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梦远书城!手机版

您的位置 : 梦远书城 > 宫斗宅斗 > 外婆的柴火灶 > 第15章 第 15 章

第15章 第 15 章

雨水节气前三天,程小雨的手机突然开始疯狂震动。她正在工作室整理新一批"六君子粥"的食材样品,手指上还沾着薏米粉。

"爆单了!"母亲程丽从办公室冲出来,手里举着平板电脑,"知名美食博主'老饕笔记'推荐了我们的立春食材盒,现在雨水节气预售量已经突破3000份!"

小雨凑过去看屏幕,那条推荐视频的播放量高达百万,评论区挤满了求购的留言。"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的完美结合"——博主的这句评价被反复引用。

"三千份..."小雨突然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我们准备的原料只够五百份啊!"

外婆正在角落检查茯苓质量,闻言抬起头:"啥事这么慌?"

程丽快速解释了情况,外婆的眉头越皱越紧:"薏米要选贵州小粒的,茯苓得是云南野生的,现在临时去哪找这么多好货?"

"可以先从大型供应商采购..."程丽翻着通讯录。

"不行!"外婆斩钉截铁,"超市货哪有我们村里的好?宁缺毋滥,不能砸了招牌。"

三人紧急召开家庭会议。最终决定:一方面联系村长紧急组织村民采收,另一方面诚实地在店铺首页发布公告——因坚持品质标准,本期产品限量2000份,按订单顺序发货。

"会损失不少订单。"程丽叹气。

小雨却有了新想法:"我们可以做一个'等待清单',告诉顾客下一批什么时候有货。这样既能保证品质,又不让客人空等。"

公告发出后,出乎意料的是,订单不减反增。"就冲你们这份诚意,等多久都值!"类似的评论刷满了店铺首页。

第二天一早,三人驱车赶回村里。村委会前已经聚集了二十多位村民,人人手里拿着各式各样的传统食材。

"听说你们要扩大生产?"村长红光满面,"我把村里会老手艺的都叫来了!"

外婆像将军检阅士兵一样,挨个检查村民带来的样品。她捏起一粒薏米对着阳光看,掰开一块茯苓闻香气,不时摇头或点头。最终,只有十户人家的原料通过了她的严格筛选。

"剩下的不是不好,只是不够好。"外婆对失望的村民说,"下次提前按我的法子种,保证能达标。"

程丽迅速拟定了收购合同,价格比市场高出30%,但要求绝对遵循传统种植方法。小雨则设计了一套"溯源卡片",记录每位生产者的故事和种植过程,准备随产品寄给顾客。

回城路上,程丽一边开车一边打电话联系包装厂,外婆在后座检查样品,小雨则忙着编辑溯源故事。等红灯时,程丽突然笑了:"我们这样好像一个创业小分队。"

"本来就是啊。"小雨调皮地眨眨眼,"最酷的创业团队——祖母、母亲和女儿!"

雨水节气前夜,工作室灯火通明。临时招募的帮手们忙着包装,而核心工序——食材配比和质检,仍由三人亲自完成。

"外婆,您是怎么一眼看出茯苓好坏的?"小雨举着相机记录。

外婆拿起两块茯苓:"看断面纹路,闻药香,再嚼一点尝回甘。这块太松,那块太苦..."她突然停下,"哎,说不清楚,就是知道。"

程丽若有所思:"这些经验能不能转化成具体标准?比如纹路密度、香气强度..."

"可以试试!"小雨眼前一亮,"我拍微距照片,妈妈记录参数,我们一起把外婆的经验数据化!"

于是,一场别开生面的"传统技艺标准化"工程开始了。外婆口述评判标准,小雨拍摄细节特征,程丽记录具体参数。通宵达旦的工作后,他们竟然整理出了一套"传统食材感官评估标准"。

"太神奇了..."程丽翻阅着成果,"您几十年的经验,原来可以这样具象化。"

外婆却有些怅然:"手艺变成数字,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不会的。"小雨握住外婆的手,"数字只是辅助,灵魂还是您的经验。这样即使将来我们扩大生产,品质也不会走样。"

凌晨三点,最后一批订单包装完毕。帮手们陆续离开,只剩下三代女性在凌乱的工作室里疲惫而满足地坐着。

"我去煮点粥吧,正好试试我们的新产品。"小雨起身。

程丽却抢先一步:"我来。你们歇着。"她顿了顿,"妈,教教我六君子粥的火候?"

