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梦远书城!手机版

您的位置 : 梦远书城 > 宫斗宅斗 > 外婆的柴火灶 > 第17章 第 17 章

第17章 第 17 章

芒种前一周的清晨,程小雨被手机持续的震动声惊醒。她迷迷糊糊地抓过手机,屏幕上显示99 条消息提醒。

"怎么回事..."她点开通知,顿时清醒了——研学基地结业仪式的视频在网络上爆红,#女高管跪拜母亲学艺#的话题标签阅读量突破两千万。

视频里,程丽穿着蓝布衫跪在外婆面前,双手捧着自己制作的酱菜,外婆含泪说出"出师了"的瞬间被反复播放。评论区挤满了感动的话语:"这才是真正的传承""看哭了,想我奶奶了""传统手艺人的尊严太动人了"...

小雨赤脚跑到窗前,看见院子里已经架起了摄像机,一位记者正采访着不知所措的外婆。

"妈!这是什么时候的事?"她冲进厨房,程丽正在接电话,面前摊开着日程本。

"从早上六点开始,第十二个采访预约了。"程丽捂住话筒,眼下挂着明显的黑眼圈,"省级卫视、美食杂志、文化栏目...连央视都来问了。"

外婆被团团围住,问题像连珠炮般抛来:"您的手艺跟谁学的?""为什么坚持用古法?""对传统文化流失有什么看法?"...

老人局促地搓着围裙边:"就是...就是过日子的事儿,哪想那么多..."

小雨赶紧挤进人群解围:"各位媒体朋友,请到会议室有序采访!我外婆年纪大了,需要休息。"

会议室里,程丽展现出久经沙场的应变能力,迅速制定了媒体接待方案——分组采访、限时提问、重点突出研学基地的文化价值。小雨则负责准备展示材料和样品。

"外婆,您只需要讲平常教我的那些就行。"小雨握着外婆颤抖的手,"就当他们是来学做酱菜的学员。"

令人意外的是,当话题转到具体技艺时,外婆立刻变得从容自信。她现场演示如何挑选黄豆、如何判断发酵程度,语言朴实却精准。记者们纷纷低头记录,生怕漏掉一个字。

"这些知识,书上找不到的。"一位白发苍苍的文化版主编感慨,"是真正的活态遗产。"

中午休息时,县文化馆馆长匆匆赶到,手里拿着一份文件:"程女士,您母亲的酱菜工艺完全符合非遗申报标准!我们想尽快启动申报程序。"

程丽接过文件,眉头渐渐舒展:"这是好事啊!妈,您的技艺可能要成为受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了!"

外婆正喝着茶,闻言呛住了:"啥遗产?我又没古董..."

"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小雨兴奋地解释,"就是说国家承认您的手艺特别珍贵,要专门保护传承!"

馆长补充道:"需要系统整理这项技艺的历史渊源、工艺流程、文化价值等材料,最好有文字记录和影像资料。"

"这个我们有!"小雨拍手,"口述影像馆已经录了不少内容。"

下午,送走媒体后,三人开始筹备申遗材料。程丽负责撰写申报书,小雨整理影像资料,外婆则被要求回忆技艺的每一个细节。

"我太婆那辈就会做这酱了,少说百来年历史。"外婆掰着手指,"原料就黄豆、盐、水,但要选六月伏天的日头晒..."

小雨边记录边问:"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工具或口诀?"

外婆想了想,起身去里屋翻出一个老木箱:"倒是有些旧物件..."

箱子里赫然躺着一本发黄的笔记本,封面上工整地写着"酱园记事,程门周氏,一九六二年"。

"这是..."程丽先一步拿起笔记本,翻开后愣住了。内页是极其工整的钢笔字,记录着各种酱料的配方、天气对发酵的影响、不同年份原料的对比...字迹娟秀如印刷体,还配有精细的手绘工具图。

"妈,这是您写的?"程丽声音发颤。

外婆不好意思地点头:"年轻时跟扫盲班学的几个字,想着记下来免得忘了..."

程丽一页页翻着,眼眶渐渐红了。在她记忆中,母亲一直是个不识几个大字的乡下妇人,而眼前这本笔记展现出的严谨与才华,彻底颠覆了这个印象。

"您...您本来可以..."程丽哽咽着说不出话。

"可以什么?当老师?做学问?"外婆笑着摇头,"那时候哪有这条件。能把手艺传下去,我就知足了。"

小雨悄悄按下相机快门,记录下母亲凝视笔记本时复杂的表情——震惊、愧疚、敬佩,还有深深的心疼。

接下来的日子,三人沉浸在紧张的申遗准备中。外婆的回忆被系统整理,每一道工序都配上照片和视频说明;村里几位老人也被请来,证实这项技艺的历史渊源;小雨甚至找到了五十年前使用过的酱缸和木铲,作为实物佐证。

"资料差不多了,但还缺技艺传承谱系。"程丽翻看申报指南,"需要明确传承人和学徒的关系。"

小雨灵机一动:"妈,你现在是外婆的正式徒弟,可以列入传承谱系啊!"

