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梦远书城!手机版

您的位置 : 梦远书城 > 宫斗宅斗 > 外婆的柴火灶 > 第18章 第 18 章

第18章 第 18 章

夏至前一天,省文化厅的非遗评审专家组抵达村里。程小雨一早就在研学基地门口张望,手心沁出细密的汗珠。

"别紧张,"程丽整理着西装领口,"我们准备得很充分。"

外婆却显得异常平静,穿着小雨新做的靛蓝布衫,头发梳得一丝不苟,正在检查待会要用的原料。

"外婆,您不担心吗?"小雨小声问。

外婆将一粒黄豆抛向空中又接住:"种豆得豆,种瓜得瓜。我的酱啥水平,尝过就知道。"

会议室里,七位评审专家正襟危坐,面前摊开着申报材料。为首的是一位白发苍苍的民俗学教授,镜片后的目光犀利如鹰。

"程张氏女士,"教授开门见山,"您的酱菜工艺确有特色,但作为省级非遗,需要证明其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

程丽立即打开精心准备的PPT:"请允许我从技艺源流、工艺流程和文化价值三个维度进行说明..."

她流畅地讲解着图表和数据,专家们不时点头。但当谈到"发酵微生物种群分析"时,外婆突然站了起来。

"领导们,"她轻声打断,"要不...我直接做一缸?"

会议室安静了一瞬。教授推了推眼镜:"现场制作?这里没有工具啊。"

"我带了些简单的。"外婆从布包里掏出一个小陶罐、一包黄豆和几个小瓶子,"做不了大缸,小样也行。"

评审组交换了眼色,点头同意。于是,在众目睽睽之下,外婆开始了她的演示——黄豆在陶罐中洗净,加水浸泡,手法轻柔得像在对待婴儿。

"这步关键是水温,"她边做边解释,"天热用凉水,天凉用温水,但不能烫,豆子会'吓着'。"

教授挑眉:"'吓着'?这是什么科学原理?"

外婆笑了笑:"就是蛋白质变性啦,丽丫头教我的词。但我们老话说'豆子有灵',得顺着它的性子来。"

程丽紧张地捏着翻页笔,却发现专家们露出了感兴趣的表情。她悄悄放下激光笔,让外婆自由发挥。

接下来是煮豆环节。外婆不用温度计,而是将手悬在蒸汽上方三秒:"这时候火候正好。"她碾开一粒豆子,"看,外软内硬,最适合发酵。"

最令人惊叹的是调制酱曲时,外婆不用任何量具,仅凭手感将面粉、豆渣和水混合。评审组中一位食品工程专家忍不住拿出电子秤检测,结果比例精确到克。

"这...怎么做到的?"专家难以置信。

"做了六十年,手就是秤。"外婆搓着指间的混合物,"还得看天气,潮湿少加水,干燥多搁点。"

程丽看着母亲粗糙却灵巧的手指,突然意识到,这双手承载着多少无法用PPT展示的智慧。她默默关掉了投影仪。

演示进入最后阶段——下盐调味。外婆将粗盐在掌心搓细,撒入半成品中,动作如行云流水。

"盐分多少?"民俗教授追问。

"看豆子性格。"外婆神秘地说,"今年的豆子脾气躁,得多哄哄。"她顿了顿,"就是多放点盐抑制杂菌。"

教授们哄堂大笑,随即报以掌声。当外婆将成品小陶罐推向评审桌时,整个房间弥漫着浓郁的酱香。

"请尝尝。"外婆眼中闪着自信的光芒,"这是'活'的酱,放三天味道还会变。"

评审们小心地用筷子蘸取品尝。酱体呈琥珀色,咸鲜中带着微甜,后味悠长。那位食品专家闭眼回味良久,突然说:"这里面有至少五种呈味氨基酸,风味复杂度堪比顶级酱油!"

讨论环节,评审们的问题接踵而来。关于工艺细节、传承谱系、文化价值...外婆的回答朴实却深刻,程丽只在必要时补充专业术语。

"这项技艺最珍贵的是什么?"民俗教授最后问道。

外婆沉思片刻:"是'分寸'。不靠仪器,不靠书本,全在手眼心三样。这种本事,教起来慢,学起来难,但一旦会了,就丢不了。"

她看向程丽和小雨:"现在我闺女和孙女都会了,以后还会有更多人学。老祖宗的东西,不能断在我们手里。"

评审组退场合议。等待期间,程丽紧握外婆的手,发现母亲掌心全是汗——原来她并非不紧张,只是不显露。

"妈,您太棒了。"程丽轻声说,"那些专家都被您征服了。"

外婆摇摇头:"是你准备的材料好。那些图表啊年份啊,我说不来。"

半小时后,评审组带着笑容返回。民俗教授庄重宣布:"经过评议,程氏古法酱菜制作技艺全票通过,将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小雨激动地跳起来,程丽泪光闪烁,而外婆只是深深鞠了一躬:"谢谢领导们看得起我们乡下把式。"

庆祝晚餐上,村长带来了珍藏的老酒,村民们纷纷道贺。外婆被众星捧月般围在中间,脸上泛着红光。

"这下出名了!"邻居李婶笑着说,"以后得叫您程大师了!"

