的雇凶杀人,不可能带有如此明显且强烈的个人情绪色彩。”

讨论逐渐白热化,却迟迟没有突破性进展。

在此期间,先前一语道破关键的简染却始终一言不发,只是心不在焉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目光游离,不知在想些什么,与平时冷静分析的模样判若两人。

她的异常自然被一直关注着她的隋州看在眼里。他没有贸然上前询问,而是先对众人部署了接下来的任务:

“立刻派一组人,以走访慰问的名义,去路博原父母家进行近距离观察和调查。我不确定他们是否知情或甚至参与雇凶杀人,但凶手极有可能是他们认识、或者与路博原关系非常密切的人。”

“另外,陆阳和小陈再辛苦一趟,立刻再去市一中,务必把路博原当年自杀前后的所有细节彻底查清。不仅仅是霸凌,包括他所有的社交关系、兴趣爱好、反常行为,问明白每一个细节,任何蛛丝马迹都不能放过。只有彻底搞清楚当年的真相,我们才能判断凶手的下一个目标是谁,以及是否还会有新的受害者出现。”

“最后,通知下去,所有已知与路博原自杀事件有直接关联的人员,以及当年采访录像中发表过负面言论的学生,都要安排人手进行秘密保护。同时,联系校方安保部门,立即加强校园内部及周边的巡逻力度,严格执行出入登记制度。凶手的动作越来越快,手段也越来越残忍,我们绝不能出现新的受害者!”

快速而清晰地安排完所有任务,隋州的目光再次落回简染身上。他发现她仍维持着原先的姿势,仿佛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只是手中的钢笔无意识地在笔记本的同一处反复划动。

就这么一会儿功夫,那页纸已被尖锐的笔尖划透了将近三分之一,透露出其主人极不平静的内心。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邪影本纪

僵尸:九门佛爷,人间武圣!

开局创建地府,阴兵借道!

妻子的秘密

斗破之无上之境(斗破苍穹之无上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