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世界的纷扰暂告一段落,苏晴的艺术事业迎来了一个新的高峰,也伴随着新的挑战。
她的《熹微》系列作品,被一位极具影响力的国际策展人看中,邀请她参加一个在威尼斯举办的、极具分量的国际年展。这对于任何一个年轻艺术家来说,都是梦寐以求的机会,意味着真正走上了国际舞台。
喜悦之余,是巨大的压力。展会的主题是“断裂与重塑”,要求艺术家提交全新的、从未展出过的作品,并且需要契合主题,具有足够的学术深度和国际视野。
这意味着苏晴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创作出超越《熹微》和《破茧》的、更具冲击力和思想深度的作品。她之前的创作更多源于个人情感的宣泄和表达,而这次,则需要她将个人体验上升到一个更普世、更哲学的高度。
她把自己关在画室里,陷入了漫长的构思和挣扎期。画布撕了一张又一张,草图画了又废,总觉得不满意,无法突破原有的框架和模式。
焦虑和自我怀疑开始蔓延。她害怕自己江郎才尽,害怕无法达到策展人的期望,害怕在国际舞台上丢脸。
林静薇察觉到了她的痛苦。她没有像以前那样直接给出建议或帮助,而是选择了一种更潜移默化的方式。
她找来了大量关于当代艺术理论、哲学、社会学的书籍和文献,默默地放在画室的沙发上;她下载了历年年展的优秀作品集和评论文章,存在平板里递给苏晴;她甚至利用出差的机会,特意绕道去了几个知名的当代艺术馆,拍下大量的照片和视频回来给她看。
“我不是要你模仿谁,或者成为谁。”林静薇对她说,“只是觉得,或许你需要看看别人是如何思考‘断裂与重塑’这个宏大命题的。看看这个世界正在发生什么,别人在关心什么。艺术源于生活,但需要超越生活。”
她的话像一把钥匙,为苏晴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她不再局限于自己的方寸天地和情感纠葛,开始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世界:科技的飞速发展对人性的异化、全球化下的文化冲突与融合、环境危机下的生存困境、虚拟与现实边界的模糊……
她尝试着将个人的“断裂与重塑”(与原生家庭、与社会偏见、与自我认知的挣扎)与这些更宏大的时代命题相结合,寻找共鸣点和表达的切入点。
这个过程异常痛苦,如同思想的淬炼和重生。她常常和林静薇讨论到深夜,争论、碰撞、互相启发。林静薇虽然不懂艺术创作,但她强大的逻辑思维能力、广博的见识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总能给苏晴带来意想不到的灵感。
终于,在经过无数次失败的尝试后,苏晴找到了方向。
她决定创作一组名为《回声壁》的大型装置作品。主体是一个用废弃电子元件、破碎镜面、以及传统纺织物混合构建的、扭曲而巨大的“墙”。观众可以走入其中,看到自己被破碎镜面分割、重叠的影像,同时听到来自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新闻片段、网络流行语、古典音乐等声音碎片混杂在一起的“回声”。
这面墙,既是阻隔(断裂),又反射和传递着信息(重塑)。它象征着这个信息爆炸却又彼此割裂的时代,个体在其中如何被塑造、如何寻找自我、如何与外界建立连接的困惑与思考。
方向确定后,苏晴进入了疯狂的创作期。林静薇则动用自己的商业资源,帮她联系废品回收站、电子市场,寻找特殊的材料,甚至协调了一个废弃的仓库作为大型装置的组装场地。
她们再次形成了完美的合作:一个负责天马行空的创造,一个负责解决所有落地实现的难题。
在截止日期的最后关头,作品终于完成。当那面巨大、破碎、却又折射着诡异光线的《回声壁》矗立在仓库中央时,所有前来帮忙的朋友和工作伙伴都被震撼了。
程先生特地赶来,看了很久,只说了一句:“苏晴,你成了。”
苏晴看着自己的作品,又看看身边眼底带着疲惫却满是骄傲的林静薇,知道这不是她一个人的成功。是林静薇,将她从个人情绪的泥沼中拉出,推向了更广阔的艺术天空。
攀登艺术之巅的道路布满荆棘,但幸好,有人与她并肩同行。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