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处的日子如白驹过隙,转眼间李哲已顺利度过了三个月的试用期。正当他逐渐适应综合处的工作节奏时,一纸调令让他颇感意外——他被调至发展规划处。
“这里是委里的核心部门,负责全省中长期发展规划的编制和实施评估。”周处长在送别时拍了拍他的肩膀,“好好干,那里更能锻炼人。”
发展规划处位于办公楼三层东侧,与综合处的繁忙景象不同,这里显得格外宁静。李哲轻敲房门进入时,整个处室的人都在埋头审阅资料,只有键盘敲击声和纸张翻动声此起彼伏。
处长杨振华是一位五十岁左右的中年人,头发梳得一丝不苟,金丝眼镜后的目光锐利而冷静。他简单地与李哲握了握手:“小李是吧?欢迎。我们处的工作专业性很强,你要尽快适应。”
副处长刘姐则显得十分热情,带着李哲逐一认识同事:“这是老王,处的老黄牛;这是小陈,北大高材生;这是小林,负责数据工作……”
李哲的工位被安排在靠墙角的位置,旁边堆着一人多高的档案盒。刘姐有些歉意地说:“暂时委屈一下,等过段时间调整办公室就好了。”
第一天的工作让李哲有些失落——并非参与重大规划,而是整理处室十年来的档案材料。
“这是处的宝贵财富。”老王递给他一摞泛黄的文件,“了解历史才能更好地谋划未来。小李,别小看这些老档案,里面蕴含着多少智慧。”
于是,李哲开始了与灰尘和故纸堆为伴的日子。他小心翼翼地将一份份发展规划报告按年份整理,贴上标签,录入电子目录。这项工作虽然枯燥,却让他意外地窥见了全省发展的历史轨迹。
从“九五”到“十四五”,从粗放式发展到高质量发展,从追求GDP到注重生态文明……透过这些泛黄的文件,李哲仿佛看到了一个省的发展史,也看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缩影。
一周后,杨处长把李哲叫到办公室:“下周全省‘十四五’规划中期评估启动会,你跟着学习学习。”
李哲激动不已,以为终于要接触核心业务了。然而会议当天,他的任务却是——倒茶水。
会场布置得庄重严肃,各地市发改委主任、省直部门负责人陆续入场。李哲端着茶壶,小心翼翼地为每位领导斟茶,生怕洒出一滴。
会议开始后,他坐在后排做会议记录。听着各位领导讨论千亿级的投资项目、区域发展布局、重大改革举措……他恨不得多长几只耳朵。
休息时,李哲正忙着添茶水,突然被杨处长叫住:“小李,把刚才财政厅的发言要点复述一下。”
李哲一愣,随即镇定下来,将主要观点和数据准确复述出来。杨处长点点头:“还算用心。做会议记录不能只记表面话,要听出门道。”
这次会议后,李哲的工作多了项内容——每天整理报送各处室的日报、周报。这项工作看似简单,却需要极强的责任心和细致程度。
某天凌晨,李哲被紧急电话吵醒:“小李,快回单位!报给省政府的数据有误!”他惊出一身冷汗,赶紧打车回单位。原来是一份报告中某市经济数据单位错位——应该是“亿元”写成了“万元”,导致数据严重失真。
杨处长脸色铁青:“这份报告已经送到省长办公室了!要不是办公厅同志看出来,差点闹出大笑话!”
全处连夜加班,重新核对所有数据,印制新材料。黎明时分,李哲抱着更正后的材料送到省政府,看着值班人员盖章收文的那一刻,他才松了口气。
回单位的车上,杨处长难得地语气缓和:“小李啊,发改委的数据关系到重大决策,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这个教训你要记住。”
这件事让李哲彻底明白了“严谨”二字的分量。从此,他养成了所有数据必核对三遍的习惯,甚至自己做了个错题本,记录容易出错的地方。
渐渐地,处里开始给他一些实质性工作。先是让他参与收集整理各地市规划实施情况,然后让他尝试撰写简单的分析材料。
第一次写的材料被改得面目全非。小陈不好意思地说:“李哲,处里材料有固定风格,杨处要求高,你别介意。”李哲反而感谢她:“改得好,让我知道差距在哪里。”
他开始研究处里的过往材料,总结写作规律;把领导的修改意见整理成册,反复琢磨;甚至把省政府的重要文件拿来分析写作思路。
功夫不负有心人。两个月后,他写的一篇简短汇报材料终于只被改了几个字。杨处长罕见地批了句:“有进步。”
最让李哲开心的是,他开始接触处的核心业务——参与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研究。虽然只是负责收集基础数据,但终于触摸到了发展规划的实质。
就在这时,林薇再次来省城采风。看到李哲桌上成堆的资料和黑眼圈,她心疼又骄傲:“看来李大公务员是真的很忙啊。”
周末,李哲抽空陪林薇去周边古镇采风。小桥流水,白墙黛瓦,林薇忙着写生,李哲则注意到古镇发展的不平衡——旅游区繁华现代,背街小巷却依然破旧。
“怎么了?”林薇看他若有所思。“我在想,发展规划不能只顾亮点,更要补齐短板。”李哲说,“就像这个古镇,不能只发展旅游区,还要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林薇笑了:“你现在看什么都带着发展规划的眼光啊!”“职业病犯了。”李哲也笑了。
回到处里,李哲把古镇之行的思考写成了一篇小随笔,悄悄放在杨处长桌上。没想到第二天,杨处长把他叫到办公室:“这篇东西有点意思。说说你的想法。”
李哲大胆建议:“我们在做区域规划时,是不是可以更多关注文化保护与发展的平衡?比如这个古镇,完全可以做成文旅融合的样板……”
杨处长听完,沉默片刻:“下个月的区域规划座谈会,你准备个发言。”
机会来得突然,李哲既兴奋又紧张。他连夜查阅资料,请教老王和小陈,甚至还给北京的赵明远打电话讨教。
座谈会那天,李哲看着满座的白发专家和资深官员,手心直冒汗。轮到他发言时,他深吸一口气,尽量镇定地阐述观点。
专家们的问题很尖锐:“文旅融合谈了多少年,有什么新意?”“保护与开发的度怎么把握?”“投资回报周期多长?”