厨房里,程丽笨拙地淘米称料,外婆在一旁轻声指导。小雨悄悄架起相机,记录下这难得的画面。

"其实..."程丽突然开口,声音很轻,"这些年我在职场打拼,表面风光,心里却空落落的。每天算计来算计去,连个说真心话的人都没有。"

外婆的手停在半空:"怎么不早说..."

"要强惯了。"程丽苦笑,"直到跟您学做这些吃食,才觉得...踏实了。"

外婆用围裙擦了擦手,轻轻抱住女儿:"傻丫头..."

小雨透过取景框看到母亲在外婆肩头无声落泪,自己的视线也模糊了。这一刻,比任何商业成功都更珍贵。

雨水节气过后,"时节味道"工作室在传统美食圈声名鹊起。更令人惊喜的是,村里传来消息——在村长组织下,五位返乡青年成立了"古法技艺班",邀请外婆担任导师,系统学习传统食材种植和加工技艺。

"年轻人愿意学这个?"外婆不敢相信。

视频通话里,二十多岁的技术员小王兴奋地说:"奶奶,您不知道,现在传统工艺可吃香了!我们算过,按'时节味道'的收购价,种一亩老品种黑豆比打工强多了!"

周末,三人回到村里参加技艺班开班仪式。村委会挂着红横幅,来了不少看热闹的村民。外婆穿上小雨买的新衣裳,紧张得直搓手。

"我就一个乡下老太婆,哪会教课啊..."

"您教我的那些,比MBA课程还实用。"程丽帮她整理衣领,"就按平时那样说就行。"

课堂上,外婆起初拘谨,但一讲到食材特性就滔滔不绝。青年们认真地记笔记,不时提问。小雨惊喜地发现,有人甚至开发了一款APP,准备记录外婆的经验参数。

课后,村长拉着程丽商量成立正规合作社的事:"有了稳定销路,年轻人就愿意留下来了。你们工作室能不能签个长期协议?"

"当然。"程丽爽快答应,"我们正在规划全年的节气产品线,需求量会越来越大。"

正当一切顺风顺水时,一封邮件打破了平静。某知名投资机构提出注资千万,帮助"时节味道"快速扩张。

"他们建议我们放弃小作坊模式,建标准化工厂,年销售额可以做到上亿。"程丽在家庭会议上汇报。

小雨倒吸一口凉气:"那我们的传统工艺..."

"会变味。"外婆直接了当,"大批量生产,哪还有工夫精挑细选?"

程丽翻看着投资方案:"但他们有渠道资源,可以让产品进入高端超市,接触更多消费者..."

三人陷入沉默。最终,小雨打破僵局:"我们创立'时节味道'的初心是什么?"

"让真正的传统美食不被遗忘。"外婆说。

"让用心做的东西得到应有回报。"程丽补充。

小雨点点头:"那我们就不能为了规模牺牲品质。不过..."她狡黠一笑,"我们可以换种方式合作。"

第二天,程丽回复了投资方,婉拒了控股投资,但提出可以接受小额战略投资,用于品牌建设和渠道拓展,同时坚持核心生产工艺不变。

"另外,我们计划建立一个传统美食研学基地,需要场地和师资支持..."程丽在电话中侃侃而谈。

挂断电话,她长舒一口气:"他们接受了!还说要派人来体验我们的雨水节气工坊。"

外婆笑着摇头:"你这丫头,做生意比你妈强。"

"是咱们仨一起的功劳。"小雨搂住两人,"对了,惊蛰快到了,该准备新食材盒了!"

"惊蛰吃梨汤,润肺防春燥。"外婆不假思索,"村里后山有片老梨园,几十年树龄了,结的梨子特别甜。"

程丽立刻拿出手机:"我联系村长谈谈收购事宜。"

小雨则开始构思新的文化手册:"可以讲讲惊蛰的物候特征,为什么这时候要吃梨..."

晚上,小雨在日记本上写道:"今天拒绝了千万投资,却一点不觉得可惜。'时节味道'最珍贵的不是能赚多少钱,而是把外婆的智慧传承下去,让妈妈找回笑容,让村里的年轻人看到希望。二十四节气轮转不息,而我们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她合上笔记本,听见院子里母亲和外婆的谈笑声。透过窗户,她看到母亲正学着外婆的样子翻看梨花花苞,两人头碰头讨论着今年的收成。月光洒在院子里,照亮了那些承载着自然节律的果树,也照亮了三代人共同选择的道路。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错嫁给年代文大佬后

狩心游戏

朕真的不会开机甲

三号风球

在星际开密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