程丽怔住了:"我...够格吗?"

"怎么不够?"外婆斩钉截铁,"你那缸酱,我说出师就是出师了。"

就这样,申报书上郑重写下:第五代传承人程张氏(外婆本名),第六代传承人程丽。

芒种前一天,申报材料正式提交。文化馆馆长看后大加赞赏:"这是我见过最完整的民间技艺记录,很有希望入选省级非遗名录!"

好消息接踵而至。随着媒体报道的发酵,研学基地的预约电话被打爆,下一期体验班的名额十分钟内抢空;"时节味道"网店的酱菜和节气食材盒销量翻了二十倍;更有食品企业提出合作开发传统工艺产品。

"订单太多了,根本做不过来。"程丽翻着厚厚的订单本发愁。

外婆坚持每缸酱都必须亲手制作,遵循古法工序,最快也要三个月才能出一批。面对暴涨的需求,这种产能显然杯水车薪。

"要不...我们建个小作坊?"小雨提议,"请村里几位老人帮忙,在外婆指导下生产。"

"那还算我的手艺吗?"外婆皱眉。

三人陷入僵局。深夜,程丽独自在办公室研究到凌晨,终于想出一个折中方案——"核心工艺保留,辅助工序外包"。

"妈,您看这样行不行,"第二天早餐时,她向外婆解释,"关键的发酵和调味还是您亲自把控,但洗豆、蒸煮这些基础工作交给村里人做?"

外婆沉思良久:"得按我的法子来,一步都不能省。"

"当然!"程丽立刻拿出详细方案,"我们培训五位村民作为助手,您当技术总监,每个环节都严格把关。"

与此同时,媒体热度持续升温。省电视台邀请外婆和程丽同台参加文化访谈节目。录制前,程丽紧张地帮母亲梳头、选衣服,反复叮嘱面对镜头的注意事项。

"别紧张,"外婆反而安慰她,"就当跟邻居唠嗑。"

节目开始后,主持人问及传统技艺传承的困境,程丽从文化价值、经济因素等角度专业分析;而当被问到具体工艺时,外婆朴实无华的语言却赢得满堂彩。

"做酱如做人,"外婆对着镜头说,"不能急,不能贪,该晒多少天就晒多少天。少一天味不足,多一天就老了。"

主持人追问:"现在科技这么发达,用机器不是更快更好吗?"

外婆笑了笑:"拖拉机耕地是快,但蚯蚓松过的土,种出来的菜就是香些。"

这充满智慧的回答引发热烈掌声。程丽在旁补充:"传统工艺的珍贵之处,恰恰在于它蕴含的人与自然的和谐智慧,这是机器无法替代的。"

节目播出后,"做酱如做人"的金句刷屏网络。更令人惊喜的是,省文化厅特批专项资金,支持"时节味道"建立传统工艺保护中心。

六月中旬,首期扩建的酱菜作坊投入使用。五位经过严格培训的村民在外婆监督下工作,每道工序都记录在案。程丽设计了溯源系统,每个成品都能查到制作人和关键工艺参数。

"这下放心了?"小雨看着外婆检查第一批量产酱菜。

外婆尝了尝,微微点头:"还行,有七八分像了。"

"七八分就很好了!"程丽如释重负,"剩下的慢慢提升。"

申遗工作也进展顺利。□□门派专家实地考察后,高度评价这项技艺的完整性和文化价值,承诺加快评审流程。

芒种这天,三人难得清闲,坐在基地院子里喝茶。微风吹过新挂起的"传统工艺保护中心"铜牌,发出轻微的叮当声。

"妈,我一直想问,"程丽犹豫着开口,"您当年那么聪明,要是生在好时代..."

"啥好时代坏时代,"外婆啜着茶,"能把日子过好,把手艺传下去,就是好时代。"

小雨举起相机,捕捉到母亲凝视外婆的侧脸——那目光中有太多复杂的情绪,但最明亮的,是终于释然的温柔。

当晚,小雨在日记本上写道:"今天,外婆的酱菜工艺通过了非遗初评。这个荣誉不仅属于她,也属于所有默默守护传统的普通人。看着母亲和外婆并肩工作的样子,我突然明白,传承的意义不在于固守某种形式,而在于让那些珍贵的精神内核——耐心、专注、对自然的敬畏——在新的时代继续发光。我们建立的不仅是作坊和基地,更是一座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

她合上笔记本,听见院子里母亲和外婆的谈笑声。透过窗户,她看到母亲正学着外婆的样子翻动晒制的酱缸,月光将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融合在一起,映在"传统工艺保护中心"的牌匾上,构成一幅关于传承的完美画面。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错嫁给年代文大佬后

狩心游戏

朕真的不会开机甲

三号风球

在星际开密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