"还是叫程婶顺耳。"外婆抿了口酒,"酱缸面前,人人平等。"

夜深人散后,三人回到老屋整理资料。程丽翻看着评审记录,突然从文件夹中滑落一张泛黄的照片——年轻时的外婆站在一所学校门前,手里拿着录取通知书模样的纸张。

"这是..."程丽愣住了。

小雨凑过来看:"哇,外婆年轻时好漂亮!这是什么学校?"

外婆急忙想收起照片,却被程丽拦住:"妈,这是师范学校的录取通知?您当年考上了?"

屋内一阵沉默。外婆终于轻声道:"六二年的事啦。那时候家里困难,你姥姥生病,弟弟妹妹还小..."

程丽的手微微发抖:"所以您放弃了?"

"种地做酱不也挺好。"外婆试图轻描淡写,"后来嫁给你爸,有了你..."

程丽突然崩溃般哭出声,把外婆和小雨都吓了一跳。这个一向冷静自持的女强人,此刻像个孩子般抽泣:"我...我一直以为您...没文化...看不起您..."

外婆愣住了,随即明白过来,将女儿搂入怀中:"傻丫头,哪能怪你。是我自己选的。"

小雨悄悄退出房间,给母女俩留下独处空间。透过门缝,她看到母亲在外婆怀里痛哭流涕,而外婆轻抚她的头发,哼着小时候的摇篮曲。

第二天清晨,程丽眼睛红肿却神情平静。早餐桌上,她拿出一叠文件:"妈,小雨,我拟了个计划。非遗成功后,会有很多商业合作找上门,我想我们应该..."

"不能乱接,"外婆立刻说,"酱还是得按老法子做。"

"当然,"程丽微笑,"我建议优先开设'传统工艺传承班',面向全国招收有志于学习古法技艺的年轻人。商业合作只选择尊重传统价值观的伙伴。"

小雨惊喜地看着母亲:"妈,这太棒了!我们可以建立完整的传承人培养体系。"

程丽点点头,转向外婆:"您当校长,我管运营,小雨负责教学创新。收益的一部分设立基金,资助其他濒危非遗项目的保护。"

外婆的眼中闪烁着泪光:"丽丫头,你这是..."

"弥补我的遗憾。"程丽握住母亲的手,"您没能走的路,我们一起走得更远。"

接下来的日子,非遗带来的变化超乎想象。媒体报道铺天盖地,研学基地的预约排到了明年;多家食品企业寻求合作,开出的价码一个比一个高;甚至还有电视台提出拍摄纪录片。

面对纷至沓来的机会,三人坚守着最初的约定——传承优先。首个"传统工艺传承班"招收了二十名学员,有大学生、厨师、返乡青年,甚至一位米其林餐厅的主厨。

开班仪式上,外婆作为主讲人,没有准备任何讲稿。她只是站在酱缸前,将一粒黄豆举到阳光下:

"别看它小,里面装着天地。我们做酱的,就是把天地的味道引出来..."

程丽在台下看着,想起自己第一次认真观察母亲做酱的情景。那时的她怎么也想不到,这双粗糙的手,这门"乡下把式",会成为改变她人生的契机。

课程开始后,外婆的教学天赋令人惊叹。她能从学员揉面的手势看出性格,用生活化的比喻解释复杂原理,甚至为每个人定制学习方法。

"您真是天生的教育家。"那位米其林主厨课后感慨,"如果有您十分之一的耐心,我的餐厅能多拿一颗星。"

程丽则展现出惊人的管理才能,将看似松散的传统技艺培训设计成系统课程,同时建立了严格的质量标准和溯源体系。而小雨负责的创新教学部,开发了VR酱缸实操模拟器等趣味工具,让年轻人更容易入门。

夏至这天,第一批商业合作产品上市——限量版"非遗酱菜",包装上印有外婆的头像和亲笔签名。程丽坚持定价亲民:"传统美食不该成为奢侈品。"

产品瞬间售罄,但最让三人欣慰的,是网上的买家秀——年轻人晒出用非遗酱菜做的创意料理,老人们分享着记忆中的味道,甚至有海外华人留言感谢让他们重温故乡滋味。

当晚,小雨在日记本上写道:"今天,外婆的酱菜走进了千家万户。这不仅是商业成功,更是一种文化的重生。看着母亲和外婆并肩指导学员的样子,我忽然明白,传承不是简单的技艺传递,而是一颗心点亮另一颗心,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我们三代女性,在这口酱缸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也找到了连接过去与未来的力量。"

她合上笔记本,听见院子里母亲和外婆的谈笑声。透过窗户,她看到母亲正学着外婆的样子翻动新下缸的酱料,月光将两人的影子投在"非遗传承基地"的牌匾上,构成一幅关于时间、技艺与爱的永恒画面。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错嫁给年代文大佬后

狩心游戏

朕真的不会开机甲

三号风球

在星际开密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