李哲凭着扎实的准备,一一作答。虽然有些地方还显稚嫩,但几个创新观点引起了与会者的兴趣。
会后,一位老专家特意找到他:“年轻人有想法很好,但规划工作最忌纸上谈兵。要多下去走走,看看实际情况。”
这句话点醒了李哲。他主动请缨,参与处的下乡调研活动。山区、平原、沿海……他走遍了全省不同类型的地区,看到了发展规划在基层的真实图景。
在一个偏远山区县,他看到因规划建设的高速公路,当地特产得以走出大山,农民收入翻番;在一个资源枯竭城市,他看到因产业转型规划,老工业基地焕发新生……
但也看到了问题:有的规划脱离实际,成了墙上挂挂;有的执行走样,好事没办好;有的缺乏统筹,重复建设……
每次调研回来,李哲的笔记本都记得满满当当。他开始理解杨处长常说的“规划是科学也是艺术”的含义——既需要数据支撑,也需要对实际的深刻把握。
渐渐地,李哲在处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老王的经验,小陈的理论,小林的数据,加上他的踏实肯干,形成了很好的互补。
半年总结会上,杨处长罕见地表扬了他:“小李进步很快,已经从新人成长为处的骨干力量了。”那一刻,李哲觉得所有的端茶倒水、整理档案、加班加点的日子都值了。
晚上,他给父亲打电话报喜。父亲在电话那头笑呵呵:“我就知道我儿子行!不过记住啊,什么时候都不能飘,脚踏实地最重要。”
挂掉电话,李哲站在宿舍窗前。远处办公楼的灯光星星点点,很多同事还在加班。他想起自己刚到处里时的落差感,如今已经变成了沉甸甸的收获感。
机关工作就是这样——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有的是一件件小事的积累;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有的是一步步坚实的成长。
手机亮起,是林薇发来的照片:她画的李哲在办公室加班的场景,题字是:“深夜的灯光,照亮前行的路。”
李哲会心一笑,回复道:“路还长,但有人在灯下等,就不觉得黑。”
他知道,自己已经真正融入了这个集体,找到了作为一名发展规划工作者的价值和意义。而这一切,才刚刚开始。
随着对工作的日渐熟悉,李哲开始承担起更多重要的任务。在全省“十五五”规划前期研究课题招标中,杨处长把编制招标文件和参与评标的工作交给了他。李哲深知这项工作的重要性,他花费了大量时间研究过往的招标文件,向有经验的同事请教评标流程和注意事项。在编制招标文件时,他字斟句酌,力求每一个条款都清晰明确,避免出现歧义。评标那天,他认真聆听每一位投标单位的陈述,仔细对比方案,详细记录要点,为处里选出最合适的课题承担单位提供了客观公正的建议。
与此同时,李哲也没有放松对自身知识储备的提升。他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了各种与发展规划相关的线上课程和讲座,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他还主动加入了处里的课题研究小组,参与关于新兴产业布局的研究。在小组讨论中,他积极发言,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虽然有时想法还不够成熟,但这种勇于表达的精神得到了同事们的认可。
在一次与兄弟省份发改委的交流活动中,李哲作为处里的年轻代表参加了座谈。会上,他结合自己在基层调研的所见所闻,分享了关于区域协调发展中如何促进产业梯度转移的观点,引起了对方代表的浓厚兴趣。活动结束后,双方还建立了长期的沟通机制,李哲也由此结识了不少其他省份的同行,从他们那里学到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回到处里后,李哲把交流中学到的新思路、新方法进行了整理,形成了一份详细的报告提交给杨处长。杨处长看后,对他的积极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并鼓励他继续保持这种学习热情。在之后的工作中,李哲越发得心应手,他参与撰写的几份政策建议报告得到了上级部门的关注,其中一些建议还被纳入到了相关政策的制定中。
生活方面,李哲和林薇的感情也在稳步发展。林薇的画作在一次省级展览中获奖,李哲特意请假去为她加油助威。看到林薇在画布前自信的模样,李哲由衷地为她感到高兴。而林薇也十分支持李哲的工作,每当李哲因为工作忙碌而忽略她时,她总是温柔地理解,还会贴心地为李哲准备一些缓解疲劳的小礼物。
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科室里,李哲就像一颗茁壮成长的树苗,不断汲取着养分,向着更高的目标努力攀升。他深知,未来的路还很长,还会有更多的困难和挑战等待着他,但他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带着对工作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坚定地走下去。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